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肖老师,首先祝贺你的新闻作品《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初你是怎么选择这个题材的?
肖建中:这个内容是上面布置下来要做的“作业”。2009年初,省委主要领导让秘书给报社的领导打电话,说最近广东省的媒体一直说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这对河南不利,人口多不是什么好事,可是这是个客观存在,它对我们争取国家各部委对河南省的一些政策支持,是一个有力的说辞。希望河南日报多方面采访一下,把河南省人口全国第一这个事情巧妙地圆过来说清楚。我听到这个信息后,很感兴趣,这不是简单地歌功颂德,也不是一味地驳斥否定,有挑战性、刺激性,我说我来完成这个事情。
记者:能问一下,你是怎么采访的吗?
肖建中:既然广东省的媒体敢说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肯定有它的理由,理由是什么,我必须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吧。我先上网查了一下广东省的媒体是怎么报道的,输入关键词,嗬!此类报道铺天盖地:“广东省实际管理人口跃居全国第一”、“广东首次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浏览了几篇报道,大体明白了广东省的媒体报道说的是什么内容,这些报道是正确的,它使用的概念是“实际管理人口”。什么是“实际管理人口”?就是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加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我们知道广东省经济发达,去那里打工的人就多,流动人口多是正常的,人家从这个角度报道没有什么错误。
记者:那么,你是怎么寻求新的角度切入的呢?
肖建中:人家的报道没有错误,我们的报道任务怎么完成呢?记者是“万金油”,但不是“万能专家”,不是“万能专家”不要紧,我们可以借助“外脑”,实际上我们的采访过程,就是借助“外脑”求证信息的过程。
我采访了省统计局的专家,采访了省计生委的领导,大家一讨论,主意有了,我们河南省的“总人口”全国第一。我们驳不倒广东“实际管理人口”全国第一,但我们可以说河南省的“总人口”全国第一,这也是正确的,这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说法都对,不一样的是使用的概念不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这种“双赢共存”的状态。
记者:切入点找到了,写的时候有难度吗?
肖建中:最大的难度是人口的问题是个特殊的而且复杂的事情。企业的产品比如汽车生产得多是因为采取了什么什么措施,人口这种事,我们总不能说河南省人口多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什么什么办法,相反,我们还要讲清楚我们的计划生育如何如何好。总而言之,一方面要讲我们的人口很多很多,另一方面还要讲我们是怎样减少人口的,这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所以,用新闻来表现这个主题并公开见报的时候,还要顾及其他方面,所谓“投鼠忌器”吧。
记者:呵呵,吊胃口,那你是如何表现的呢?
肖建中:既要处理好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拿捏好分寸尺度,更重要的是还要让这个消息饱满起来,主题次主题多元化一点,让读者有信息满足感。
按照这两个原则,我采取了“加减乘除”的办法,从不同的侧面“透视”这件事情,所谓“发散性思维”吧,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我抽出几段文字说明。“人口基数大、总量就增长快,河南省每天出生3200多人”,说明河南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但同时点明河南人口虽多,却没有成为全国的负担,相反,还对全国作出了贡献。“每年还调出300多亿斤粮食”,“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全国7.48%的人口”;还有1亿人口的乘除法换算所包含的用意……最后是减法,“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省少生3300万人,约占全国少生人数的8%”。
以上5组数字,说明了河南人口多的客观原因,说明了河南计划生育工作抓得好,说明了河南功不可没的贡献,还在行文之间希望人们多理解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度和不易。这些作为背景材料,在合理、合适的调控下伺机出现,深化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记者:采访你之前,我认真看了这篇作品,发现报道里的数字特别多,但不觉得沉闷,而且很有趣。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调度”这些数字的?
肖建中:呵呵,这篇作品的编辑黄侠,曾经写过一篇点评这个消息的文章,题目是“枯燥的数字会说话”,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把它援引过来:
“作者在对省统计局、省计生委反复核对数据,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用数字和事实说话,全文800多字的消息中,有数字的地方20多处,但每一处的数字运用都匠心独运,精确独到,都是围绕事实的准确、逻辑的严密、说理的透彻,每一处的数字都成为深化主题、增强内涵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作品中的这些数字就不再是一般的阿拉伯符号的排列,基本事实也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材料,它们在作者的精心‘导演’下,一目了然,真切感人,甚至达到了繁复的文字叙述难以企及的说理透彻和力度。作品的结尾部分更是大胆,竟然把省委书记的名字放在最后一段出现,而且幽默俏皮,在轻松之中留下无穷余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松劲,一松劲、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作者掌控语言节奏的能力很强,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记者:这篇作品如此用心,刊登后效果怎么样?
肖建中:这篇报道写成后,我让刘翔明主任看了一下,他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这篇报道更加完美。
完美归完美,报纸发出来的效果更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这篇报道2009年1月23日刊登的当天,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广东省的一些网站,还特意把“河南省总人口全国第一”和“广东省实际管理人口全国第一”两篇报道并列起来,并做了有趣的点评。
省委主要领导更是大加赞赏,称赞此文在舆论引导、政策宣传方面独到、准确,几百字的文章比几千字甚至整版的文字更加生动、更加有说服力。
记者:肖老师,借这个机会,你想对同行说些什么?
肖建中:《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报道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后,报社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呵呵,真不得了啊,竟然把上级领导布置下来的“规定动作”写成了中国新闻奖……
由朋友的感叹,我想说两句话:一是发现能力;二是表现能力。
先说发现能力。有人说,写好新闻和找好对象差不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话是对的,许多警句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从不同的角度说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说,机遇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同时具备接受机遇能力的人储备的,“那些有准备同时具备接受机遇的能力”,是我们在平常状态下“求”来的。没有这些做基础,机遇来了,你不一定认识它;或者你意识到了,你抓不住它;抓住了,你做不好它。可见,平时的储备和建立在储备之上的“求”是多么重要。
其次是表现能力。河南日报朱夏炎社长说写新闻要“哲学思考,新闻表现”。河南日报常法武总编辑说搞新闻“要用心,要创新”。不同的表述,传递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遵循规律,勇于创新”。碰到好题材,不要太随便出手,我们过去失之随意、功亏一篑的例子太多,很可惜。要精雕细刻,要有力争完美的追求和习惯。
从事媒体工作以来,有两篇我写的新闻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大体上与我想获得好新闻的欲望和用心做事有关。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施 宇
附原文:
每天出生3200多人,一年净增50万人
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
本报讯 (记者肖建中 刘翔明)记者1月22日从省统计局证实,2008年底,河南省的总人口9918万人,较上年的自然增长率为4.97‰。全省每年出生人口近120万,净增约50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按照这样一个增长速度,2009年河南总人口大约9970万,到2010年下半年,我省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亿的省份。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总人口比第二位的山东省多520万,比第三位的四川多960万,比甘肃、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7个省区的人口总和还要多550万。
但是河南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国7.48%的人口,不仅如此,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1000亿斤,每年还调出省外300多亿斤的原粮及粮食制成品,支援全国各地。
尽管河南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这个发展的巨大硕果只要除以近亿人口,就会变成一个不太起眼的数字。相反,推动河南发展的投入,只要乘以近亿人口,就会变成一个难以承受的大数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河南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目前,有2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辖市,分别是南阳市1091万、周口市1085万;另有20个百万人口大县,其中排名前10位的是固始县、邓州市、上蔡县、太康县、永城市、淮阳县、唐河县、郸城县、滑县、沈丘县。人口基数大、总量就增长快,河南省每天出生3200多人。
还有,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说明,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人口出生率很有可能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河南却面临着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次高峰,从2006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人口出生率会逐年回升,即使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1.65的水平不变,到2012年人口出生最高峰时,河南将出生151万人。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第一国策不放松,一份资料显示,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省少生3300万人,约占全国少生人数的8%,为全国稳定低生育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河南的人口省情,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形象地说,这些年来,河南人口出生在全国来讲,控制得还是比较好的,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但应该说继续做好这项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松劲,一松劲,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
(原载于《河南日报》2009年1月23日一版)
肖建中:这个内容是上面布置下来要做的“作业”。2009年初,省委主要领导让秘书给报社的领导打电话,说最近广东省的媒体一直说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这对河南不利,人口多不是什么好事,可是这是个客观存在,它对我们争取国家各部委对河南省的一些政策支持,是一个有力的说辞。希望河南日报多方面采访一下,把河南省人口全国第一这个事情巧妙地圆过来说清楚。我听到这个信息后,很感兴趣,这不是简单地歌功颂德,也不是一味地驳斥否定,有挑战性、刺激性,我说我来完成这个事情。
记者:能问一下,你是怎么采访的吗?
肖建中:既然广东省的媒体敢说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肯定有它的理由,理由是什么,我必须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吧。我先上网查了一下广东省的媒体是怎么报道的,输入关键词,嗬!此类报道铺天盖地:“广东省实际管理人口跃居全国第一”、“广东首次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浏览了几篇报道,大体明白了广东省的媒体报道说的是什么内容,这些报道是正确的,它使用的概念是“实际管理人口”。什么是“实际管理人口”?就是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加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我们知道广东省经济发达,去那里打工的人就多,流动人口多是正常的,人家从这个角度报道没有什么错误。
记者:那么,你是怎么寻求新的角度切入的呢?
肖建中:人家的报道没有错误,我们的报道任务怎么完成呢?记者是“万金油”,但不是“万能专家”,不是“万能专家”不要紧,我们可以借助“外脑”,实际上我们的采访过程,就是借助“外脑”求证信息的过程。
我采访了省统计局的专家,采访了省计生委的领导,大家一讨论,主意有了,我们河南省的“总人口”全国第一。我们驳不倒广东“实际管理人口”全国第一,但我们可以说河南省的“总人口”全国第一,这也是正确的,这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说法都对,不一样的是使用的概念不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这种“双赢共存”的状态。
记者:切入点找到了,写的时候有难度吗?
肖建中:最大的难度是人口的问题是个特殊的而且复杂的事情。企业的产品比如汽车生产得多是因为采取了什么什么措施,人口这种事,我们总不能说河南省人口多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什么什么办法,相反,我们还要讲清楚我们的计划生育如何如何好。总而言之,一方面要讲我们的人口很多很多,另一方面还要讲我们是怎样减少人口的,这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所以,用新闻来表现这个主题并公开见报的时候,还要顾及其他方面,所谓“投鼠忌器”吧。
记者:呵呵,吊胃口,那你是如何表现的呢?
肖建中:既要处理好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拿捏好分寸尺度,更重要的是还要让这个消息饱满起来,主题次主题多元化一点,让读者有信息满足感。
按照这两个原则,我采取了“加减乘除”的办法,从不同的侧面“透视”这件事情,所谓“发散性思维”吧,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我抽出几段文字说明。“人口基数大、总量就增长快,河南省每天出生3200多人”,说明河南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但同时点明河南人口虽多,却没有成为全国的负担,相反,还对全国作出了贡献。“每年还调出300多亿斤粮食”,“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全国7.48%的人口”;还有1亿人口的乘除法换算所包含的用意……最后是减法,“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省少生3300万人,约占全国少生人数的8%”。
以上5组数字,说明了河南人口多的客观原因,说明了河南计划生育工作抓得好,说明了河南功不可没的贡献,还在行文之间希望人们多理解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度和不易。这些作为背景材料,在合理、合适的调控下伺机出现,深化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记者:采访你之前,我认真看了这篇作品,发现报道里的数字特别多,但不觉得沉闷,而且很有趣。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调度”这些数字的?
肖建中:呵呵,这篇作品的编辑黄侠,曾经写过一篇点评这个消息的文章,题目是“枯燥的数字会说话”,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把它援引过来:
“作者在对省统计局、省计生委反复核对数据,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用数字和事实说话,全文800多字的消息中,有数字的地方20多处,但每一处的数字运用都匠心独运,精确独到,都是围绕事实的准确、逻辑的严密、说理的透彻,每一处的数字都成为深化主题、增强内涵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作品中的这些数字就不再是一般的阿拉伯符号的排列,基本事实也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材料,它们在作者的精心‘导演’下,一目了然,真切感人,甚至达到了繁复的文字叙述难以企及的说理透彻和力度。作品的结尾部分更是大胆,竟然把省委书记的名字放在最后一段出现,而且幽默俏皮,在轻松之中留下无穷余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松劲,一松劲、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作者掌控语言节奏的能力很强,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记者:这篇作品如此用心,刊登后效果怎么样?
肖建中:这篇报道写成后,我让刘翔明主任看了一下,他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这篇报道更加完美。
完美归完美,报纸发出来的效果更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这篇报道2009年1月23日刊登的当天,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广东省的一些网站,还特意把“河南省总人口全国第一”和“广东省实际管理人口全国第一”两篇报道并列起来,并做了有趣的点评。
省委主要领导更是大加赞赏,称赞此文在舆论引导、政策宣传方面独到、准确,几百字的文章比几千字甚至整版的文字更加生动、更加有说服力。
记者:肖老师,借这个机会,你想对同行说些什么?
肖建中:《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报道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后,报社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呵呵,真不得了啊,竟然把上级领导布置下来的“规定动作”写成了中国新闻奖……
由朋友的感叹,我想说两句话:一是发现能力;二是表现能力。
先说发现能力。有人说,写好新闻和找好对象差不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话是对的,许多警句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从不同的角度说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说,机遇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同时具备接受机遇能力的人储备的,“那些有准备同时具备接受机遇的能力”,是我们在平常状态下“求”来的。没有这些做基础,机遇来了,你不一定认识它;或者你意识到了,你抓不住它;抓住了,你做不好它。可见,平时的储备和建立在储备之上的“求”是多么重要。
其次是表现能力。河南日报朱夏炎社长说写新闻要“哲学思考,新闻表现”。河南日报常法武总编辑说搞新闻“要用心,要创新”。不同的表述,传递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遵循规律,勇于创新”。碰到好题材,不要太随便出手,我们过去失之随意、功亏一篑的例子太多,很可惜。要精雕细刻,要有力争完美的追求和习惯。
从事媒体工作以来,有两篇我写的新闻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大体上与我想获得好新闻的欲望和用心做事有关。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施 宇
附原文:
每天出生3200多人,一年净增50万人
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
本报讯 (记者肖建中 刘翔明)记者1月22日从省统计局证实,2008年底,河南省的总人口9918万人,较上年的自然增长率为4.97‰。全省每年出生人口近120万,净增约50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按照这样一个增长速度,2009年河南总人口大约9970万,到2010年下半年,我省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亿的省份。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总人口比第二位的山东省多520万,比第三位的四川多960万,比甘肃、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7个省区的人口总和还要多550万。
但是河南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国7.48%的人口,不仅如此,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1000亿斤,每年还调出省外300多亿斤的原粮及粮食制成品,支援全国各地。
尽管河南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这个发展的巨大硕果只要除以近亿人口,就会变成一个不太起眼的数字。相反,推动河南发展的投入,只要乘以近亿人口,就会变成一个难以承受的大数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河南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目前,有2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辖市,分别是南阳市1091万、周口市1085万;另有20个百万人口大县,其中排名前10位的是固始县、邓州市、上蔡县、太康县、永城市、淮阳县、唐河县、郸城县、滑县、沈丘县。人口基数大、总量就增长快,河南省每天出生3200多人。
还有,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说明,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人口出生率很有可能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河南却面临着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次高峰,从2006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人口出生率会逐年回升,即使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1.65的水平不变,到2012年人口出生最高峰时,河南将出生151万人。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第一国策不放松,一份资料显示,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省少生3300万人,约占全国少生人数的8%,为全国稳定低生育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河南的人口省情,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形象地说,这些年来,河南人口出生在全国来讲,控制得还是比较好的,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但应该说继续做好这项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松劲,一松劲,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
(原载于《河南日报》2009年1月23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