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规定动作”写成中国新闻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肖老师,首先祝贺你的新闻作品《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当初你是怎么选择这个题材的?
  肖建中:这个内容是上面布置下来要做的“作业”。2009年初,省委主要领导让秘书给报社的领导打电话,说最近广东省的媒体一直说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这对河南不利,人口多不是什么好事,可是这是个客观存在,它对我们争取国家各部委对河南省的一些政策支持,是一个有力的说辞。希望河南日报多方面采访一下,把河南省人口全国第一这个事情巧妙地圆过来说清楚。我听到这个信息后,很感兴趣,这不是简单地歌功颂德,也不是一味地驳斥否定,有挑战性、刺激性,我说我来完成这个事情。
  记者:能问一下,你是怎么采访的吗?
  肖建中:既然广东省的媒体敢说广东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肯定有它的理由,理由是什么,我必须了解,做到知己知彼吧。我先上网查了一下广东省的媒体是怎么报道的,输入关键词,嗬!此类报道铺天盖地:“广东省实际管理人口跃居全国第一”、“广东首次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
  浏览了几篇报道,大体明白了广东省的媒体报道说的是什么内容,这些报道是正确的,它使用的概念是“实际管理人口”。什么是“实际管理人口”?就是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半年以上的人口),加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我们知道广东省经济发达,去那里打工的人就多,流动人口多是正常的,人家从这个角度报道没有什么错误。
  记者:那么,你是怎么寻求新的角度切入的呢?
  肖建中:人家的报道没有错误,我们的报道任务怎么完成呢?记者是“万金油”,但不是“万能专家”,不是“万能专家”不要紧,我们可以借助“外脑”,实际上我们的采访过程,就是借助“外脑”求证信息的过程。
  我采访了省统计局的专家,采访了省计生委的领导,大家一讨论,主意有了,我们河南省的“总人口”全国第一。我们驳不倒广东“实际管理人口”全国第一,但我们可以说河南省的“总人口”全国第一,这也是正确的,这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个说法都对,不一样的是使用的概念不同,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越来越多的这种“双赢共存”的状态。
  记者:切入点找到了,写的时候有难度吗?
  肖建中:最大的难度是人口的问题是个特殊的而且复杂的事情。企业的产品比如汽车生产得多是因为采取了什么什么措施,人口这种事,我们总不能说河南省人口多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什么什么办法,相反,我们还要讲清楚我们的计划生育如何如何好。总而言之,一方面要讲我们的人口很多很多,另一方面还要讲我们是怎样减少人口的,这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所以,用新闻来表现这个主题并公开见报的时候,还要顾及其他方面,所谓“投鼠忌器”吧。
  记者:呵呵,吊胃口,那你是如何表现的呢?
  肖建中:既要处理好这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拿捏好分寸尺度,更重要的是还要让这个消息饱满起来,主题次主题多元化一点,让读者有信息满足感。
  按照这两个原则,我采取了“加减乘除”的办法,从不同的侧面“透视”这件事情,所谓“发散性思维”吧,造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我抽出几段文字说明。“人口基数大、总量就增长快,河南省每天出生3200多人”,说明河南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但同时点明河南人口虽多,却没有成为全国的负担,相反,还对全国作出了贡献。“每年还调出300多亿斤粮食”,“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全国7.48%的人口”;还有1亿人口的乘除法换算所包含的用意……最后是减法,“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省少生3300万人,约占全国少生人数的8%”。
  以上5组数字,说明了河南人口多的客观原因,说明了河南计划生育工作抓得好,说明了河南功不可没的贡献,还在行文之间希望人们多理解河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度和不易。这些作为背景材料,在合理、合适的调控下伺机出现,深化了主题,丰富了内涵。
  记者:采访你之前,我认真看了这篇作品,发现报道里的数字特别多,但不觉得沉闷,而且很有趣。我想问的是,你是如何“调度”这些数字的?
  肖建中:呵呵,这篇作品的编辑黄侠,曾经写过一篇点评这个消息的文章,题目是“枯燥的数字会说话”,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把它援引过来:
  “作者在对省统计局、省计生委反复核对数据,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的情况下,用数字和事实说话,全文800多字的消息中,有数字的地方20多处,但每一处的数字运用都匠心独运,精确独到,都是围绕事实的准确、逻辑的严密、说理的透彻,每一处的数字都成为深化主题、增强内涵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作品中的这些数字就不再是一般的阿拉伯符号的排列,基本事实也不再是一堆枯燥的材料,它们在作者的精心‘导演’下,一目了然,真切感人,甚至达到了繁复的文字叙述难以企及的说理透彻和力度。作品的结尾部分更是大胆,竟然把省委书记的名字放在最后一段出现,而且幽默俏皮,在轻松之中留下无穷余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松劲,一松劲、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作者掌控语言节奏的能力很强,一张一弛,一紧一松,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趣味性。”
  记者:这篇作品如此用心,刊登后效果怎么样?
  肖建中:这篇报道写成后,我让刘翔明主任看了一下,他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这篇报道更加完美。
  完美归完美,报纸发出来的效果更是超出了我们的预料。这篇报道2009年1月23日刊登的当天,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广东省的一些网站,还特意把“河南省总人口全国第一”和“广东省实际管理人口全国第一”两篇报道并列起来,并做了有趣的点评。
  省委主要领导更是大加赞赏,称赞此文在舆论引导、政策宣传方面独到、准确,几百字的文章比几千字甚至整版的文字更加生动、更加有说服力。
  记者:肖老师,借这个机会,你想对同行说些什么?
  肖建中:《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报道获得“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后,报社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呵呵,真不得了啊,竟然把上级领导布置下来的“规定动作”写成了中国新闻奖……
  由朋友的感叹,我想说两句话:一是发现能力;二是表现能力。
  先说发现能力。有人说,写好新闻和找好对象差不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话是对的,许多警句都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从不同的角度说的。但是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说,机遇永远是给那些有准备同时具备接受机遇能力的人储备的,“那些有准备同时具备接受机遇的能力”,是我们在平常状态下“求”来的。没有这些做基础,机遇来了,你不一定认识它;或者你意识到了,你抓不住它;抓住了,你做不好它。可见,平时的储备和建立在储备之上的“求”是多么重要。
  其次是表现能力。河南日报朱夏炎社长说写新闻要“哲学思考,新闻表现”。河南日报常法武总编辑说搞新闻“要用心,要创新”。不同的表述,传递着共同的指向,那就是“遵循规律,勇于创新”。碰到好题材,不要太随便出手,我们过去失之随意、功亏一篑的例子太多,很可惜。要精雕细刻,要有力争完美的追求和习惯。
  从事媒体工作以来,有两篇我写的新闻作品获得了中国新闻奖,大体上与我想获得好新闻的欲望和用心做事有关。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施 宇
  
  附原文:
  每天出生3200多人,一年净增50万人
  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
  本报讯 (记者肖建中 刘翔明)记者1月22日从省统计局证实,2008年底,河南省的总人口9918万人,较上年的自然增长率为4.97‰。全省每年出生人口近120万,净增约50万人,相当于增加一个中等县的人口。按照这样一个增长速度,2009年河南总人口大约9970万,到2010年下半年,我省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人口超亿的省份。
  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总人口比第二位的山东省多520万,比第三位的四川多960万,比甘肃、内蒙古、新疆、海南、宁夏、青海、西藏7个省区的人口总和还要多550万。
  但是河南用1.74%的国土面积养育着全国7.48%的人口,不仅如此,河南粮食产量连续三年超1000亿斤,每年还调出省外300多亿斤的原粮及粮食制成品,支援全国各地。
  尽管河南的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都位居全国前列,但是这个发展的巨大硕果只要除以近亿人口,就会变成一个不太起眼的数字。相反,推动河南发展的投入,只要乘以近亿人口,就会变成一个难以承受的大数字。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由此可见一斑。
  河南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快。目前,有2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省辖市,分别是南阳市1091万、周口市1085万;另有20个百万人口大县,其中排名前10位的是固始县、邓州市、上蔡县、太康县、永城市、淮阳县、唐河县、郸城县、滑县、沈丘县。人口基数大、总量就增长快,河南省每天出生3200多人。
  还有,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说明,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人口出生率很有可能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河南却面临着第四次人口生育高峰。这次高峰,从2006年开始,到2012年结束,人口出生率会逐年回升,即使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1.65的水平不变,到2012年人口出生最高峰时,河南将出生151万人。
  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作为第一国策不放松,一份资料显示,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省少生3300万人,约占全国少生人数的8%,为全国稳定低生育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于河南的人口省情,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曾形象地说,这些年来,河南人口出生在全国来讲,控制得还是比较好的,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但应该说继续做好这项工作难度还是很大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点不能松劲,一松劲,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
  (原载于《河南日报》2009年1月23日一版)
其他文献
忽如一夜春风来,全国各大卫视都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相亲节目。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话题不断,节目收视率火爆上升之时,河南都市频道的情感密码《非诚勿扰》栏目也悄然进入了观众视野,并在网上引起了对节目内容的激烈争论。  本文试着仅从女性主义视角浅谈电视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栏目在单纯地满足电视观众猎奇的心理需求之外,潜意识里还强化着这样一个概念——女性天生就是男性的“他者”。在日渐兴起的
期刊
马克思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和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新闻媒体不仅要积极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和新鲜事。而且要用科学
期刊
摘要:本文搜集了有关“窦唯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旨在从窦唯事件的报道和评论的文本分析出发,透视众声喧哗后的问题,并力求给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窦唯事件 媒体能动性 传媒立场 传媒圈    窦唯事件,在当年媒体十大事件中被学者陈力丹列为第三。他这样描述窦唯事件:“北京媒体报道中有意无意地把窦唯描绘成一个‘孤独、落寞、精神有问题的纵火犯’;5月19日,喧嚣了近十天的‘窦唯事件’告一段落。”喧嚣中
期刊
他就是新闻界“大师”——范敬宜了。我疾步迎上前去,自报家门:“我是从河北大学来的,专门在此等候您。”范老就腾出那只拎着一个印有清华大学标志的蓝色手提袋的右手,热情地与我行常规之礼。他问我:“你的手怎么这么冷?”我说有点紧张。他说:“不要紧张,我不是官,我是个小老头。”  听我们向茶馆的服务员指名道姓地要新上市的顶尖龙井,范老打岔说:“不要这么客气,我本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接着又给我们解释,说他很
期刊
新闻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新闻职业是一种神圣光荣的职业,加强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十分重要。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我们形成了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以下简称《准则》)于1991年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协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并历经数次修改。2009年11月9日,最新修订的《准则》指出: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积极传
期刊
党报改革是新闻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笔者以为,可以将时事新闻作为地方党报改革的突破口。这是由时事新闻在党报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的。  在现有的新闻体制下,地方党报对地方新闻的改革面临很大阻力,而时事新闻改革受到的阻力相对较小  作为地方各级党委的机关报,地方党报的办报自主权受到较大束缚,地方各级、各部门领导对办报都有相应的影响力,办报受诸多掣肘。目前党报改革面临的最大制约并非党报自身的问题,
期刊
摘要:“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倾斜与帮扶支持,但是,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三农”报纸的发展却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表现出一种与政策、环境明显不符的背离性特征。本文以我国西部的贫困县——贵州省麻江县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来管窥西部地区“三农”报纸的生存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某种参考与借鉴。  
期刊
摘要:《新闻1+1》的开播不仅是对以往央视新闻频道言论类节目定位的匡正,其明确的“给您不一样的解析”的节目诉求,也树立了新传播时代电视评论节目对第一解释权争夺的典范,为中国电视评论节目的创新提供了新的范式和改革思路。  关键词:电视评论节目 《新闻1+1》 第一解释权    作为央视新闻频道唯一一档时事新闻评论直播节目,《新闻1+1》自2008年3月24日创办以来,不仅赢得了收视率,也赚足了业内的
期刊
早在1929年,卡通片《大力水手》中就植入了罐头菠菜广告。至今,植入式广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近20年来,植入式广告的增长引人注目。如今,数百万美元的整合营销计划也常常以植入式广告为基础。①然而,植入式广告操作起来并不容易。中央电视台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就因不成功地植入了太多广告而饱受非议。据报道,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对人大代表的相关建议进行答复时表示,目前植入式广告尚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工商部
期刊
摘要:近几年涌现的新锐杂志中,《新周刊》颇具代表性,通过大众文化视角对其透视,不难发现该杂志标榜新锐精英化,典型的小众定位背后却是大众议程设置,内容选择将交际话题、私人话题上升为大众话题。实质是遵循市场新闻学,拥有最大多数的社会主流消费者,消费文化议题,体现在新锐杂志中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自我张扬,它是非功利的;而作为大众传媒的杂志又无可避免地成为消费文化的传播者。  关键词:新周刊 精英化 消费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