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室生白

来源 :中国书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ashe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先秦出土文物的大量涌现,近代以来的篆书艺术表现出空前繁荣的境况,书家们考订识别,临习创作,让青铜铭文穿越时空而再次复活。篆书虽然只是书法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有着三千年辉煌历史的篆书,以其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水准流传至今,吐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湛。包俊宜勤勉奋发,对大篆情有独钟,他用独具个性的笔墨展示出先秦文字的猎猎古意和蓬勃生机。
  在包俊宜的书法研习历程中,他曾用心于真草隶篆诸种书体,最终落实于篆书一途。他从小篆入手,细读《说文解字》,几十年来,心无旁骛,孜孜不倦,远绍《泰山刻石》、《峄山碑》等石刻,近迈吴让之、杨沂孙等晚清名家,锤炼了过硬的小篆功底。他的小篆在流丽上取法吴让之,在起笔处摈弃了其“蛇首”,进而赋予了作品中和之美。他在结体上得力于杨沂孙和吴大澂,时而切锋落纸,得笔锋后上提收笔,而后铺毫入行,其弧画基本上没有收笔的动作,而是在由运笔将终时突然杀锋,留下了些许飞白。如此而来,既减省了起笔的交代,又增加了小篆的质朴和率意。
  包俊宜作为当今书坛的中年精英,他对篆书的渊源和脉络了如指掌,较好地把握了前人书法的个性化元素,既提取了前人艺术的精髓,又能够从容地传承书法的文化精神。他踌躇满志,于书法用心良苦,早年将近现代名家的小篆作品烂熟于心,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篆书的技法。几十年来,他研习书法自晚清追先秦,从小篆入大篆,既丰富了篆书艺术的内蕴,又流露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包俊宜研书重心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由巧到拙的艺术心迹,精金美玉般的小篆尽显人工雕琢的盛况,精湛的笔法和细微的处理,使其在大巧中接近天然。然而,当大巧臻于完美时,书家往往在熟练之余表露出清汤寡水、娇妍呆滞的造型,使得作品的气韵和气度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熟后能生”成了提升书法意境的必由之路。“熟后能生”的出现,标志着书家从有着完美的技法过渡到自由活脱的心性。
  包俊宜始终坚守在篆书的领域,近年来在天荒地老、意象宏阔的大篆中寻求着朴拙混沌的元素。先生的大篆,在体态上取法《大盂鼎》和《毛公鼎》,庄重典雅,含蓄安详;在笔势上得力于《散氏盘》,穷极变化,敦厚古拙。他将先秦金文和晚清小篆融会贯通,寓个人面目于笔情墨趣,所以他的大篆,既不同于前人,又有别于同时代人,展现出疾风骤雨、横奔疾走般的恣肆,透露着春雨浸润、烟柳迷濛似的淋漓。传统的大篆以表现古朴的情调取胜,以平稳的形式获取了书卷气和文人气。但是,这种平稳经常在无意间生发出刻板的意味,从而抹杀了书写者本有的激情,冲淡了作品的节奏。包俊宜虽然也有平稳之作,但是他总会在汉字的结体上表现出新意,平正中有奇险,宁静中寓高潮,其作品打破了旧有的藩篱,如巨鳌赑屃,鸾翔凤翥,迅捷的运笔和粗拙的墨气,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了大篆时代气象。
  包俊宜将篆书看作为艺的主流,与同时代书家相比,用功最勤,收益最多,成就最大。他的篆书自成一格,其间包含着复杂的要素,概而言之,归纳如下:其一,他反复临习经典碑铭,博取广搜先秦时期的文字,用心玩味吉光片羽的残破碎屑,对篆书的来龙去脉成竹在胸;其二,汉隶和行草作为充实篆书的养料,他提取了汉隶端方朴茂、柔韧沉稳的体式,融会了行草随性抒情的笔意和参差错落的章法;其三,他坚持“得笔法者得书法”的信念,用笔得当,在大篆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等有限的笔法中挥洒自如,以不变应万变,开启了拿云攫石的新气象;其四,他在墨法上求新意,清逸活脱的用墨,如水墨泼写,大有“元气淋漓障犹湿”的韵味。诸多因素聚为一体,成就了其篆书艺术。
  两千多年以前,屈子登高远眺,满腔壮志,作《离骚》以抒己怀,有佳句焉“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谨以此佳句而喻包俊宜的篆书气象,实可谓天衣无缝。■
  责任编辑:吕欢呼
其他文献
先师徐堇侯先生是一位地道的旧式文人。他出生于乡绅之家,家底殷实。他父亲富有爱国热情,很重视教育,兴办新学,曾出资一万两白银捐建1908年孙诒让创办的温州师范学堂,轰动一时,传为佳话。先师幼承庭训,聪慧好学,兴趣广泛,被邻里称为“神童”。稍长跟陈黻宸、刘绍宽、朱鹏等大家习文史、诗词,从蔡履平学弹三弦,从刘之屏、池仲霖、杨伯畴学习中医,从汪如渊学画。先生博学多才,有“东瓯才子”之誉,结交皆一时俊彦,如
期刊
吉林省博物院是全国著名的文博单位,其收藏古代书画以数量多、质量高、影响大而著称。就书法而言,其收藏以宋后为主,具有覆盖面广,流派纷呈、精品林立、内容丰富等特点,今将其部分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作以简要论述,以飨同仁。  一、苏轼“二赋”  宋代书法以行书为最,能在晋唐名家之外另辟蹊径。苏、黄、米、蔡号称四大书家,其中苏轼(1037—1101)书法最有代表性。黄庭坚《跋东坡墨迹》曰:“东坡道人,少日学
期刊
创作感言:  生长于江南,在新金陵画派的滋养孕育下,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宋、元、明、清及金陵钱、亚、宋、魏的优秀艺术传统。我从传统中汲取百家之长,大胆取舍,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中国传统山水画多以水墨为主,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欣赏绘画的能力不断提升,更多希望看到既有传统根基又有新时代面貌的作品。我从金陵画派以及吴湖帆的绘画中吸取更多新的营养,作品大部分采用没骨法,色彩亮丽,并应用西画的特征使我的画面
期刊
朱永灵(若无),1964年生于江苏张家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日中友好美术馆(日本)、何香凝美术馆等举行“朱永灵书法艺术展”。出版有《谭以文朱永灵书画集》、《朱永灵书法艺术》等。  对汉字的解读特别能引起人们对它背后更广阔世界的好奇和想象。以“六书”的观点看,造字的起源和功能与它作为指认世界的方式有关。而当我们坐在电脑前,用各种拼音输入法不假思索地敲着键盘看着汉字一个个在面前蹦出
期刊
近读南京艺术学院薛龙春教授《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一书(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年1月版),作者在研究中打破既往思维模式与研究方法,借助对大量文献与图片的精致解读,很好地解决了书法形式与风格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该书的序言中,作者指出:“书法史研究最终是要处理形式与风格问题,或者说形式与风格问题是书法史研究的核心。如果对此也矢口否认的话,则书法史研究便不得成为一个专业。”这种认识上的极大重视
期刊
艺术原本是很难以数字计算的,但现在好多物事都数字化了,不晓得将来中国画怎么被数字化?笔者突然想到2与300和1000这么一组数字,是因为与前文《悲鸿之“罪”、烙炊饼及其他》有些联系。  世人都说蒋兆和是从素描起家的大师,他也确实有素描的天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素描几乎画得像徐悲鸿一样的好。叶浅予先生曾经说:“二三十年代,很少有人画素描人物,真正画得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徐悲鸿,一个蒋兆和,还有
期刊
作为画家的张江舟,其实还长于理论思考,这种思考似乎主要集中于当今的文化发展和导向上。而且他的思考,一方面固然见诸于文章形式,但另一方面,他主要是将这一思考带入到具体的绘画创作中,从而深刻地影响到他的人物画题材对象的选择和风格建构。我们看到,张江舟的思考之倾向乃着眼于对当下城市文明的批判和对纯朴的、带有原始意味的生存状况的关注。这样,他就很自然地将艺术目光投向了中国的西部地区,那里的民俗风情激发了他
期刊
2012年9月,岳敏君举办了一个名字为“困”的展览。一个艺术家办一个展览,并通过这个展览反思或探讨一些问题,原本也是正常之事。但是,岳敏君的反思还是让我吓了一跳。  他的反思是这样的:“很多人说,在‘迷宫’系列中,我把传统国画的因素放在里面,是回归传统的表现。其实不是,我完全是从批判的角度来创作‘迷宫’的。我们的民族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探索,我们面对世界已经很久了,有人竟然还处在一种封闭之中。我想告
期刊
在中国长江下游的浩瀚烟波中,有一座岛屿名曰焦山,因满山苍翠欲滴,宛若碧玉浮江,被称为“江中浮玉”,现在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山中连绵壮观的摩崖石刻以及宝藏众多的历代碑刻更是闻名于世,焦山也因此被誉为“书法之山”。  碑林位于美丽的江心岛中央,逶迤的焦山将之抱合其间。它坐北朝南,面向大江,拥有一组平面略呈北斗星状布局的园林式建筑,占地逾七千平方米,藏碑四百余方,规模格局实属江南之最。  走进碑
期刊
沈阳故宫是清王朝入关前于盛京(沈阳)城内奠基建设的皇家宫殿,现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地之一。在这个宫殿遗址上成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以其珍藏的清初宫廷历史文物、明清艺术品文物和近现代书画而享誉中外。  1625年,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首建沈阳故宫“大衙门”和“十王亭”等建筑,随后由清太宗皇太极进一步扩建。1644年顺治迁都北京之后,这里成为清朝的陪都宫殿,受到历代皇帝的关注。1908年、1924年金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