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先秦出土文物的大量涌现,近代以来的篆书艺术表现出空前繁荣的境况,书家们考订识别,临习创作,让青铜铭文穿越时空而再次复活。篆书虽然只是书法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有着三千年辉煌历史的篆书,以其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水准流传至今,吐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湛。包俊宜勤勉奋发,对大篆情有独钟,他用独具个性的笔墨展示出先秦文字的猎猎古意和蓬勃生机。
在包俊宜的书法研习历程中,他曾用心于真草隶篆诸种书体,最终落实于篆书一途。他从小篆入手,细读《说文解字》,几十年来,心无旁骛,孜孜不倦,远绍《泰山刻石》、《峄山碑》等石刻,近迈吴让之、杨沂孙等晚清名家,锤炼了过硬的小篆功底。他的小篆在流丽上取法吴让之,在起笔处摈弃了其“蛇首”,进而赋予了作品中和之美。他在结体上得力于杨沂孙和吴大澂,时而切锋落纸,得笔锋后上提收笔,而后铺毫入行,其弧画基本上没有收笔的动作,而是在由运笔将终时突然杀锋,留下了些许飞白。如此而来,既减省了起笔的交代,又增加了小篆的质朴和率意。
包俊宜作为当今书坛的中年精英,他对篆书的渊源和脉络了如指掌,较好地把握了前人书法的个性化元素,既提取了前人艺术的精髓,又能够从容地传承书法的文化精神。他踌躇满志,于书法用心良苦,早年将近现代名家的小篆作品烂熟于心,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篆书的技法。几十年来,他研习书法自晚清追先秦,从小篆入大篆,既丰富了篆书艺术的内蕴,又流露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包俊宜研书重心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由巧到拙的艺术心迹,精金美玉般的小篆尽显人工雕琢的盛况,精湛的笔法和细微的处理,使其在大巧中接近天然。然而,当大巧臻于完美时,书家往往在熟练之余表露出清汤寡水、娇妍呆滞的造型,使得作品的气韵和气度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熟后能生”成了提升书法意境的必由之路。“熟后能生”的出现,标志着书家从有着完美的技法过渡到自由活脱的心性。
包俊宜始终坚守在篆书的领域,近年来在天荒地老、意象宏阔的大篆中寻求着朴拙混沌的元素。先生的大篆,在体态上取法《大盂鼎》和《毛公鼎》,庄重典雅,含蓄安详;在笔势上得力于《散氏盘》,穷极变化,敦厚古拙。他将先秦金文和晚清小篆融会贯通,寓个人面目于笔情墨趣,所以他的大篆,既不同于前人,又有别于同时代人,展现出疾风骤雨、横奔疾走般的恣肆,透露着春雨浸润、烟柳迷濛似的淋漓。传统的大篆以表现古朴的情调取胜,以平稳的形式获取了书卷气和文人气。但是,这种平稳经常在无意间生发出刻板的意味,从而抹杀了书写者本有的激情,冲淡了作品的节奏。包俊宜虽然也有平稳之作,但是他总会在汉字的结体上表现出新意,平正中有奇险,宁静中寓高潮,其作品打破了旧有的藩篱,如巨鳌赑屃,鸾翔凤翥,迅捷的运笔和粗拙的墨气,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了大篆时代气象。
包俊宜将篆书看作为艺的主流,与同时代书家相比,用功最勤,收益最多,成就最大。他的篆书自成一格,其间包含着复杂的要素,概而言之,归纳如下:其一,他反复临习经典碑铭,博取广搜先秦时期的文字,用心玩味吉光片羽的残破碎屑,对篆书的来龙去脉成竹在胸;其二,汉隶和行草作为充实篆书的养料,他提取了汉隶端方朴茂、柔韧沉稳的体式,融会了行草随性抒情的笔意和参差错落的章法;其三,他坚持“得笔法者得书法”的信念,用笔得当,在大篆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等有限的笔法中挥洒自如,以不变应万变,开启了拿云攫石的新气象;其四,他在墨法上求新意,清逸活脱的用墨,如水墨泼写,大有“元气淋漓障犹湿”的韵味。诸多因素聚为一体,成就了其篆书艺术。
两千多年以前,屈子登高远眺,满腔壮志,作《离骚》以抒己怀,有佳句焉“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谨以此佳句而喻包俊宜的篆书气象,实可谓天衣无缝。■
责任编辑:吕欢呼
在包俊宜的书法研习历程中,他曾用心于真草隶篆诸种书体,最终落实于篆书一途。他从小篆入手,细读《说文解字》,几十年来,心无旁骛,孜孜不倦,远绍《泰山刻石》、《峄山碑》等石刻,近迈吴让之、杨沂孙等晚清名家,锤炼了过硬的小篆功底。他的小篆在流丽上取法吴让之,在起笔处摈弃了其“蛇首”,进而赋予了作品中和之美。他在结体上得力于杨沂孙和吴大澂,时而切锋落纸,得笔锋后上提收笔,而后铺毫入行,其弧画基本上没有收笔的动作,而是在由运笔将终时突然杀锋,留下了些许飞白。如此而来,既减省了起笔的交代,又增加了小篆的质朴和率意。
包俊宜作为当今书坛的中年精英,他对篆书的渊源和脉络了如指掌,较好地把握了前人书法的个性化元素,既提取了前人艺术的精髓,又能够从容地传承书法的文化精神。他踌躇满志,于书法用心良苦,早年将近现代名家的小篆作品烂熟于心,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篆书的技法。几十年来,他研习书法自晚清追先秦,从小篆入大篆,既丰富了篆书艺术的内蕴,又流露出独特的审美追求。包俊宜研书重心的转移,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由巧到拙的艺术心迹,精金美玉般的小篆尽显人工雕琢的盛况,精湛的笔法和细微的处理,使其在大巧中接近天然。然而,当大巧臻于完美时,书家往往在熟练之余表露出清汤寡水、娇妍呆滞的造型,使得作品的气韵和气度受到致命的打击。因此,“熟后能生”成了提升书法意境的必由之路。“熟后能生”的出现,标志着书家从有着完美的技法过渡到自由活脱的心性。
包俊宜始终坚守在篆书的领域,近年来在天荒地老、意象宏阔的大篆中寻求着朴拙混沌的元素。先生的大篆,在体态上取法《大盂鼎》和《毛公鼎》,庄重典雅,含蓄安详;在笔势上得力于《散氏盘》,穷极变化,敦厚古拙。他将先秦金文和晚清小篆融会贯通,寓个人面目于笔情墨趣,所以他的大篆,既不同于前人,又有别于同时代人,展现出疾风骤雨、横奔疾走般的恣肆,透露着春雨浸润、烟柳迷濛似的淋漓。传统的大篆以表现古朴的情调取胜,以平稳的形式获取了书卷气和文人气。但是,这种平稳经常在无意间生发出刻板的意味,从而抹杀了书写者本有的激情,冲淡了作品的节奏。包俊宜虽然也有平稳之作,但是他总会在汉字的结体上表现出新意,平正中有奇险,宁静中寓高潮,其作品打破了旧有的藩篱,如巨鳌赑屃,鸾翔凤翥,迅捷的运笔和粗拙的墨气,从全新的角度赋予了大篆时代气象。
包俊宜将篆书看作为艺的主流,与同时代书家相比,用功最勤,收益最多,成就最大。他的篆书自成一格,其间包含着复杂的要素,概而言之,归纳如下:其一,他反复临习经典碑铭,博取广搜先秦时期的文字,用心玩味吉光片羽的残破碎屑,对篆书的来龙去脉成竹在胸;其二,汉隶和行草作为充实篆书的养料,他提取了汉隶端方朴茂、柔韧沉稳的体式,融会了行草随性抒情的笔意和参差错落的章法;其三,他坚持“得笔法者得书法”的信念,用笔得当,在大篆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等有限的笔法中挥洒自如,以不变应万变,开启了拿云攫石的新气象;其四,他在墨法上求新意,清逸活脱的用墨,如水墨泼写,大有“元气淋漓障犹湿”的韵味。诸多因素聚为一体,成就了其篆书艺术。
两千多年以前,屈子登高远眺,满腔壮志,作《离骚》以抒己怀,有佳句焉“驷玉虬以乘鷖兮,溘埃风余上征”谨以此佳句而喻包俊宜的篆书气象,实可谓天衣无缝。■
责任编辑:吕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