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与专题教学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52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专题教学法,就是以某一个角度为中心点,借助联想向四周辐射扩展,积极搜索相关或相近甚至相反的多则材料,然后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异同,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全面、深入理解学习材料,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更多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的一种教学方法。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整体大于百分之和”,专题教学法将具有相同因素的一组作品组合在一起作综合讲解;或者以某一篇目为重点进行具体指导,以点带面;或者通读各篇,比较异同,归类升华,形成理性认识。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理解难度,而且能够节约学习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增加了对比分析、辨析异同的步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深透,每一个专题的突破都是“抓准一点,重锤敲击”,能够使学生获得鲜明印象,防止“蜻蜓点水”,更容易实现知识迁移。专题教学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争辩讨论,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应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运用这一方法教学时,学生学习非常踊跃,课堂结构呈良性发展态势。较之传统的举一反三,它的妙处我觉得可以用“举三反九”来形容。
  必修教学示例:如讲读《荷塘月色》,可以补充写荷花的其他文章,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孙犁的《荷花淀》等让学生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用不同的文法,同样的题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荷塘月色》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淡淡的喜悦与哀愁交织的心情;《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怀;《芙蕖》用说明的方法,列举荷花可目可鼻可食可用的特点,提倡种植荷花;《荷花淀》用小中见大的手法,表现白洋淀人民的抗战生活。这样,学生今后在描写花朵乃至所有植物时就可以灵活选用最恰切最完美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在阅读时也可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轻而易举地辨识特定手法背后作者的表达意图。
  选修教学示例:以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为例,第一单元杨炯的《从军行》、王维的《使至塞上》、高适的《燕歌行》乃至第二单元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它们属于相同的派别——边塞战争诗。首先选取角度:这些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联想扩展: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卢纶的《塞下曲》,李益的《从军北征》,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陈陶的《陇西行》,李颀的《古从军行》等作品。接着对比分析:这些诗有的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有的表现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有的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有的表现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学生对于边塞战争诗表现的思想情感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把握了规律,鉴赏能力自然提高,今后鉴赏此类诗歌时就会灵活借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写作教学示例:如训练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描绘美女外貌为例:最早写得传神并有所影响的应该算是《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目盼兮”引人遐思,但“肤如凝脂”的正面描写总觉得有些怕人。《孔雀东南飞》:“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有人对“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为美也颇不理解。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之美,加上“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侧面描写就好多了。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长恨歌》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小二黑结婚》中的“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联系比较,强化印象,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恐怕要终身难忘了。
  专题教学法可以用于必修教学,也可以用于选修教学;可以用于阅读教学,也可以用于写作教学;可以用于单元教学,也可以用于单篇课文及其内部组成要素的教学;可以用于把握作品内容,也可以用于分析作品的技法。只要具备研讨价值,以某一角度作为中心点向外延伸扩展,哪怕一个小的方面,也可以挖掘出大学问。
  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适时使用专题教学法,对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巧妙重组,从而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
其他文献
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都擅长剪辑细节,不过小说中还有故事情节,即多用故事情节来串起细节。相比起小说来,散文中的细节表现更为突出。且看《公寓生活记趣》中这个细节:“我们的公寓邻近电车厂,可是我始终没弄清楚电车是几点钟回家。‘电车回家’这句子仿佛不很合适——大家公认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有着无数的情感洋溢的联系。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明确要求诗歌鉴赏“把握作品的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能力层级为“D”。这“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是对我们学生提出的比较高的要求。对我们学生来说,诗歌鉴赏难在对诗歌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更难在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上。因为,诗歌鉴赏既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又要学生把握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的一切内涵,还要学生调
在诗歌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欣赏诗歌思想内容时仅注重诗歌本身的内容,也就是诗歌句意,而对于与诗歌相关的一些内容考虑较少,比方说,诗歌所处时代的风貌,诗歌作者的生平及创作风格,诗歌前面的“序”以及诗歌作品的思想性等等。其实要想准确地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要注意以上的这些问题。下面我将以古典诗歌为例,谈谈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适当了解诗歌所处时代的风貌,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文本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把握,它把创设审美意境、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在一次观摩课上,我多次听到音乐在语文课堂上响起,这令我感触很深:精选的课文其实是充满了美的情趣的,然而,审美还需要一种媒介,一种能让文字与情感相连接的纽带。音乐,刚好就可以充当这个角色。那么,怎样实现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呢?本人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
在穆旦诗歌中,“行走在路上”这一命题已远超出现实经验,而得到了丰富的现代性阐发。关于“道路”以及“行走”的经验,已由具象指向抽象,由生命个体的求索困厄推及对宇宙存在的终
汪琬(1624年~1690年),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苏州)人,清代著名散文作家,与侯方域、魏禧并称为“清初三大家”。他的传记名作《江天一传》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  明末清初广阔恢宏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传主传奇的经历为汪琬的传记写作提供了机缘、素材和灵感,汪琬本人则是个慷慨好义的狷急之士,对人、事物好恶分明,有丰富强烈的情感,遇到如此题目,自是不肯放过。处于明清之交的汪琬,历史让他背
生活是写作的泉源,这无疑为学生作文指明了方向。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涵丰富的文章。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根底”。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书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在阶段目标中鼓励自由表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除了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努力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外,还要提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悟和真切体验”,在写作规范方面,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