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专题教学法,就是以某一个角度为中心点,借助联想向四周辐射扩展,积极搜索相关或相近甚至相反的多则材料,然后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弄清异同,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准确、全面、深入理解学习材料,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帮助他们触类旁通,掌握学习方法,获得更多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的一种教学方法。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整体大于百分之和”,专题教学法将具有相同因素的一组作品组合在一起作综合讲解;或者以某一篇目为重点进行具体指导,以点带面;或者通读各篇,比较异同,归类升华,形成理性认识。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理解难度,而且能够节约学习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增加了对比分析、辨析异同的步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深透,每一个专题的突破都是“抓准一点,重锤敲击”,能够使学生获得鲜明印象,防止“蜻蜓点水”,更容易实现知识迁移。专题教学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争辩讨论,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应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运用这一方法教学时,学生学习非常踊跃,课堂结构呈良性发展态势。较之传统的举一反三,它的妙处我觉得可以用“举三反九”来形容。
必修教学示例:如讲读《荷塘月色》,可以补充写荷花的其他文章,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孙犁的《荷花淀》等让学生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用不同的文法,同样的题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荷塘月色》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淡淡的喜悦与哀愁交织的心情;《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怀;《芙蕖》用说明的方法,列举荷花可目可鼻可食可用的特点,提倡种植荷花;《荷花淀》用小中见大的手法,表现白洋淀人民的抗战生活。这样,学生今后在描写花朵乃至所有植物时就可以灵活选用最恰切最完美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在阅读时也可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轻而易举地辨识特定手法背后作者的表达意图。
选修教学示例:以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为例,第一单元杨炯的《从军行》、王维的《使至塞上》、高适的《燕歌行》乃至第二单元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它们属于相同的派别——边塞战争诗。首先选取角度:这些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联想扩展: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卢纶的《塞下曲》,李益的《从军北征》,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陈陶的《陇西行》,李颀的《古从军行》等作品。接着对比分析:这些诗有的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有的表现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有的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有的表现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学生对于边塞战争诗表现的思想情感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把握了规律,鉴赏能力自然提高,今后鉴赏此类诗歌时就会灵活借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写作教学示例:如训练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描绘美女外貌为例:最早写得传神并有所影响的应该算是《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目盼兮”引人遐思,但“肤如凝脂”的正面描写总觉得有些怕人。《孔雀东南飞》:“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有人对“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为美也颇不理解。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之美,加上“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侧面描写就好多了。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长恨歌》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小二黑结婚》中的“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联系比较,强化印象,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恐怕要终身难忘了。
专题教学法可以用于必修教学,也可以用于选修教学;可以用于阅读教学,也可以用于写作教学;可以用于单元教学,也可以用于单篇课文及其内部组成要素的教学;可以用于把握作品内容,也可以用于分析作品的技法。只要具备研讨价值,以某一角度作为中心点向外延伸扩展,哪怕一个小的方面,也可以挖掘出大学问。
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适时使用专题教学法,对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巧妙重组,从而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
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整体大于百分之和”,专题教学法将具有相同因素的一组作品组合在一起作综合讲解;或者以某一篇目为重点进行具体指导,以点带面;或者通读各篇,比较异同,归类升华,形成理性认识。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理解难度,而且能够节约学习时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增加了对比分析、辨析异同的步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深透,每一个专题的突破都是“抓准一点,重锤敲击”,能够使学生获得鲜明印象,防止“蜻蜓点水”,更容易实现知识迁移。专题教学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争辩讨论,是新课改极力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具体应用,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运用这一方法教学时,学生学习非常踊跃,课堂结构呈良性发展态势。较之传统的举一反三,它的妙处我觉得可以用“举三反九”来形容。
必修教学示例:如讲读《荷塘月色》,可以补充写荷花的其他文章,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李渔的《芙蕖》、孙犁的《荷花淀》等让学生阅读。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用不同的文法,同样的题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荷塘月色》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表达淡淡的喜悦与哀愁交织的心情;《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怀;《芙蕖》用说明的方法,列举荷花可目可鼻可食可用的特点,提倡种植荷花;《荷花淀》用小中见大的手法,表现白洋淀人民的抗战生活。这样,学生今后在描写花朵乃至所有植物时就可以灵活选用最恰切最完美的方式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在阅读时也可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轻而易举地辨识特定手法背后作者的表达意图。
选修教学示例:以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为例,第一单元杨炯的《从军行》、王维的《使至塞上》、高适的《燕歌行》乃至第二单元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完全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它们属于相同的派别——边塞战争诗。首先选取角度:这些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联想扩展:王昌龄的《从军行》、《出塞》,卢纶的《塞下曲》,李益的《从军北征》,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陈陶的《陇西行》,李颀的《古从军行》等作品。接着对比分析:这些诗有的表现戍边将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赞扬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有的表现戍边将士深深的思乡之情,军嫂们无尽的思念与惆怅;有的表现山河沦丧的痛苦、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有的表现对不义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的渴望与追求。经过分析、比较、总结,学生对于边塞战争诗表现的思想情感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把握了规律,鉴赏能力自然提高,今后鉴赏此类诗歌时就会灵活借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了。
写作教学示例:如训练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描绘美女外貌为例:最早写得传神并有所影响的应该算是《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目盼兮”引人遐思,但“肤如凝脂”的正面描写总觉得有些怕人。《孔雀东南飞》:“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有人对“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为美也颇不理解。宋玉笔下的“东家之子”(《登徒子好色赋》)“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之美,加上“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侧面描写就好多了。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见到罗敷后的种种行为上,烘托出这个少女的美丽,收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艺术效果。《长恨歌》中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小二黑结婚》中的“青年小伙子们,有事没事,总想跟小芹说句话。小芹去洗衣服,马上青年们也都去洗;小芹上山采野菜,马上青年们也都去采”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联系比较,强化印象,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运用技巧和注意事项恐怕要终身难忘了。
专题教学法可以用于必修教学,也可以用于选修教学;可以用于阅读教学,也可以用于写作教学;可以用于单元教学,也可以用于单篇课文及其内部组成要素的教学;可以用于把握作品内容,也可以用于分析作品的技法。只要具备研讨价值,以某一角度作为中心点向外延伸扩展,哪怕一个小的方面,也可以挖掘出大学问。
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可以调整或改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适时使用专题教学法,对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巧妙重组,从而使教材发挥最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