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高三后,部分学生出现些厌学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降低了课堂效率,特别是政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解决。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激发对政治学习兴趣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信心;爱心;恒心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321-02
其实在每个学校,每门课程都很差的差生是有的,特别是在他们进入高三以后,所面临的课业是相当繁重的,因为他们在高一、二时荒废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面,而到了高三,各科基本都进入复习状态,各学科的学习容量更大了,难度更大了,综合性更强了。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了想学又学不进去,甚至厌学的一些情绪,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学习部主动;遇到挫折与困难,容易放弃,缺乏意志力与耐性,等等。其结果是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呢?我觉得,此时此刻应该千方百计地的激发这部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切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起着推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是足以应付中小学课程的。因此,我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于如何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调节和推动作用。归纳起来就是,“信心+爱心+恒心=一切皆有可能”。
一、信心是基础,帮助学生重塑信心是关键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勇气和信心,特别是我们的学生,自中考分流之后,被我们学校录取,较多的学生因无法面对一时的失败而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自暴自弃,高一、高二时大量的学业荒废,众人劝说皆无用。但他们到了高三,迫于高考的压力,开始有点醒悟,可此时的他们已是信心全无。更别说要教他们应该如何理解知识点,学会解题技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觉得,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挖掘“闪光点”
培根说过:也有一种称赞是助人成善,这就是鼓励性的称赞。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基也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一事成功,事事顺利。学生因为我们的鼓舞而振作,因为我们的称赞,而激发出他们体内最大的潜能。有时候我们老师都在讨论说:“如果不看成绩,每个小孩都是很可爱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深知学生们其实都很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和认同。像一些行为上看似有点偏差的学生,他们甚至想通过某种怪异的行为来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反而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其效果是适得其反。倘若我们多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从正面因势利导,其结果可能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多注意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及时鼓励和表扬,赋予他们成功的滋味,课堂上多提问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
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她的政治学习成绩较差,她又很想把政治这一科给学好,可不管她怎么努力,她的成绩老上不去。有一天,她问我说,为什么她的主观题老是拿不了什么分数,她都想放弃对政治的学习了。其实,我平常也在关注这个学生的学习、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我发现她的记忆力非常好,每次课前的五分钟的知识点测试,她不像其他的同学一样在测试之前还在紧张的复习着。她总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而且每次的测试几乎一字不差地再现教材的知识。后来,我就跟她说:“其实你的记忆力很好,你根本不用担心你的成绩上不去,你相信老师。只要你现在能够把这些知识点给掌握了而且能够记住,想答好主观题。那就是小菜一碟了”。其实当时,从她组织主观题的答案中,我又发现,她虽能识记知识点,但理解力不够,所以逻辑思维较为混乱,只有提纲式的答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当时的她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分数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我信心十足地向她打包票说:“相信我,没错的。”也许是受到我的影响和鼓舞,她就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干劲十足,比以前更有信心了。而我在每次的作业批改中,对她的主观题解答都作简单地评语,诸如“啊,不错,这次进步很大哦”,“嗯,要点很全面,加油哦”,甚至有时还把她的作业当成范例提供给其他学生学习。如今,她的政治成绩名列前茅。
(二)尊重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孔子根据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的了解,把颜渊、宰予、冉有、子夏等人分别培养成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各有所长的人才。宋代的程颐将之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都证明了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是教育智慧的核心。而我在对部分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区别对待。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深入观察,查漏补缺,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你要我学”变为“我自己要学”,收到了实质性的效果。他们越学越有信心,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地转变。
(三)培养科学思维与良好学习习惯,树立正确学习观
学生自信心的重塑,最关键是他们自身学习观念与态度的转变。而我们就要帮助这部分所谓的“学困生”转变原来定式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观念。让他们明确遵循学习规律,科学安排学习时间与学科,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打基础,做学问才是正道,才是解决当前高考实际问题的根本。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的“皮格玛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投去的一个期待的目光,说出一句信任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
二、爱心是媒介,用爱与真诚感化学生是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柯说:“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学生以最大的尊重,而尊重的前提是热爱学生。”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其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困生”,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和他们心理相容,思想沟通,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一颗爱心包容他们,反过来他们会以积极的情感教师给以回报,当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点燃学困生的求知欲望和燃烧的火花,为文化课学习铺平道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高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每一个学生,只要他们能主动地过来找老师说:“老师,今天中午有空吗?能帮我讲讲大题应该怎么回答吗?”我立马答复说:“当然可以啊。”那一刻,我完全是抱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只要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不管他们过去有多么的不努力,成绩有多么的糟糕,只要这时候他们还需要,我定然二话不说。可能就是自己的这份爱与真诚感化了学生,使这些“学困生”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开始有了读书的欲望。这就是作为教师的爱与真诚的力量,只有爱心与真诚才能充当媒介,传播温暖的种子,如春风化雨般融化学生们冰冷的心。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情绪和情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意识倾向,向着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意义。当然,更重要的是老还师应该把自己的这份无私的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地感化我们的学生。
三、恒心是动力,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引导学生是不竭的动力
正所谓“角弓翎羽寄身易,画栋雕梁入梦难”,教书育人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本身就具有反复性,特别是这“学困生”们的记忆力较弱,遗忘率较高,缺乏恒心与毅力,甚至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让他们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并加以运用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时候,需要我们的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一点压力,例如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小测,全批全改,倘若不过关的,要求他们当场到我面前背诵过关。老师需要足够的耐性,因为有部分学生不管你给他多久,他真的很难把所有今天的内容给背诵过关,你只能安慰他说“没关系的,慢慢来,你先把你会的内容先记下来可以吗?”。就这样,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我几乎每天重复着一件事,那就是“小测—及时批改—当面过关—再背—再过”.如此反复。而我们的学生依靠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能够较好地掌握了教材及高考考点的基础知识。如果,说我们的老师给予了学生强大的自信,无限的爱意,却没有恒心,那么一切都将是天方夜谭。因为“万事从来贵有恒”。
总之,在高三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老师能够以“信心、爱心、恒心”要求自己,从而充分调动“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成绩,那么让我们的“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有个质的飞跃并不是不可能。而是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鲁稚.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月龙主.心理学改变你的生活[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信心;爱心;恒心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321-02
其实在每个学校,每门课程都很差的差生是有的,特别是在他们进入高三以后,所面临的课业是相当繁重的,因为他们在高一、二时荒废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除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面,而到了高三,各科基本都进入复习状态,各学科的学习容量更大了,难度更大了,综合性更强了。大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了想学又学不进去,甚至厌学的一些情绪,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所谓的“学困生”。他们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缓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学习部主动;遇到挫折与困难,容易放弃,缺乏意志力与耐性,等等。其结果是学习成绩每况愈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呢?我觉得,此时此刻应该千方百计地的激发这部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切认知活动中,智力因素是认知活动的执行者,而非智力因素则是认知活动的调节者和推动者,起着推动、定向、维持、调节等作用。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是足以应付中小学课程的。因此,我在高三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在于如何去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调节和推动作用。归纳起来就是,“信心+爱心+恒心=一切皆有可能”。
一、信心是基础,帮助学生重塑信心是关键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勇气和信心,特别是我们的学生,自中考分流之后,被我们学校录取,较多的学生因无法面对一时的失败而无法摆正自己的心态,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理,自暴自弃,高一、高二时大量的学业荒废,众人劝说皆无用。但他们到了高三,迫于高考的压力,开始有点醒悟,可此时的他们已是信心全无。更别说要教他们应该如何理解知识点,学会解题技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我觉得,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一)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挖掘“闪光点”
培根说过:也有一种称赞是助人成善,这就是鼓励性的称赞。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基也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一事成功,事事顺利。学生因为我们的鼓舞而振作,因为我们的称赞,而激发出他们体内最大的潜能。有时候我们老师都在讨论说:“如果不看成绩,每个小孩都是很可爱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深知学生们其实都很希望获得老师的肯定和认同。像一些行为上看似有点偏差的学生,他们甚至想通过某种怪异的行为来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注意。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批评,反而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其效果是适得其反。倘若我们多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从正面因势利导,其结果可能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要尊重每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多注意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及时鼓励和表扬,赋予他们成功的滋味,课堂上多提问问题,增强他们的信心。
我现在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学生,在我刚接手这个班时,她的政治学习成绩较差,她又很想把政治这一科给学好,可不管她怎么努力,她的成绩老上不去。有一天,她问我说,为什么她的主观题老是拿不了什么分数,她都想放弃对政治的学习了。其实,我平常也在关注这个学生的学习、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我发现她的记忆力非常好,每次课前的五分钟的知识点测试,她不像其他的同学一样在测试之前还在紧张的复习着。她总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而且每次的测试几乎一字不差地再现教材的知识。后来,我就跟她说:“其实你的记忆力很好,你根本不用担心你的成绩上不去,你相信老师。只要你现在能够把这些知识点给掌握了而且能够记住,想答好主观题。那就是小菜一碟了”。其实当时,从她组织主观题的答案中,我又发现,她虽能识记知识点,但理解力不够,所以逻辑思维较为混乱,只有提纲式的答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当时的她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分数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我信心十足地向她打包票说:“相信我,没错的。”也许是受到我的影响和鼓舞,她就像打了强心剂一样,干劲十足,比以前更有信心了。而我在每次的作业批改中,对她的主观题解答都作简单地评语,诸如“啊,不错,这次进步很大哦”,“嗯,要点很全面,加油哦”,甚至有时还把她的作业当成范例提供给其他学生学习。如今,她的政治成绩名列前茅。
(二)尊重差异,加强个别辅导,因材施教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只要千篇一律地对待儿童,就不可能建立一个真正科学的教育学”。我国古代的孔子根据对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的了解,把颜渊、宰予、冉有、子夏等人分别培养成灾“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方面各有所长的人才。宋代的程颐将之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都证明了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是教育智慧的核心。而我在对部分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个别辅导的方式,区别对待。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深入观察,查漏补缺,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你要我学”变为“我自己要学”,收到了实质性的效果。他们越学越有信心,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发生了极大地转变。
(三)培养科学思维与良好学习习惯,树立正确学习观
学生自信心的重塑,最关键是他们自身学习观念与态度的转变。而我们就要帮助这部分所谓的“学困生”转变原来定式的思维习惯和学习观念。让他们明确遵循学习规律,科学安排学习时间与学科,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扎扎实实的打基础,做学问才是正道,才是解决当前高考实际问题的根本。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的“皮格玛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投去的一个期待的目光,说出一句信任的话语,都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
二、爱心是媒介,用爱与真诚感化学生是手段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柯说:“给学生以最大的信任,学生以最大的尊重,而尊重的前提是热爱学生。”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其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用爱心去温暖每一个“学困生”,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和他们心理相容,思想沟通,给他们以信心和力量,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一颗爱心包容他们,反过来他们会以积极的情感教师给以回报,当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迁移,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点燃学困生的求知欲望和燃烧的火花,为文化课学习铺平道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高三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看似简单的道理。对于每一个学生,只要他们能主动地过来找老师说:“老师,今天中午有空吗?能帮我讲讲大题应该怎么回答吗?”我立马答复说:“当然可以啊。”那一刻,我完全是抱着“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只要他们需要老师的帮助,不管他们过去有多么的不努力,成绩有多么的糟糕,只要这时候他们还需要,我定然二话不说。可能就是自己的这份爱与真诚感化了学生,使这些“学困生”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开始有了读书的欲望。这就是作为教师的爱与真诚的力量,只有爱心与真诚才能充当媒介,传播温暖的种子,如春风化雨般融化学生们冰冷的心。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情绪和情感、意志品质、以及个性意识倾向,向着健康发展都起着重要的意义。当然,更重要的是老还师应该把自己的这份无私的爱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才能真正地感化我们的学生。
三、恒心是动力,用坚持不懈的行动引导学生是不竭的动力
正所谓“角弓翎羽寄身易,画栋雕梁入梦难”,教书育人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本身就具有反复性,特别是这“学困生”们的记忆力较弱,遗忘率较高,缺乏恒心与毅力,甚至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让他们系统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并加以运用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时候,需要我们的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他们一点压力,例如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小测,全批全改,倘若不过关的,要求他们当场到我面前背诵过关。老师需要足够的耐性,因为有部分学生不管你给他多久,他真的很难把所有今天的内容给背诵过关,你只能安慰他说“没关系的,慢慢来,你先把你会的内容先记下来可以吗?”。就这样,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我几乎每天重复着一件事,那就是“小测—及时批改—当面过关—再背—再过”.如此反复。而我们的学生依靠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能够较好地掌握了教材及高考考点的基础知识。如果,说我们的老师给予了学生强大的自信,无限的爱意,却没有恒心,那么一切都将是天方夜谭。因为“万事从来贵有恒”。
总之,在高三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老师能够以“信心、爱心、恒心”要求自己,从而充分调动“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成绩,那么让我们的“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有个质的飞跃并不是不可能。而是一切皆有可能。
参考文献:
[1]鲁稚.平凡的孩子也有春天[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2]夏正江.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月龙主.心理学改变你的生活[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