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活历史课堂生命力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xfxf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生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还学于生”,使得课堂回归学生本体。所以,要想焕发课堂生命力,还得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着手。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我在实践中摸索、思考,可供参考的有以下策略。
  
  一、巧设悬念诱发学生求知欲
  
  历史课堂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具有强烈求知欲的特点和不同教学内容,利用设悬念的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如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这样导入:新中国的国家主席刘少奇于1969年11月12日逝世,十年之后的1980年5月17日才为他开追悼会,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那是怎样的一个“十年”啊?学生偏着头想了想就自觉地看书、交流来解开这个谜团。
  
  二、巧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投入感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历史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和不可再现性,单纯的文字信息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生动的历史场景靠语言难以再现。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文献记录片更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个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地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把鲜活的历史信息呈现出来,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在感性上受到强烈刺激,从而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我在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课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开国大典的图片并同时播放资料“伟人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相关历史的基础上感受这令人欢欣鼓舞的时刻来之不易。
  
  三、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焕发学生学习热情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注意的保持有一个时间限度,大约是15-30分钟,如果超出这一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逐渐下降,学习效果就会随之下降。面对枯燥无味的历史教材,如果没有“兴奋剂”的添加,要学生保持整节课的热情,恐怕不行。为此,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策略时不妨有机地将课堂分成两大版块,中间给学生一个放松或缓冲的机会。也就是说,待学生的注意力下降开始“走神”的时候干脆安排他们“休息”,随后又可以掀起一个学习的高潮。这样,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无形中增加了,整节课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我在上《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做过这样的尝试: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会三分钟”,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等学生放松一会后,他们又可以很兴奋地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了。那节课,学生课堂参与率出乎预料的高。
  
  四、巧设疑问开启学生心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种,是学生由表及里思维探索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突破口。一句话,巧妙质疑可以开启学生心智。这里说的质疑,包括教师质疑和学生质疑两种。
  历史教学中,从历史人物的心理视角精心设问,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设问,会把学生带入某种心理体验中,将自己置身于历史情境中,自觉在心理上认同和扮演这一历史人物,体会、感受这一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明白许多道理,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境界。如在上《戊戌变法》时问:如果你是谭嗣同,面对“戊戌政变”你是随康有为、梁启超一同逃往国外,还是留下来和顽固派斗争到底?哪种选择是明智的?这一下子引起了大家浓厚的兴趣,小组间很快展开了辩论。学生很自然地站在这三个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结合历史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番,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长远打算和短期效应、苟且偷生、个人奋斗和以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的天平上掂量,从而不仅能理性地分析三人物的抉择理由,更能够使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获取新的认识。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导演。导演应该允许演员创新,使其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方面是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要好好利用;另一方面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好好点燃。所以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会质疑,且不管提出的问题有没有价值都不能轻易否定,要给他们信心。
  
  五、巧设开放的气氛使师生平等互动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出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很难想象只有“教”或只有“学”的课堂,要么是“一言堂”式,要么是“放羊”式的了。那样的课堂是无效的!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在平等互动中交流沟通,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和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需要互动,依靠互动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整合、教学环境得以优化、教学凝聚力得以增强、教学质量得以提升。这种互动是一种“灵动”,是课堂的生命力。这种“灵动”,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重心下移,营造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通过课堂问答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来实现。
  历史课堂问答是指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相关教学内容,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思维,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自学思考和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交流、探讨,培养学生思辩等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历史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呢?一是备课时就要设计好讨论问题和讨论时机。二是在课堂组织时,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以平等、宽容、激励的态度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要对课堂讨论进行有效的点评,以期使学生随时纠偏正误,形成正确的认识。教师决不能只做一个忠实的观众。比如讲到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时,这样设置讨论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过怎样的发展?你能看出和邓小平理论的联系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走的正确的道路吧!学生接到指令,开始自由讨论。教师倾听、启发、指导;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时,教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作鼓励性点评,让他们获得探讨的快乐。
  (作者联通:261308 山东省昌邑市围子镇仓街初中)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后进生精神麻木,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实果真如此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其麻木、无所谓的背后其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作为教
期刊
【摘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课程整合实质是用整体论的知识观方法论对待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用生态论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教学  新课改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英语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英语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探讨信息技
期刊
大家都听说过的这么一句话,叫做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事倍功半,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那么在我们家庭教育当中,如果能够按家庭教育规律去做的话成功率就高,凡是出现不成功的问题,肯定是出现了违背规律的现象。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可我们的家庭教育常常出现误区,主要有:    一、情感冲击理智    家庭教育是充满情感的理性行为,教育都是理性行为,如果情感冲淡理智,甚至失去理智,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法去启发,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朝气。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与“乐”准确地概括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集情景、游戏、歌曲多样形式为一体的英语新教材,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把这种兴
期刊
现实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往往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探究,重课本知识轻课外联系,缺乏灵活性,缺少创新和活力,而现实生活中的班级管理却是重实际问题的处理,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打破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模式,将政治教材与班级管理接轨,把班级管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材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扮演的角色,发展自我,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使思想政治教材形成一个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设计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学生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使语文教学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才能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平时教学中,笔者不断总结教学方法,重视方法的传授。卡迪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忽视了朗读,以讲代读,一篇文质兼美、情真意浓的课文在学生口中读得平淡如水,索然无味。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而学生兴趣不浓,昏昏欲睡效果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期刊
育人德为首,立世品当先。作为一名教育者始终要把培养未来公民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能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高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教育者首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微小的细节,比如:要
期刊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
期刊
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遵循平等原则是真正赢得学生信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学生信任的程度与教育教学效果的好坏是成正比的,信任程度愈高,教育教学效果就愈好。事实上,古今中外许多成功的教育家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都自觉地遵循了平等的原则。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要求学生在原则问题上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反对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体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