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la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沈复笔下的那一片童稚之情;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曲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优化学习效果。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差异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都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将是一种开放性极大的活动,因为语文本身就遍布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真诚诱导每一颗求知的心灵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作者联通:261308山东省昌邑市围子镇仓街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古人云:不知荣辱无以为人。一个人只有知荣辱,懂廉耻,才能在行为上做到有选择,有取舍。而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呢?    一、抓牢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集中体现着国家的教育意志,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而,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德育要点,科学诱导,深入浅
期刊
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特殊原因,自从建国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和人们的观念当中“重理轻文”一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更为普遍,历史学科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人们习惯上把“过去的故事”当成历史。由此造成一些人所谓的“历史无用论”,即便是学习历史的学生也往往认为历史课没有意思,感到无聊。应该承认这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当然更增加了史学工作者的难度。笔者认为让历
期刊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后进生精神麻木,对学习不感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实果真如此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也就是说,在其麻木、无所谓的背后其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作为教
期刊
【摘要】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课程整合实质是用整体论的知识观方法论对待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环境,用生态论的观点看待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教学模式 小学英语教学  新课改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英语教学相整合,对于深化英语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探讨信息技
期刊
大家都听说过的这么一句话,叫做按规律办事,事半功倍,违背规律,事倍功半,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那么在我们家庭教育当中,如果能够按家庭教育规律去做的话成功率就高,凡是出现不成功的问题,肯定是出现了违背规律的现象。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可我们的家庭教育常常出现误区,主要有:    一、情感冲击理智    家庭教育是充满情感的理性行为,教育都是理性行为,如果情感冲淡理智,甚至失去理智,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中,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多种方法去启发,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充满朝气。  【关键词】英语教学 兴趣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好”与“乐”准确地概括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集情景、游戏、歌曲多样形式为一体的英语新教材,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如何把这种兴
期刊
现实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往往是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探究,重课本知识轻课外联系,缺乏灵活性,缺少创新和活力,而现实生活中的班级管理却是重实际问题的处理,很难上升到理论高度。打破封闭式的思想政治教材内容模式,将政治教材与班级管理接轨,把班级管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材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材内容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扮演的角色,发展自我,使学生主体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使思想政治教材形成一个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所设计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学生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打下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使语文教学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才能为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在平时教学中,笔者不断总结教学方法,重视方法的传授。卡迪尔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7-9年级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读一般的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培养默读习惯,提高阅读速度。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一些老师忽视了朗读,以讲代读,一篇文质兼美、情真意浓的课文在学生口中读得平淡如水,索然无味。老师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而学生兴趣不浓,昏昏欲睡效果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期刊
育人德为首,立世品当先。作为一名教育者始终要把培养未来公民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作为教育的第一要务。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能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有很高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而且还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教育者首先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哪怕是微小的细节,比如: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