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差异资源,探寻幼儿发展

来源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uelei1989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我是小小银幼娃”的主题背景,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班数学发展的要求: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游戏和生活中,让幼儿通过匹配物品做一一对应,同时指出:幼儿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数学活动,活动通过幼儿熟悉的小动物引入,感知物体的对应关系,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来发现实物配对的方法。
  从活动实施的情况来看,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诸如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倾听能力以及数学操作活动的有序性表现等。在活动中捕捉差异资源,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寻求全面发展。
  一、活动中,幼儿差异资源的呈现
  (一)差异资源之认知经验
  教师以小猪手偶形象生动地导入,设置了小猪请客,来了很多客人,却又不知道客人喜欢吃什么食物,请小朋友帮忙分下食物给相应的动物的过程。我作为观察者,在这个环节也捕捉到了幼儿身上的已有经验的差异:
  A类幼儿——联系幼儿生活经验
  在分食物的讨论环节,大部分幼儿都能够说出一两对,但当教师问到小兔除了吃萝卜,还吃什么呢?小猴除了吃桃子还吃什么呢?诸如这样的拓展型提问时,大部分幼儿又处于沉默状态或者胡乱猜测状态。个别幼儿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巧妙回答出老师的问题。
  B类幼儿——仅仅观察图片
  这种情况是一部分幼儿的现状,老师呈现什么就看什么,不会去联系生活。“小鸡吃虫子”“小狗吃骨头”等,教师当即问幼儿,小狗除了吃骨头外,还喜欢吃什么呢?这位幼儿就愣住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一直在图片中寻找答案,不会联系生活。
  C类幼儿——缺乏生活经验
  这类幼儿是比较少数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就像活动中一位幼儿说:“小狗给小猫吃掉了”,既不符合生活经验,也没有观察图片。
  (二)差异资源之倾听能力
  倾听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好习惯。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也是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的重要手段。
  A类幼儿——倾听(Yes)&获得(Yes)
  倾听与获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能够认真倾听者,必然收获的就更多。在活动初,教师出示图谱,请幼儿仔细观察,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有的幼儿说我看到了小鸡,还有的说我看到了小狗。当叫到季唐时,他一口气差不多说了全部。季唐一直认真倾听,所以他获得的信息就要比其他幼儿多。
  B类幼儿——倾听(Yes)&获得(No)
  在讨论动物和食物配对的过程中,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都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我观察到一小部分孩子不出声,也不思考,我就请他来重复表述,但进行简单迁移就不会了,他仅仅只是听,并没有从中获得同伴的经验。
  C类幼儿——倾听(No)&获得(No)
  每个班都会有这样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我观察到铮铮小朋友,从活动开始,就在左顾右盼,当老师让他重复前面一位小朋友的回答时,他又弱弱地说:“我不知道”。
  (三)差异资源之动手操作
  在接下来的操作环节,幼儿的差异就更加凸显了:见下图:
  二、活动中,幼儿差异存在的原因分析
  蒙台梭利指出:“个体差异的存在正是教育鲜活的体现,也正是教育最好的契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敏锐的眼睛捕捉幼儿身上折射出来的教育点,深入分析,因材施教,尊重差异。
  在“找朋友”这节数学活动中,其主要目标是能将相关的物体一一匹配,初步感知物体的对应关系。感受操作活动的乐趣,尝试在多组材料中选择对应物体。在唤醒幼儿已有经验阶段,从幼儿的不同回答中,捕捉到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差异以及充分利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异;贯穿活动始终的幼儿倾听能力的差异也极为突出,部分幼儿已经能够学习其他幼儿经验,广泛迁移,化为己用;在操作环节,幼儿秩序感的体现也分为不同层次,在其作品中有集中的体现。造成这种个体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就从本班幼儿出发,进行分析:
  (一)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1.已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3岁儿童行动自如,认知范围扩大,逐步形成了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实物概念,但此时儿童的概念很具体,只是特指某项事物。如:猫就是专指自己家中的那只猫,联系猫爱吃的食物时,幼儿也会联想自己家中猫爱吃哪些食物。
  2.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
  3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易受外部事物及自己情绪的影响,无意性占优势。思维大多由行动引起,一般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他们的认识具体,只能根据外部特征来认识与区别事物,思维缺乏可逆性与相对性。
  (二)个体差异的存在
  1.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
  每一位幼儿背后都是不同组织形式,不同教养方式,不同家庭环境的组合,也正是由于“第一所学校”的千姿百态,造就了不同差异的幼儿。
  2.主观接受环境影响的差异。
  心理学中指出: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幼儿是消极接受环境的影响,亦或是主动接受,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
  3.幼儿可接受能力的差异。
  幼儿的学习能力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包括年龄的差异、家庭影响的差异、个体发展的差异等。
  三、探究捕捉差异,寻求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认知能力发展的有效措施
  1.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
  幼儿的兴趣比较广泛,但比较肤浅,容易变化,且大多数幼儿的兴趣是直接兴趣。培养幼儿求知兴趣的基本任务是引导幼儿的直接兴趣向间接的有意兴趣发展,提高兴趣的稳定性。具体措施与方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正确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幼儿的求知兴趣更持久更深人地发展;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广泛兴趣和求知欲;提供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玩具,培养幼儿的兴趣。   2.培养幼儿感知观察力。
  幼儿感知活动初期是无意的,主要受外部刺激的控制。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逐步过渡到主动地有意感知。观察是有意的感知活动,发展幼儿感知能力主要是培养观察力:注意保护并及早训练幼儿感官;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注意力;要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观察。
  (二)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1.注重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倾听的内容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时,幼儿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投入到倾听活动中去。首先要精心选择倾听的内容,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的不同为各个年龄层次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倾听内容。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关心的热点话题,孩子们关心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再者,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
  2.注重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因此,注重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倾听习惯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为了能使幼儿愉快、顺利的活动,在每个活动环节提出要求时,我会提醒每个幼儿都认真倾听。如:在幼儿关心的热点讨论中,不仅要求幼儿倾听老师的讲述,而且还注意引导幼儿倾听同伴的讲述,我会经常在一个幼儿说完后,问其他小朋友:“你觉得他(她)说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这也促使每个幼儿认真倾听同伴的讲述,从而逐渐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运用多种游戏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孩子天生喜欢游戏,把枯燥无味的倾听训练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加以练习,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游戏“录音机”,我说一句话,请孩子们做“录音机”一字不差地重复一遍,比比哪只“录音机”质量好,孩子们在听的时候就十分认真,都想做最好的“录音机”。
  4.注重个别差异,促进幼儿的倾听能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倾听能力的培养中要注重个别差异,对不同幼儿提出不同要求。针对不同情况的幼儿采用不同方法:对胆小的幼儿多和他们聊天;对倾听能力弱的幼儿则在和他们聊天时减慢语速,或加上手势、眼神、动作,使他们听清、听懂;对倾听能力强的幼儿多给他们听有趣的故事、儿歌等,并让他们学着复述故事和朗诵儿歌。
  (三)秩序感养成的有效途径
  1.在环境创设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幼儿园的环境是一种潜在的课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幼儿秩序感的养成离不开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例如:盥洗室的蓝脚丫进,红脚丫出;教学活动区板凳与小圆点对应入座;排队区的两条直线等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秩序感。
  2.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幼儿园的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在幼儿生活中许多环节都体现出来“序”的理念,如:洗手、入厕、喝水、盛点心等。
  3.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里传统的活动模式,是引导幼儿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各种素质的有效组织形式。
  (1)合作游戏,萌发秩序意识。
  为了萌发幼儿的秩序意识,我们结合幼儿生活学习的不同情境需要,设计了一系列发展幼儿秩序感的集体活动:如小班数学活动“铺地板”、社会活动“整理小柜子”。
  (2)艺术活动,体验秩序美感。
  实践中,我们通过音乐活动帮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的缓急、旋律的起伏,通过美术活动帮助幼儿感受图案的排序规律、色彩的交替变换,构图的丰富合理,使幼儿在艺术的熏陶下体验稳定、愉悦、和谐的秩序美感,为其个性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
  4.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丰富的区域游戏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而区域游戏设置、组织的科学合理,则能有效促进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促进游戏水平的提高,更大程度地发挥区域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捕捉差异资源,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教师应该有双敏锐的眼睛,捕捉教育的契机,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殷洁,杨晓萍.适宜发展性教育对我国幼儿发展评价的启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2]焦艳,冯晓霞.对“为教学服务的评价”的理论构想.学前教育研究,2009
  [3]张莉.童话心理分析及其在幼儿心理教育中的运用.华南师范大学,2003
  [4].周稽裘.《从理念到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学前教育研究.2001
  [5].周素珍.尊重儿童的教育理念及其实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
  [6].李晶.3-6岁幼儿自然观察优势智能发展研究.山西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茶叶的外形特征,感知茶叶泡水后的细微变化。  2.了解茶叶制作过程和起源。  3.体验品茶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茶叶(白茶、铁观音、龙井、碧螺春、银针、茉莉龙球、苦丁茶、普洱茶),每组一份。  2.茶叶制作过程的录像。  3.记录纸人手一张、大记录表。  4.茶具一套,小茶杯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聊茶
期刊
活动目标:  1.大胆尝试用黑色碳棒作画,创造性地表现狮子的表情。  2.能按意愿用水粉颜料大胆地进行背景装饰。  3.感受画面上色彩的强烈对比,产生色彩的敏感性。  活动准备:  1.熟悉狮子头部特征。  2.各种表情图。  3.黑色碳棒、水粉颜料、水粉笔。  活动过程:  (一)由狮子王国狂欢节引出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入场。  师:咦,这里是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  播放狮子录音:我的
期刊
游戏一:“萝卜蹲”  游戏目的:  通过听同伴口令“第几个蹲”,熟练掌握自己在队列中的序位。  游戏玩法:  4位小朋友朝同一方向站立成排,确定起点后开始报数,明确自己是第几位。然后由4位小朋友中的任意一位开始游戏,也可由“黑白配”确定第一位游戏者。游戏开始后,由被选中的那位小朋友先双手围报“萝卜”,并依据自己的站位说:“第五个蹲,第五个蹲,第五个蹲好第二个蹲。”第二个小朋友听到了,赶紧接,“第二
期刊
为了做好各种各样的检查验收,基层幼儿园往往会对照检查验收评估标准,加强日常教育教学管理,规范幼儿园办学行为,对幼儿教师提出更高要求,鼓励幼儿教师认真撰写计划方案、教育笔记、家园联系记录、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总结等等各种文字材料,出现了“笔头工作过多”的现象。到底如何正确看待幼儿教师“笔头工作过多”问题,对当前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一、幼儿教师“写”的功能是应付检查,还是真实生
期刊
绘本赏析:  《我爸爸》是一个独特的国外绘本。  独特一:绘本内容洋溢着浓浓的父爱。孩子平时接触的活动内容中谈论爸爸的话题较少,这个绘本选材来自爸爸,图画中夸张、幽默的画面始终洋溢着孩子对爸爸的爱。  独特二:从孩子视觉去理解成人,去爱父亲。绘本从孩子的思维、理解方式表达着对爸爸的爱。通过阅读绘本,孩子不仅能找到还能大胆说出自己爸爸的本领和独特之处,也会更加爱自己的爸爸。  一、活动目标:  1.
期刊
七月,一个多雨的季节;七月,一段因离别而感伤的岁月。孩子,在以往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播种着爱心和希望,收获着真诚和喜悦,然而在这离别的七月,这些美好的回忆,如同美丽的花瓣,散落一地,令人心碎。  三年前,在这梦开始的地方,我从你们爸爸妈妈手中接过惶恐不安的你们。当你们用柔软的小手臂搂过我的脖子哭喊着“妈妈”,孩子,我知道那是你们第一次离开父母时的无助和对我的信任,从此,我以“妈妈”和“老
期刊
绘本就是图文交互的图画书,与带插图的书不同之处在于图文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主次和附属,撇开文字,图画可以独立叙述完整的故事。绘本中的图画部分,多数都是世界上知名插画家的作品,能让孩子在阅读时既享受文学,也感染美学。好的绘本,不仅图画精美,构图、色彩能让孩子们在视觉上引起愉悦,而且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另外,绘本故事的美好故事情节,能让孩子的情感受到陶冶,透过文字与画面,孩子得以进入不同的世界,在阅读
期刊
设计背景:  涂涂抹抹是每个孩子都喜欢和经历过的事。对刚入园幼儿来讲,他们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寻找一切可以涂画的工具和材料在墙上、地上、纸上进行涂鸦。由于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手部小肌肉群发育不够完善,手部力量不够且动作不够灵活等原因,再加上绘画的目的不太明确,又没有一定的技能做基础,所以小班幼儿常会把绘画当成一种游戏,随自己的兴趣任意进行。  另一方面,在小班初期的美术教学活动中,玩色活动深受幼儿的
期刊
教学活动是一首流动的音乐,随时都有不确定的音符带来新的生成的乐章。也正是因为有了意料之外的插曲,教学活动才闪烁着创造的光辉,课堂因此而灵动。面对“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支“红杏”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僵局。课堂呼唤智慧,教学寻觅机智。我们离不开教学机智,离不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离不开生命与生命的碰撞。  一、预设生成,活动教学有备而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期刊
幼儿收集是指幼儿有目的、感兴趣地将自己喜爱的物品聚集在一起,继而主动探究,经历探究、发现,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据本地区抽样调查显示,在3~6岁幼儿中94%都对某类物品表现出特殊爱好,即有收集欲,90%的幼儿对某类物品有收集行为。  但是,家长、老师并不理解孩子的收集,甚至干预,认为孩子只是玩玩而已,总捡回来一些破烂,没有意识到这是一条培养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良好途径。  一、了解收集实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