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案”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igador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怎样把新课程理念运用到教学当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师们都在积极地探索着。我校教师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多次去外地学习,觉得“讲学案”的教学形式令人耳目一新。“讲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这种教学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回来后学校就组织老师进行讨论学习,很快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了实际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上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讲学案”教学形式的诸多魅力。
  第一,目标具体明确。“讲学案”把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确定下来,让学生懂得每节课具体干什么,还把每课要学习的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以问答题和当堂反馈的形式出现。上课时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迅速进入思考状态,克服了听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开始有的放矢地学习。教师设计的反馈训练题可以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纠正错误。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学到的知识点了然于胸,感觉学习简单实在,易于把握,很有成就感。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讲学案”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去思考,培养了其主动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具备了合作探究的意识;学生探究的结果要上台展示、讲解,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时间长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每节课很多学生都能面对大家侃侃而谈,颇有“小老师”的风范。
  第三,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上,运用“讲学案”进行教学,教师讲的少了,写的少了,节省了教学时间,加快了教学进度,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紧凑有序,教师也有充裕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修正。
  “讲学案”虽然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笔者认为真正使用好“讲学案”却并非易事。有时,盲目模仿会流于形式,效果适得其反。在实践中,我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教师忽视课堂讲授。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而在“讲学案”教学的形式中 ,学生畅所欲言、热热闹闹,积极性是充分调动起来了,老师呢?有时却进入了认识上的误区,不敢再像原来一样不厌其烦地教导了,而是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退居幕后,扮演一个默默无声的旁观者,认为这样才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殊不知这样却把老师应有的主导性扔在一边了。
  二是课堂人情味减弱。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分割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有时势必影响理解和欣赏的连贯性、整体性,削弱作者、教师和学生间“感情场”的构建与共鸣,不能充分感受诗文的意蕴,也不能充分体现审美和情感的熏陶作用。教师如果不加以引导,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抓住文章的某些局部做些小练习,好好的一篇文章只会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干巴巴的、支离破碎的印象,学习反而机械化了。
  三是认知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是有限的。单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缺少老师必要、适时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只能流于浅层;只让学生诵读和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析和点拨,学生的理解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学习意味隽永、意蕴含蓄的诗文,如《再别康桥》《陋室铭》等,学生对作者的表达方式、思想情怀是无法深入领悟的。缺少教师的指引,学生的认识水平就无法得到提高。
  那么,怎样合理使用“讲学案”,既充分发挥“讲学案”的优势,又避免流于形式呢?笔者认为除了精心设计“讲学案”,注重文章的整体性、连贯性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精要讲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而一定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科特点,结合学生水平适时地讲解,不能轻视课堂讲授。具体来说,可以课初创设情境,以“讲”引起兴趣,以“讲”明确方向;课中适时点拨,以“讲”突出重点,以“讲”突破难点;课终总结也要讲,“讲”中挖掘深度,“讲”中拓展广度,“讲”中形成整体认知,“讲”中提升认知水平。
  其次,形式要丰富多彩。运用“讲学案”教学,只是要求教学过程中以“讲学案”为主,但不能排除其他形式。俗话说“教无定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并非无论何时何地都适合使用“讲学案”。语文课本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完整独立的文章,都有其一定的情境和氛围,“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语文教学重要的是渲染课堂气氛,营造和文章内容一致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味文章的内涵和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讲学案”还可以配合音乐、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进行,调动学生的情感,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责 编 莫 荻)
其他文献
最好的教材.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心开发,融入个人创造的教材。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明白。同样,教师即使有最优秀的教学方案.也难以一劳永逸,因为学生的积累及学习状态在
为进一步贯彻“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方针,1960年10月5日,由省农业科学院主持,召集省内各有关单位在该院举行“1960年小麦丰产栽培经验座谈会”。会议交流了1960年全省小麦
君子兰在吉林省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观赏植物。它是异花授粉植物。我们拟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大量快速繁殖。本文研究了外植体的选择,明确了萌发的种子、种胚、茎尖都适做
那时刚工作,领导安排我接这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的班,他工作多年,经验丰富,我视他的嘱咐为箴言。那时我18岁,刚刚走出校门,转身又踏入校门,只是,从坐在讲台下的那个,成为站在讲台上的那个。  于是,藏起笑容,以少有的威严走上讲台。如今的我,想象那时的自己,真的十分可笑。可,这个可笑的自己,却一干就是将近10年。  越干越累,越干越烦。  孩子的顽皮,家长的冷漠,机制的不合理,同事的抱怨,收入的微薄……
经Prochloraz处理对苹果采后青霉病(penicilium expansum)的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rochloraz对Pexpansum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浸泡处理可明显地降低损伤接种P.expansum的
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阅读材料都有其所要体现的价值取向,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方法还原作品语境,让学生凭借作品中的语言描述,最大限度地体验到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思想,从而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一、结合自身体验还原语境  课堂上,我们要从文本的语言出发,从学生的自身体验出发,去体会文本中的意境。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语言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心灵才能受到感染。  《养花》
回顾踏上专业成长道路的三年历程,我深深地感受到,网络是我成长的助推器。事情还得从2009年的夏天说起。一天午后,在网上"闲逛"时,我发现了一条信息———"第一届最具成长力教师
目的:对比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考察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7-12月610例出院患者设为非干预组,2009年8月-2010年1月589例出院患
直接在织物上进行数字喷墨印花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大批量生产.在此之前,应用这项技术进行打样和展示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了,但一直未形成批量生产.随着这项技术的发展,纺织行
不知不觉已经在讲台上站了20年了,我感觉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一天的工作都是崭新的。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孩子带来一点改变,把孩子引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当老师的,最怕遇到不学习又不听话的学生。这不,我就摊上了一个“极品”——王莹!别看她是个女孩子,班里最调皮的男孩子和她一比,马上就成了乖宝宝!这个王莹是上课走神儿,下课来劲儿,作业没本儿,还经常惹事儿。对于她,我是劝了又劝、批了再批。可她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