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多校区模式下分校区与其他校区相比,在管理模式、环境上有自身的特点,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阐述了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的积极有效的实践探索,探讨多校区模式下分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多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多校區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多校区大学的出现拓宽了高校办学空间,提高了办学效益,但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学校为了拓展办学空间,在张家港市创建新校区,形成了远离镇江校本部的异地办学的创设型多校区模式。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组织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均衡性、校园危机干预方面的时滞性、校园心理环境建设方面的差异性等特征[1],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新模式。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分校区扁平化管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多校区的形成改变了原有单校区的管理层次和组织结构。在单校区办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是在学生处的集中领导下,以各个学院或系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单位,各项工作在一个校园内开展。而分校区的办学规模可能远大于单校区的学院,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八千多人,由于校区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仍以分校区为基本单位,工作量大,工作难度与学院或系相比也有所增加。
(二)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队伍紧缺。张家港校区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4000。虽然校本部也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但是学生无法共享这一教育资源。第二是物力资源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设备,尤其是分校区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在很多硬件设施上要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器材相对匮乏,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深入工作带来不便。
(三)分校区文化底蕴欠缺难以形成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学校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建设与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分校区大多为新建校区,往往难以传承主校区的校园文化,也难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更难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张家港校区构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阵地,四支队伍”为基本途径的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2]。
(一)建设好“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既指成立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一机构,又指这一机构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在中心的领导下开展。中心量身制定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了校区心理咨询室,创办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指导成立校区心理协会,使校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坚持走“两个结合”的发展道路,即咨询与教育相结合
校区形成了以预防为本,发展为主,点面结合,咨教相宜的工作原则,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首先是针对问题人群,开辟多种咨询途径,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素质拓展训练,开通网络咨询平台,建立危机干预应对机制。其次是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课堂教育和以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主题班会等。
(三)把握好“三个阵地”,即课堂阵地、网络阵地和宣传阵地
第一是以课堂为主阵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心理学与生活”等选修课,同时针对不同群体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如面向心理委员开设“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辅导”,面向班干部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中的应用”等课程,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使心理课堂成为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主阵地。第二是有效构建网络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区采用心理管理系统,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设微信工作平台和QQ空间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第三是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营造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校区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报、心理网站、橱窗、板报、广播等宣传心理知识的载体,广泛传播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唤起大学生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要求。
(四)培养好“四支队伍”,即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和心理志愿者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四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通过理论授课、情景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意识和技能。班主任与学生的联系最直接、最广泛,他们必然要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班主任助理、心理志愿者以及班级心理委员组成了朋辈心理志愿者[3]队伍,班主任助理是从高年级选拔的优秀学生志愿者,他们可以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辅导,心理协会成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沙龙、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剧表演等校园心理健康活动,班级心理委员是校区心理危机与干预的排头兵,他们具有信息获取的直接性、沟通交流简便性和危机干预灵活性等优势,成为校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经过培训已成为专职队伍的有效补充,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江.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南京:河海大学,2004.
[2]袁红梅,王小凤.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08(10):77-78.
[3]郑小琴.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构建.江西教育科研,2007(7):26-28.
作者简介:
田柳(1995.1—),女,江苏沛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专业。
通讯作者:
张莉(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及认知发展。
关键词:多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多校區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多校区大学的出现拓宽了高校办学空间,提高了办学效益,但与此同时,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学校为了拓展办学空间,在张家港市创建新校区,形成了远离镇江校本部的异地办学的创设型多校区模式。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组织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不均衡性、校园危机干预方面的时滞性、校园心理环境建设方面的差异性等特征[1],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新模式。
一、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分校区扁平化管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度加大
多校区的形成改变了原有单校区的管理层次和组织结构。在单校区办学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般是在学生处的集中领导下,以各个学院或系作为工作开展的基本单位,各项工作在一个校园内开展。而分校区的办学规模可能远大于单校区的学院,例如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八千多人,由于校区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仍以分校区为基本单位,工作量大,工作难度与学院或系相比也有所增加。
(二)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
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从事心理辅导的专业教师队伍紧缺。张家港校区的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4000。虽然校本部也有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但是学生无法共享这一教育资源。第二是物力资源的缺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设备,尤其是分校区的出现,客观上要求在很多硬件设施上要有一定程度的重复建设,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器材相对匮乏,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深入工作带来不便。
(三)分校区文化底蕴欠缺难以形成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学校的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建设与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分校区大多为新建校区,往往难以传承主校区的校园文化,也难以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更难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张家港校区构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阵地,四支队伍”为基本途径的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2]。
(一)建设好“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既指成立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这一机构,又指这一机构在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在中心的领导下开展。中心量身制定了校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了校区心理咨询室,创办校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指导成立校区心理协会,使校区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明显提高。
(二)坚持走“两个结合”的发展道路,即咨询与教育相结合
校区形成了以预防为本,发展为主,点面结合,咨教相宜的工作原则,面向不同的学生群体开展针对性和个性化服务。首先是针对问题人群,开辟多种咨询途径,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心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服务以及素质拓展训练,开通网络咨询平台,建立危机干预应对机制。其次是在全体学生中开展课堂教育和以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活动,如开设心理讲座,组织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举办心理主题班会等。
(三)把握好“三个阵地”,即课堂阵地、网络阵地和宣传阵地
第一是以课堂为主阵地,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心理学与生活”等选修课,同时针对不同群体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如面向心理委员开设“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辅导”,面向班干部开设“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中的应用”等课程,注重理论讲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使心理课堂成为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主阵地。第二是有效构建网络阵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区采用心理管理系统,建立心理健康网站,开设微信工作平台和QQ空间等,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第三是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营造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校区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报、心理网站、橱窗、板报、广播等宣传心理知识的载体,广泛传播大学生心理保健知识,唤起大学生对心理素质优化的自觉要求。
(四)培养好“四支队伍”,即班主任、班主任助理和心理志愿者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四支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通过理论授课、情景模拟演练等方式,对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意识和技能。班主任与学生的联系最直接、最广泛,他们必然要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班主任助理、心理志愿者以及班级心理委员组成了朋辈心理志愿者[3]队伍,班主任助理是从高年级选拔的优秀学生志愿者,他们可以提供学习技能、生活技巧和心理问题等方面辅导,心理协会成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沙龙、素质拓展活动、心理剧表演等校园心理健康活动,班级心理委员是校区心理危机与干预的排头兵,他们具有信息获取的直接性、沟通交流简便性和危机干预灵活性等优势,成为校区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力量。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经过培训已成为专职队伍的有效补充,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成江.多校区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南京:河海大学,2004.
[2]袁红梅,王小凤.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08(10):77-78.
[3]郑小琴.多校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构建.江西教育科研,2007(7):26-28.
作者简介:
田柳(1995.1—),女,江苏沛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物流管理专业。
通讯作者:
张莉(198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及认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