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对于“风骨”的理解,学术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在这里我想分析一下涵盖“盛唐气象”的风骨论。
关键词:风骨;盛唐;美学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初唐的陈子昂提出两个创作的标准:风骨与兴寄。所谓风骨乃是将强烈浓重之思想感情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现出来。陈子昂“汉魏风骨”的提出,使“风骨”独特的审美品质首次得到强调,对唐人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建安文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李白继承陈子昂“汉魏风骨”的说法,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提出了“建安骨”的概念:“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如果说在陈子昂哪里,建安文学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地位,而从属于汉魏文学这个大的范畴,那么李白精炼的概括则使建安文学从狂飙的汉魏文学中独立出来,在建安文学接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风骨”得到进一步确认的有力证据。当代学人在考察盛唐诗的成就时,已经意识到了它和建安风骨的特殊关系,认为:盛唐诗歌一方面恢复了汉魏诗歌遒劲的风骨加以发扬,表现出了新时代的雄浑有力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六朝以至初唐诗歌和谐的声律,而且更趋完美,发展了近体诗。它融合了前人诗歌刚柔二者之美,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扬和创造,形成了文质彬彬的诗歌。殷璠称为“声律风骨始备”,是很正确的。
陈子昂论文,重“风骨兴寄”,在《陈子昂传》里面提到了:“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就是徐陵、庾信的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这个“始”字。可见陈子昂的历史地位就是在于开创性,而他的开创性就是把南朝徐、庾,所带来的影响加以扭转改变,回归到雅正、汉魏风骨,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正统。其主张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篇序里面说到:“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他反对六朝的形式化走向,不满诗歌被当做一种讲究对偶、声律、用字的文字游戏。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要有寄托、有感发的生命力的艺术,所以反对六朝甚力。
首先我们来看“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两句是说“汉、魏风骨”,在两晋南朝并没有被传承下来。接下来“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十分华丽雕琢,却缺乏情志的寄托,因此是各种的兴寄都断绝了,只剩下虚有其表的绮丽文字,再来,“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回想古人的作品,“我”常常害怕古人的价值逶迤颓靡,风雅的理想也就振作不起来了。由此可见陈子昂所以为的“文章之道”,所指的不是文以载道的道德意义,而是以“汉、魏风骨”为代表的文章之道,是指以“兴寄”为特点,也就是以内心之兴发和情志的寄托为重的书写表现和追求目标的标准。而在这样的一个标准下,陈子昂建构出一条《诗经》的“风雅”到包含建安、正式的“汉、魏风骨”,然后再到初唐的东方虬的正统诗歌脉络。至于所谓的文章之“道”,它是指风骨、风雅,一种由衷而发的文学生命的体现。风雅就是由《诗经》所展示的,可以说是文学最纯正力量,最丰沛的正统,因此陈子昂才会说:“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是在不断地、反复地叮咛,陈子昂自己对于这个诗歌的正统,乃至于这个正统的延续的看法,也用这样子的一个看法形成了著名的复古理论。他把六朝,也就是汉、魏风骨之后的那个六朝全部纳入到所谓的“彩丽竞繁”这样的范围里面,视为偏离了正统的误入歧途。陈子昂這样的复古主张和对“风骨”的诠释,之后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继承人,那就是李白。我们用《古风十九首》之一来展现他的继承陈子昂的“风骨”理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角度,以复古为中心,把从《诗经》以来的诗歌发展做了一个简略的概述。重点就是在凸显他对于汉魏风骨的推崇。李白一开始的“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就表明了他是以孔子自许的,他要像孔子一样把那个由周公所建构的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核心,那最源源不断的生机的来源化为己任。就像孔子承担了这个责任一样,现在李白也想要承担下来,甚至李白认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别人可以承担下来。“吾衰竟谁陈”就是这个意思,颇为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李白的那个志气是很大的,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得到。但是,如同司马迁所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这样的向往之情,人的灵魂才会维持在一个高度,不会下坠而不自知。假如没有这样一种仰望的志向在护持着、维系着一种精神高度,人就会越来越活在庸俗生活的浅水沙滩里,然后就斤斤计较于小小的得失,志气就会越来越衰颓,终究就被消磨殆尽。
由于汉语词义本身的丰富以及不同时代的美学加持,作为中国美学范畴之一的“风骨”,在话语构成、语义演绎以及审美精神的生成等方面,不断拓展其语义空间。作为美学概念的“风骨”,也基本撑起中国美学发展的半壁江山。尤为重要的是,“风骨”一词,在完成“声律风骨始备”的技术指标之后,已然是我们考量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人的重要指数。它不仅是一个美学概念,而且是生命风发的存在。
关键词:风骨;盛唐;美学演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01
初唐的陈子昂提出两个创作的标准:风骨与兴寄。所谓风骨乃是将强烈浓重之思想感情透过质朴有力的语言表现出来。陈子昂“汉魏风骨”的提出,使“风骨”独特的审美品质首次得到强调,对唐人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建安文学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李白继承陈子昂“汉魏风骨”的说法,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提出了“建安骨”的概念:“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自己的文学理想。如果说在陈子昂哪里,建安文学还没有完全独立的地位,而从属于汉魏文学这个大的范畴,那么李白精炼的概括则使建安文学从狂飙的汉魏文学中独立出来,在建安文学接受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风骨”得到进一步确认的有力证据。当代学人在考察盛唐诗的成就时,已经意识到了它和建安风骨的特殊关系,认为:盛唐诗歌一方面恢复了汉魏诗歌遒劲的风骨加以发扬,表现出了新时代的雄浑有力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六朝以至初唐诗歌和谐的声律,而且更趋完美,发展了近体诗。它融合了前人诗歌刚柔二者之美,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扬和创造,形成了文质彬彬的诗歌。殷璠称为“声律风骨始备”,是很正确的。
陈子昂论文,重“风骨兴寄”,在《陈子昂传》里面提到了:“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就是徐陵、庾信的余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这个“始”字。可见陈子昂的历史地位就是在于开创性,而他的开创性就是把南朝徐、庾,所带来的影响加以扭转改变,回归到雅正、汉魏风骨,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正统。其主张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表达得十分清楚。这篇序里面说到:“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不图正始之音,复覩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他反对六朝的形式化走向,不满诗歌被当做一种讲究对偶、声律、用字的文字游戏。他认为诗歌应该是要有寄托、有感发的生命力的艺术,所以反对六朝甚力。
首先我们来看“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这两句是说“汉、魏风骨”,在两晋南朝并没有被传承下来。接下来“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南朝齐、梁时期的诗十分华丽雕琢,却缺乏情志的寄托,因此是各种的兴寄都断绝了,只剩下虚有其表的绮丽文字,再来,“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回想古人的作品,“我”常常害怕古人的价值逶迤颓靡,风雅的理想也就振作不起来了。由此可见陈子昂所以为的“文章之道”,所指的不是文以载道的道德意义,而是以“汉、魏风骨”为代表的文章之道,是指以“兴寄”为特点,也就是以内心之兴发和情志的寄托为重的书写表现和追求目标的标准。而在这样的一个标准下,陈子昂建构出一条《诗经》的“风雅”到包含建安、正式的“汉、魏风骨”,然后再到初唐的东方虬的正统诗歌脉络。至于所谓的文章之“道”,它是指风骨、风雅,一种由衷而发的文学生命的体现。风雅就是由《诗经》所展示的,可以说是文学最纯正力量,最丰沛的正统,因此陈子昂才会说:“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就是在不断地、反复地叮咛,陈子昂自己对于这个诗歌的正统,乃至于这个正统的延续的看法,也用这样子的一个看法形成了著名的复古理论。他把六朝,也就是汉、魏风骨之后的那个六朝全部纳入到所谓的“彩丽竞繁”这样的范围里面,视为偏离了正统的误入歧途。陈子昂這样的复古主张和对“风骨”的诠释,之后有一个非常伟大的继承人,那就是李白。我们用《古风十九首》之一来展现他的继承陈子昂的“风骨”理论:“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李白用自己的话自己的角度,以复古为中心,把从《诗经》以来的诗歌发展做了一个简略的概述。重点就是在凸显他对于汉魏风骨的推崇。李白一开始的“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就表明了他是以孔子自许的,他要像孔子一样把那个由周公所建构的而成的文化传统的核心,那最源源不断的生机的来源化为己任。就像孔子承担了这个责任一样,现在李白也想要承担下来,甚至李白认为除了他自己以外没有别人可以承担下来。“吾衰竟谁陈”就是这个意思,颇为当仁不让、舍我其谁。李白的那个志气是很大的,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做得到。但是,如同司马迁所说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要有这样的向往之情,人的灵魂才会维持在一个高度,不会下坠而不自知。假如没有这样一种仰望的志向在护持着、维系着一种精神高度,人就会越来越活在庸俗生活的浅水沙滩里,然后就斤斤计较于小小的得失,志气就会越来越衰颓,终究就被消磨殆尽。
由于汉语词义本身的丰富以及不同时代的美学加持,作为中国美学范畴之一的“风骨”,在话语构成、语义演绎以及审美精神的生成等方面,不断拓展其语义空间。作为美学概念的“风骨”,也基本撑起中国美学发展的半壁江山。尤为重要的是,“风骨”一词,在完成“声律风骨始备”的技术指标之后,已然是我们考量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人的重要指数。它不仅是一个美学概念,而且是生命风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