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小报告”,真是令我们幼儿老师又爱又恼!爱的是,有时因为孩子们的“通风报信”,我们能更迅速地了解到孩子的状况,更好地保证他们的安全。恼的是,更多时候孩子们会把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夸张的不得了,让我们花费许多精力去解决那些无关紧要的“错误”与纠纷,而且打“小报告”的孩子多了,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班级工作。孩子们为什么这么爱打“小报告”?如何正确引导,发挥“小报告”的有利面?带着问题我开始留心观察起孩子们的“小报告”来。呵!不看不知道,原来这“小报告”里的秘密还真不少!
一、“小报告”来啦
【观察1】做完晨间操排队回教室时,阳阳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气呼呼地说:“老师,筱优踩我脚了,把我的鞋子都踩掉了!”我向筱优询问。筱优有些紧张地说:“我是不小心的。”“她是走路时不小心踩到你的吗?”阳阳点点头。
【观察2】“丁丁他们又在厕所里玩了!”小西边喊边跑了过来。一听这“小报告”,我不由得在心里紧张念叨起来:“怎么小调皮丁丁又不听话了呢!”走过去却发现一群小鬼围着丁丁站在小便池旁,个个低着头,这个姿势真奇怪?!“怎么了?”“老师丁丁裤子的拉链解不开了,他憋不住了,我们正在帮忙呢!”
【观察3】鑫鑫哭着走过来,“东东打我!”“不是的,是鑫鑫先打我的。”东东连忙争辩。“是东东先抢我书的。”鑫鑫也不甘落后。明白了,看来是两个宝贝本来是想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的。和他们谈话后,“对不起!”“对不起!”两个小家伙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都心服口服地向对方道了歉。
【观察4】语言活动课中,小朋友们正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突然,“老师,磊磊在玩东西。”圆圆的声音打破了教室内的宁静,故事的讲述只好停了下来。被检举的磊磊捏着手里的小卡片,瞪大眼睛看着我。我笑着问小朋友:“大家喜欢听老师讲的故事吗?”孩子们立刻喊了起来:“喜欢!”“还想继续听吗?”“想!”教室里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不少。“看,小朋友们都等着听故事呢!磊磊先把东西先交给老师,跟大家一起听,等下课再玩,好吗?”听老师这样一说磊磊立刻交上了手里的小卡,坐得笔直笔直的。“圆圆,你看磊磊现在的表现好吗?”我又问圆圆。小家伙挺得意,摆出个小老师的样儿评价道:“磊磊现在坐得很直。”“不过刚才被你这么一喊,老师吓得都忘了讲到哪儿了,下次如果你发现谁不认真听讲就悄悄地提醒他一下,好吗?”“嗯!”圆圆似乎明白了什么,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好,我们像圆圆和磊磊一样坐好了认真听老师继续讲故事吧!”笑容又回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小脸上……
看了这些观察案例,你也许会说:“唉,都些提不上嘴的事!这些个孩子怎么就那么爱打‘小报告’呢!”就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中,去了解“小报告”里的秘密吧!
二、他们的秘密
打“小报告”也叫告状,这是4~5岁幼儿发展到这个年龄的一个特点,所以幼儿园里“小报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这些“小报告”里都有着什么秘密呢?
1.寻求帮助
初期的告状多是直接与个人有关。孩子平时在家中被宠爱惯了,在集体生活中一旦认为自己被人欺负,或是受了委屈后希望老师能够像爸爸、妈妈一样给予安慰与保护,这时的“小报告”就是他们内心不平的倾诉。这类的“小报告”我称之为“寻求帮助”型(如观察1、观察3)。
2.解救错误
渐渐地,孩子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环境,一旦发现有悖于他们认知的道德行为规范时,会抱有想把其他小朋友从道德和行为的错误中拯救出来的心态,因此也容易向老师“告状”。我把这样的“小报告”称为“解救错误”型(如观察2、观察4)。
我们还发现,打“小报告”与幼儿的个性也有关联。个性内向、胆小孤僻、不合群的属“保护型”幼儿,他们很少打“小报告”,而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则属“检举型”幼儿,他们往往是“小报告”的忠实“粉丝”。
看来,面对孩子的“小报告”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多嘴多舌”“好管闲事”,老师只有弄清楚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对症下药”,才会真正帮助到孩子。
三、我们的方法
有了对“小报告”秘密地探索,我们的方法呼之欲出:
1.授之以渔——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不论怎样说,打小报告都表明了一种事实:在自己的能力不能达到之时,借助其他强有力的人来控制别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小报告”,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身处理前来报告的各种小事。
教师在听取孩子的报告后,应该和一起幼儿分析,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的方法。可以开展集体讨论,或者个别交流: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如观察1中不小心被别人踩到了脚等,是由于偶然造成的,可以不要太放在心上,更不要把他当作一件无法解决的事情来告诉老师。再如观察4,发现一些小朋友做事不认真或者上课讲话等,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老师报告,如:轻声提醒、课后报告等。所以,再有孩子来打这类“小报告”时,我会这样问:“你提醒过了他(她)了吗?”这时,忘记要自己解决的小朋友便会心一笑,去提醒那个“被告”者了,而大多数被同伴提醒的小朋友都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久而久之,小朋友之间更加和谐了,“小报告”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少了!可见,教师只要认真对待“小报告”事件,把它作为一种教育契机抓,慢慢的,孩子就会自己解决了。
2.防范未然——在故事和游戏中培养良好品质
孩子们能自己解决一些“小报告”固然很好,不过如果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把争执类的事件止于萌芽时,不就可以防范“小报告”于未然了吗!
故事中感人的形象对美好、高尚和善良的讴歌,对丑恶、卑劣和凶残的鞭挞等,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重大意义无可辩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幼儿教育应该寓教于游戏之中”。因此,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于是,我实施了“在故事和游戏中培养良好品质”的系列举措。讲《孔融让梨》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谦让;在《小小公交车》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学会谦让;讲《蝈蝈的歌唱》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宽容;在《对不起,没关系》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学会宽容。有突发事件了,没有现成的故事,我就将孩子们的事儿改编成童话故事,再通过游戏让孩子们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于是,抢玩具的争执少了,因为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生气的少了,通过打“小报告”以牙还牙的也少了……没有了争执的事端,这类“小报告”自然也就不见了。
先通过故事在孩子们面前树立一个榜样,再结合游戏让他们去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又满足了孩子们心理需求。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如此做法不仅使幼儿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友好,而且还培养了幼儿谦让、宽容等良好品质,从而减少了幼儿间的摩擦,减少了幼儿的打“小报告”行为。
“小报告”里的“大秘密”让我从另一扇窗中看到了孩子的童真——他们渴望得到呵护与帮助,他们有一颗正义之心,他们在“小报告”里倾诉着自己内心的小小世界。老师们,你们听到了吗?你们看懂了吗?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很的“大秘密”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究。“教育无小事”请用我们的心细细体会,用我们的教育机智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加坚强,更加懂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中心幼儿园)
一、“小报告”来啦
【观察1】做完晨间操排队回教室时,阳阳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气呼呼地说:“老师,筱优踩我脚了,把我的鞋子都踩掉了!”我向筱优询问。筱优有些紧张地说:“我是不小心的。”“她是走路时不小心踩到你的吗?”阳阳点点头。
【观察2】“丁丁他们又在厕所里玩了!”小西边喊边跑了过来。一听这“小报告”,我不由得在心里紧张念叨起来:“怎么小调皮丁丁又不听话了呢!”走过去却发现一群小鬼围着丁丁站在小便池旁,个个低着头,这个姿势真奇怪?!“怎么了?”“老师丁丁裤子的拉链解不开了,他憋不住了,我们正在帮忙呢!”
【观察3】鑫鑫哭着走过来,“东东打我!”“不是的,是鑫鑫先打我的。”东东连忙争辩。“是东东先抢我书的。”鑫鑫也不甘落后。明白了,看来是两个宝贝本来是想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的。和他们谈话后,“对不起!”“对不起!”两个小家伙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都心服口服地向对方道了歉。
【观察4】语言活动课中,小朋友们正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故事。突然,“老师,磊磊在玩东西。”圆圆的声音打破了教室内的宁静,故事的讲述只好停了下来。被检举的磊磊捏着手里的小卡片,瞪大眼睛看着我。我笑着问小朋友:“大家喜欢听老师讲的故事吗?”孩子们立刻喊了起来:“喜欢!”“还想继续听吗?”“想!”教室里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不少。“看,小朋友们都等着听故事呢!磊磊先把东西先交给老师,跟大家一起听,等下课再玩,好吗?”听老师这样一说磊磊立刻交上了手里的小卡,坐得笔直笔直的。“圆圆,你看磊磊现在的表现好吗?”我又问圆圆。小家伙挺得意,摆出个小老师的样儿评价道:“磊磊现在坐得很直。”“不过刚才被你这么一喊,老师吓得都忘了讲到哪儿了,下次如果你发现谁不认真听讲就悄悄地提醒他一下,好吗?”“嗯!”圆圆似乎明白了什么,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好,我们像圆圆和磊磊一样坐好了认真听老师继续讲故事吧!”笑容又回到了每一个孩子的小脸上……
看了这些观察案例,你也许会说:“唉,都些提不上嘴的事!这些个孩子怎么就那么爱打‘小报告’呢!”就让我们走进孩子的世界中,去了解“小报告”里的秘密吧!
二、他们的秘密
打“小报告”也叫告状,这是4~5岁幼儿发展到这个年龄的一个特点,所以幼儿园里“小报告”多也就不足为奇了。那么这些“小报告”里都有着什么秘密呢?
1.寻求帮助
初期的告状多是直接与个人有关。孩子平时在家中被宠爱惯了,在集体生活中一旦认为自己被人欺负,或是受了委屈后希望老师能够像爸爸、妈妈一样给予安慰与保护,这时的“小报告”就是他们内心不平的倾诉。这类的“小报告”我称之为“寻求帮助”型(如观察1、观察3)。
2.解救错误
渐渐地,孩子掌握了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环境,一旦发现有悖于他们认知的道德行为规范时,会抱有想把其他小朋友从道德和行为的错误中拯救出来的心态,因此也容易向老师“告状”。我把这样的“小报告”称为“解救错误”型(如观察2、观察4)。
我们还发现,打“小报告”与幼儿的个性也有关联。个性内向、胆小孤僻、不合群的属“保护型”幼儿,他们很少打“小报告”,而个性活泼开朗、外向、善于交往的则属“检举型”幼儿,他们往往是“小报告”的忠实“粉丝”。
看来,面对孩子的“小报告”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多嘴多舌”“好管闲事”,老师只有弄清楚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对症下药”,才会真正帮助到孩子。
三、我们的方法
有了对“小报告”秘密地探索,我们的方法呼之欲出:
1.授之以渔——在讨论、交流中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不论怎样说,打小报告都表明了一种事实:在自己的能力不能达到之时,借助其他强有力的人来控制别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小报告”,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自身处理前来报告的各种小事。
教师在听取孩子的报告后,应该和一起幼儿分析,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的方法。可以开展集体讨论,或者个别交流:哪些问题我们可以自己解决?如观察1中不小心被别人踩到了脚等,是由于偶然造成的,可以不要太放在心上,更不要把他当作一件无法解决的事情来告诉老师。再如观察4,发现一些小朋友做事不认真或者上课讲话等,应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老师报告,如:轻声提醒、课后报告等。所以,再有孩子来打这类“小报告”时,我会这样问:“你提醒过了他(她)了吗?”这时,忘记要自己解决的小朋友便会心一笑,去提醒那个“被告”者了,而大多数被同伴提醒的小朋友都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久而久之,小朋友之间更加和谐了,“小报告”也在不知不觉中变少了!可见,教师只要认真对待“小报告”事件,把它作为一种教育契机抓,慢慢的,孩子就会自己解决了。
2.防范未然——在故事和游戏中培养良好品质
孩子们能自己解决一些“小报告”固然很好,不过如果能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把争执类的事件止于萌芽时,不就可以防范“小报告”于未然了吗!
故事中感人的形象对美好、高尚和善良的讴歌,对丑恶、卑劣和凶残的鞭挞等,有助于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故事在幼儿教育中的重大意义无可辩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基本的活动”“幼儿教育应该寓教于游戏之中”。因此,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于是,我实施了“在故事和游戏中培养良好品质”的系列举措。讲《孔融让梨》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谦让;在《小小公交车》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学会谦让;讲《蝈蝈的歌唱》让孩子们懂得什么是宽容;在《对不起,没关系》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学会宽容。有突发事件了,没有现成的故事,我就将孩子们的事儿改编成童话故事,再通过游戏让孩子们去体会其中的道理。于是,抢玩具的争执少了,因为别人不小心碰到自己生气的少了,通过打“小报告”以牙还牙的也少了……没有了争执的事端,这类“小报告”自然也就不见了。
先通过故事在孩子们面前树立一个榜样,再结合游戏让他们去实践,这样的教育方法既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又满足了孩子们心理需求。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如此做法不仅使幼儿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友好,而且还培养了幼儿谦让、宽容等良好品质,从而减少了幼儿间的摩擦,减少了幼儿的打“小报告”行为。
“小报告”里的“大秘密”让我从另一扇窗中看到了孩子的童真——他们渴望得到呵护与帮助,他们有一颗正义之心,他们在“小报告”里倾诉着自己内心的小小世界。老师们,你们听到了吗?你们看懂了吗?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很的“大秘密”等着我们去挖掘,去探究。“教育无小事”请用我们的心细细体会,用我们的教育机智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加坚强,更加懂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安丰镇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