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忱魁奇之士引领岭南金石文化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sx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生虽非广东人,但对南粤文化、历史、人文、习俗、典故、旧闻、盛产之了解恐无人能超越。以他为首的王氏一门三代,致力于岭南地方文化的保护、整理和研究,为广东金石界竖起了一座引以为傲的高峰。
  泉界泰斗的“有钱人家”
  文献学界一直有“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之说。王贵忱,先布衣,后军人,最终成为当今硕果仅存的一位通学之士,可谓集平凡与传奇于一身。他用毕生精力在“可居室”内治学读书、研古著述、会客论道、广结良缘,他的“好玩世界”遍收古书杂项,文玩古器金石翰墨乐此不疲。
  “我真正读书自广东始,我对广东一草一木总感亲切、新鲜。”自从1945年从东北辽宁铁岭老家失学从戎,4年后随部队挥师南下进入广东,王贵忱就已爱上了这片丰厚的土地,而广东人民也把他视为岭南之士、广州名片。
  如果用银行存款、金银珠宝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钱,王贵忱怎么也沾不上边。但他又确实“有钱”,作为精通钱币学的专家,他真正拥有的是钱币学古籍,还有关于钱币学的真知灼见。
  20世纪50年代初,王贵忱转业后,任汕头市交通银行、建设银行行长,因为工作的关系天天与钱打交道。其恩师周叔弢建议他做银行工作就应该把金融、货币历史吃透,就这样,王贵忱有意识地收集钱币及钱币文献,进行古泉学研究。1954年,他结交了广西北海的陈希濂医生,得到他收藏的越南钱币一批,从此他很注意收集越南的钱币,藏品也越来越多。“我1953年开始玩钱币,当时没有钱,买不起,太贵的我就不买,但我啦藏钱币方面的书。”
  钻研钱币学,一般人只看重钱币价值,但王贵忱看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1984年第一期《中国钱币》杂志上,王贵忱发表了《古币著录和有关问题的探讨》一文,他指出:“我国古代的货币史丰富多彩的……这些古币,不仅是古代文明和货币经济发展的见证物,新出土的古币,往往又是考古断代的重要资料,所以向来被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所重视,同时,由于它本身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自古以来就成为古物收藏家的猎取物,形成引起广泛兴味的学科,即钱币学。”
  他发现我国钱币世界大有乾坤。行走于这条路上,他从收藏书做起,成为当代收藏钱币文献最多的人之一。潘景郑先生对此十分赞赏,认为王贵忱“先生藏书甚富,尤多珍秘。曾编印《钱币书目》行世,中多罕传孤本;”但他绝不止于收藏,而是收藏与研究并进,多年来发表众多钱币学术研究性文章。中国钱币学会评定的“金泉奖”,是泉界最高学术成果奖,王贵忱连续获得四连冠五项奖,这样的殊荣获得者,目前泉学界仅此一人。
  更难得的是,他藏而不私。王贵忱早就意识到,个人的力量很有限,收藏了好东西,放在自己手里,未必能世世代代往下传。历史上收藏家的藏品因为念旧损坏或失传无存的教训很多,太可惜了。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藏品为人类之财富,唯有化私为公,将这些东西交给国家、社会去管理、珍藏,方可使之为更多的学者后辈所学所用。20世纪90年代,当时已是中国钱币学会理事、广东省钱币学会副会长的王贵忱,将自己珍藏的600多本古钱币书籍捐赠给中国钱币博物馆。这批书多是善本,有的还是孤本,如明正德本元马端临《钱币考》、明欣赏本宋李清照《打马图经》等。这批藏书现在都成为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60多年与钱币打交道,90高龄的王贵忱调皮地说:“我是真心爱惜钱!是个没钱的‘有钱人家’。”此为戏言,亦为真言。
  受益终生的师友圈
  王贵忱这辈子还有一样最大的财富,也是他最觉珍贵的东西之一,那就是有幸结交了许多当代大学者,从神往到神交,问安请益,探讨切磋,比肩疾行……谈及师友,他张日就数出周叔弢、于省吾、周作人、容庚、商承柞、潘景郑、王肇民、李可染、谢稚柳、黎雄才、赖少其、廖冰兄等一长串为世人所熟知的大家。王贵忱的收藏和研究除了古钱币图书,他还重点收藏明清以来的古籍,包括全国,尤其是岭南名家大师的著作、信札等,这得益于他与众大家一直保持亦师亦友的关系。
  他从1947年形台收藏书信,其中周叔弢、李一佗民、李可染、潘景郑、容庚、赖少其等一大批当代名家的信札,都是王贵忱和他们之间通信来往后珍藏的。“我收书札主要还是为了做学问,别看了这些信就几张小纸片,里面值得研究的东西多了,文献价值很高,往往是历史的补正。”
  王贵忱曾三次磕头拜师,一位是前面提到的周叔弢,另外两位是于省吾和潘景郑。于省吾当年藏书之多在东北三省号称第一,他在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考释和古代典籍的考证两方面造诣尤其深。于老曾经鼓励王贵忱研习甲骨文,还推荐他认识了罗继祖(著名金石学家、文献学家罗振玉的孙子)。第三位磕头拜师的是潘景郑。王贵忱有一件极为珍贵的藏品,便是潘景郑赠予的。提及這两位恩师,王贵忱极为感佩:“他们二人送我很多最珍贵的东西,信任我。他们学风非常好,从不争名,我受他们的影响,做学问比较勤奋,有老一辈的指导,我少走了很多弯路。”
  “在广州我交往最深的,一是容庚,二是商承柞,还有吴三立、黄文宽,四大朋友。”王贵忱常因钱币收藏、研究等事向容庚、商承荆二老请教,遂成忘年之交,所学的传拓手法也多源于二老。
  一直以来,王贵忱对印学传承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可居室印识》中所收印就多为黄文宽所刻。王贵忱与黄文宽相识于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潜心于篆刻艺术,一个钟爱金石拓片题跋,两人可谓双剑合璧。黄文老为王贵忱刻印多达60多方,70‘日弋汇编为《可居室印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是玩金石的最大乐趣。”这是瞬〕忱的原话。黄文宽曾制“铁岭王贵忱章”,边款题“仿汉将军印,摘颂贵老先生年禧”。王贵忱谓曰:“贵忱少时列身军籍,位不过伍长,往受此将军印,至今尤知愧也。”从多枚印章小跋中不难看出二人的深交。
  《文史学者王贵忱》作者宋晓琪总结称,王贵忱之所以能广交名师俊彦,第一是他尊师、感恩,肯学、上进;第二是他不分帮派,不讲是非,无门户之见;而第三点,用王贵忱自己的话则是:“我和老师们交往有个优点,从来不会利用他们,学风正。不搞自己的事情,就是把他可门的东西学到手,推出来。”
  回忆起与这些大家的交往,王贵忱说:“我很感谢这些老人家。”
  一门三代反哺岭南大地
  《易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综观大江南北,当今已很少有世家传承。但以王贵忱为首的王氏一门三代,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可居室”藏金石文化传承,并一颤女力于岭南地方文化的保护、整理和研究。
  王贵忱幼时孤苦失学,只上了4年小学。自称为广州文德路大学肄业的他,却能以“可居室”家训治家。令他欣慰的是,其子王大文深得真传,不但传拓工艺令人称赞,修书也端大气,古朴沉稳。家学的熏陶,让其孙王浩之在篆刻、书法等传统文化传承上成绩骄人。
  王贵忱年轻时从萃古堂卢达文那里学了一门修书的好手艺,自称“手公…线装书广州第二”。如今年岁大了,便将这门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大儿子王大文,“父子兵齐上阵”手订线装书。几十年来,可居室已刊印李可染、周叔弢、李一氓、于省吾、潘景郑、周一良、汪宗衍、刘逸生、周景良、胡厚宣、谢稚柳等10多位老先生的线装书简。“大文和浩之确实能够继承我的学问,大文基础学问好,动手能力强,从自学起家,他的研究整理比我更专。浩之为人精明,一点即透。”王贵忱一直没有传承的焦虑,而其子孙的传承也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并无刻意的引导,确如可居室治家之言:“随处可居,敬业不已。”
  王贵忱有一枚印章,印文是“生我辽东,毓我岭南”,这说明他与广东的缘与情。从耗费心血整理广州地方志到发掘屈大均、廖燕、张荫桓等名人逸著、还原历史真相,再到三代人齐力修筑《南越国残瓦墨景》拓本,整理和研究出土的南越瓦文拓片、瓦当等陶文资料,一门三代正以自己的方式反喃这一片岭南大地。
  魁奇之士王贵忱,堪称学界传奇,却始终抱着的都是一种“玩”的心态。他最喜着深咖啡色的唐装,格外传统、庄重。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只因去留无碍,故能洒脱随性,乃真正文化玩家,名士风度。
其他文献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人名师的高会雅集往往正是诗画创作的良好机缘。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文人雅集图也成了中国绘画史上极为浪漫动人的一大景观。这些文人雅集图,或是对当时聚会现场的纪实留念,或是对以往故实所做的想象之见,或是对文人生活理想的憧憬虚构。当中,尤以魏晋时期的文人雅集为经典之甚。“莲社雅集”便是仿效者之一,画面在“现实”与“虚构”之间,尽显魏晋风度的变迁流传,充满禅意。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
期刊
情景交融一词,最初从古诗词中赏析中习得。它指作品的环境描写、气氛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紧密。而绘画艺术中的风景也同样可以因作者情感的融人而“情景交融”,所呈现的风景已不再是景致的简单描摹和再现。甚至在很多时候,经过内心加工、情感融人的风景也许已不再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而变为一种抽象的心灵意象。  本次展览以“心灵意象”为题,呈现三个近期的展览,来自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的英国风景画,诗意中透
期刊
什么是骠(Pyu)珠  骠珠(pyu beads),真正定义是骠时期(萨孟时期)产于缅甸泰国地区有着类似工艺的一批珠子。骠代表一个时期,曾经生活在缅甸的一个人类族群,称为骠族或骠人,成立了自己的城邦,称为骠国,属藏缅系。公元前200 年左右,骠人已经在缅甸有活动了。史料记载公元832年,灭于南诏。骠与唐代在时间上是有重合的,史上记载与唐代也有过往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骠国乐》:“骠国乐,骠国乐,
期刊
名家常有,世家不常有。  收藏最重要在于研究和发掘其学术价值,否则只能叫收集,因为有了家族传承,研究才能更成体系和得以延续。纵观大江南北,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文脉断裂,以致当今已经罕有世家传承。而金石作为国学里最艰深狭小的门类,两者合一,称得上金石世家的更是凤毛麟角。  在一本名为《南越国残瓦墨景》的手工拓本里,可以看到文献与文物的交相辉映,也牵引出一个金石世家与岭南遗存的文物、文献结下的三世
期刊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多个领域的政协委员都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美育这个领域。的确,当今中国美术教育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一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和丰富多彩的格局;另一方面也产生许多焦虑和失落,这缘于当今美术教育处于史无前例的社会与文化的变革中。这个时代的中国美术教育,既面临着千头万绪的民族美术构建与发展的新问题,同时又遭遇亘古未遇的西方教育、文化直面交汇和强势冲击的影响。正视和审度当今美术教育受社会、
期刊
用真正的艺术珍品而不只是书本教授知识。这是1895年哈佛艺术博物馆前身初建时的初衷。旨在为学生提供超前的美术实验教育,正如游览指南上的前言所写:“Research,teacliiig,and learning-all ofwhich are at the heart of our mission…Our renowned collections and unique spaces inspire
期刊
尽管时时都有各种俗务缠身,但还是会为了亲手触摸由金石世家王贵忱、王大文、王浩之祖孙三代共同心血那本叫《南越国残瓦墨景》的手工拓印谱,兴奋到彻夜难眠;也会为了一支漆艺与玉雕跨界的毛笔,去奔赴广东省博物馆那场名为“云几”的约会……  在翻动那些散发墨香与纸香的书页时,在隔着展柜玻璃久久凝望那支笔时,内心会有一个反复的追问:“如此执迷,究竟是什么在做这样的一种牵引?”  古风新生,难道只是追求一个悦目之
期刊
金石学,中华文化中最为高深的学问之一,也是独具东方特色的收藏体系,自宋代兴起后,经历代文人传承,在近代一度式微后,如今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但时至今日,在世的金石学家已经凤毛麟角,家族式的传承则更为罕有,而号称“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贵忱”的王贵忱,不仅是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位通才式学者。其金石学也作为家族文化遗产而被其子孙传承,为名副其实的金石世家。  证经补史的金石学  金石学始于何
期刊
香港和纽约、伦敦一样,逐渐成为艺术交易的核心城市,并成为亚洲当代艺术精品的重要窗口。a月初,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香港嘉德春拍陆续结束,香港佳士得尚未开拍。随着拍卖市场日渐成熟,投资者对拍品的鉴赏力也在提升,此前注人了太多泡沫的、价格远远大于价值的拍品逐渐远离了大家的视线。越来越多的藏家更愿意出高价去购买质量顶级、来源清晰、具有学术价值或是未曾露面的珍品。业内人士认为,2018年,香港拍卖市场已日
期刊
从不懂到懂,王大文在整理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学习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与精神《南越国残瓦墨景》编著制作完成以后,他还将继续整理父亲一生与各文化学者、大家往来的信札、文章.将其集结成册,通过整理来归纳父亲—这位金石泰斗的收藏研究体系。父亲王贵忱是一位学者型的大家,而传承了父亲考究的学术风骨后的王大文凝聚了一种专致的匠人精神。  家学濡染下的匠心独到  由于父亲王贵忱的影响,王大文从小成长在一个萦绕金石、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