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经了艰辛的求索过程,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地建立起了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建国60年的历程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有许多需要克服和解决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历史及现状有明晰的了解,更好的鉴往开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求索;现状;路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22-02
人类几千年政治文明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历经了艰辛的求索过程。
一、中国对民主政治的历史求索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建国之初,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初创了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走了大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纠正了“文革”的错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明确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基本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民主监督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了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机制。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至此,政治体制改革由“积极稳妥推进”进入“深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问题,目前学界研究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
(一)关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俞可平认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成就表现在:1.民主选举。从60多年的民主选举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从间接选举到更多的直接选举;二是从单一候选人到竞争性选举;三是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2.民主决策。在民主决策方面的主要趋势是,从个人专断到集体决定;从暗箱操作到决策公开;从领导独断到人民参与;从随意决策到政策制定的日益制度化。3.民主管理。在民主管理方面,建国60多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人民群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日益强烈,民主管理的制度不断完善,民主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4.民主监督。在民主监督方面,建国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党内监督、政府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主监督体系。5.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建国伊始党中央就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到目前,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6.政治透明。在政治透明方面,政务公开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建设一个透明政府已经成为政治发展的目标。[2]
(二)关于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罅漏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须要克服和解决的瓶颈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些问题集中在: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政治和社会平等权利;2.在坚持党的领导之下,如何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3.在利益矛盾增多和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之下,如何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4.在奉行渐进式政治改革前提下,如何避免矛盾和危机的累积与激化。[3]俞可平则认为,一是选举、决策、监督、制约、参与等重要民主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二是干部和群众在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共识。三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四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不够通畅。五是在推进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方面突破性举措不多,其实际效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距离。六是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和整体而长远的战略规划。[4]所有这些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和现实民主政治建设显露的不足之处,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鉴往开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世界大国,必须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速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笔者在此将学界的重要观点梳理如下:
俞可平指出:第一,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掌握民主话语的主动权;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努力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的选举、议事、决策和监督制度。第四,改革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特别是政协委员的遴选、咨询和监督制度,更好发挥各级人民政协作为咨询和监督机关的重要作用。第五,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在扩大党员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面,应当有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第六,大力推进基层民主,特别是县乡两级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应当有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第七,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关键环节,例如党政关系、权力监督、干部推选、内选举、基层选举、政治透明、公民参与等方面,要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5]
周长胜则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认为一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的状况决定和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要素的生长及向周边的拓展。二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三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调动积极性。四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6]
具体到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有学者认为最主要的在于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执政党内部的关系,即党内民主问题。推进党内民主,就要在权力资源的合理布局中,应适时地采取措施,对一把手的责任和权力进行分解,从而使党内的委员会制真正地运行起来。二是,横向的关系,即党政关系问题。处理好党政关系问题,涉及到国家宏观的党政体制的调整,这是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重点和核心问题。三是,纵向关系,即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良性互动、互信的格局。走出“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抓”的恶性怪圈。[7]总之,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毋庸讳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一条充满光明与希望的道路,但其间必有曲折。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把握政策的灵活性,在实践中以党内民主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完善真正地践行党的伟大承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俞可平.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J].学习月刊,2010,(2).
[3]任鹏,周莉,朱丽颖.民主政治建设6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5]俞可平.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不可逆转[J].学习时报,2010,(1):4.
[6]周长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J].唯实,2008,(8).
[7]肖立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关键问题[J].理论视野,2008,(8).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历史求索;现状;路径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5-022-02
人类几千年政治文明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民主道路,要与一国的国情相适应。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历经了艰辛的求索过程。
一、中国对民主政治的历史求索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建国之初,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框架。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初创了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
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民主政治走了大弯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纠正了“文革”的错误,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必须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明确指出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邓小平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探索。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各项基本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加强民主监督成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点领域,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健全了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机制。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1]至此,政治体制改革由“积极稳妥推进”进入“深化”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问题,目前学界研究的聚焦点主要集中在:
(一)关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俞可平认为,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成就表现在:1.民主选举。从60多年的民主选举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从间接选举到更多的直接选举;二是从单一候选人到竞争性选举;三是从举手表决到无记名投票。2.民主决策。在民主决策方面的主要趋势是,从个人专断到集体决定;从暗箱操作到决策公开;从领导独断到人民参与;从随意决策到政策制定的日益制度化。3.民主管理。在民主管理方面,建国60多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人民群众的民主管理意识日益强烈,民主管理的制度不断完善,民主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4.民主监督。在民主监督方面,建国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党内监督、政府监督、人大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民主监督体系。5.依法治国。在依法治国方面,建国伊始党中央就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到目前,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6.政治透明。在政治透明方面,政务公开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建设一个透明政府已经成为政治发展的目标。[2]
(二)关于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罅漏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须要克服和解决的瓶颈问题。有学者认为这些问题集中在: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政治和社会平等权利;2.在坚持党的领导之下,如何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体地位和政治权利;3.在利益矛盾增多和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之下,如何实现社会的政治稳定;4.在奉行渐进式政治改革前提下,如何避免矛盾和危机的累积与激化。[3]俞可平则认为,一是选举、决策、监督、制约、参与等重要民主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二是干部和群众在民主和法治建设的基本方面还缺乏足够的共识。三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理论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四是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不够通畅。五是在推进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方面突破性举措不多,其实际效果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距离。六是对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还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和整体而长远的战略规划。[4]所有这些在民主政治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和现实民主政治建设显露的不足之处,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三、鉴往开来,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世界大国,必须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速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笔者在此将学界的重要观点梳理如下:
俞可平指出:第一,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掌握民主话语的主动权;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努力做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三,改革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是人民代表的选举、议事、决策和监督制度。第四,改革和完善人民政协制度,特别是政协委员的遴选、咨询和监督制度,更好发挥各级人民政协作为咨询和监督机关的重要作用。第五,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特别是在扩大党员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方面,应当有实质性的改革措施。第六,大力推进基层民主,特别是县乡两级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方面,应当有实质性的改革举措。第七,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关键环节,例如党政关系、权力监督、干部推选、内选举、基层选举、政治透明、公民参与等方面,要有突破性的改革举措。[5]
周长胜则指出站在新的起点上,认为一要大力发展党内民主,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党内民主的状况决定和制约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人民民主的发展有赖于党内民主要素的生长及向周边的拓展。二要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三要推进协商民主,广泛调动积极性。四要坚持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五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6]
具体到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有学者认为最主要的在于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执政党内部的关系,即党内民主问题。推进党内民主,就要在权力资源的合理布局中,应适时地采取措施,对一把手的责任和权力进行分解,从而使党内的委员会制真正地运行起来。二是,横向的关系,即党政关系问题。处理好党政关系问题,涉及到国家宏观的党政体制的调整,这是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是重点和核心问题。三是,纵向关系,即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建构一种中央与地方良性互动、互信的格局。走出“一抓就死,一死就放,一放就乱,一乱就抓”的恶性怪圈。[7]总之,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毋庸讳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一条充满光明与希望的道路,但其间必有曲折。因此我们要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把握政策的灵活性,在实践中以党内民主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完善真正地践行党的伟大承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俞可平.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J].学习月刊,2010,(2).
[3]任鹏,周莉,朱丽颖.民主政治建设60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5]俞可平.我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不可逆转[J].学习时报,2010,(1):4.
[6]周长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J].唯实,2008,(8).
[7]肖立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三个关键问题[J].理论视野,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