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形成相当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其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的影响。面对21世纪网络社会的挑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网络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影响入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促进大学生道德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77-02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发展概况
21世纪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成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从单纯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较大。一方面互联网扩大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平权意识和全球意识,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有可能导致大量的不良信息涌入,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道德发展提出的挑战
1.多样的网络特征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上的信息垃圾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娱乐信息、学术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反动、暴力等信息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主要靠自身的自律意识,但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能力,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会到网上搜寻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网络的匿名性也会削弱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据统计,目前网络犯罪只有1/100被发现,而这1/100中只有4/100会被指控。正如一句流行的俗语所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例如不负责任的网恋,在网上肆意散布主观性较强的言论,甚至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多元的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冲突
网络时代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成为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在这种高度开放的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兴趣、观念等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由于技术的原因也不能对网上发布的所有信息逐一进行核查。西方的某些伦理学观念通过网络平台侵入我们的大脑,与原有的民族道德发生激烈冲突,这导致已有道德规范出现了多元性和多义性。西方盛行的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使国内大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困惑,在这些不良信息的暗示下,他们往往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此引起大学生价值观发生转变。
3.便捷的网络应用影响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网络在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网络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丰富性,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技术平台。但因为在网上大学生可以比较快捷的下载各种信息和资源,这便为某些学生抄袭他人作品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上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和某些个人的需求,在网络上公开出售各种论文,学术上的剽窃更是不在话下。在此情况下,某些学生不可避免的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学习被这些人简单化为一个对网络资源的剪切、整合过程。
4.网络的便捷性在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他们的惰性思维,长此以往将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妨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将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网络时代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
1.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法制建设的完善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网络社会是个虚拟的社会,但是同样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互联网上很多不良信息混淆了大学生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弱化了他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空间,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和选择信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第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网络信息法规,同时规范网络服务商和运营商的服经营行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也绝对不能放松。严格对网上的公共主页、个人主页及相关连链接进行审查,实施网络实名注册,防止个人在网上刊登和传播不良信息。第二,加强对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教育。积极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堂、校报等传播渠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宣传生活中真善美的良好品德,引导大学生去进行独立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识别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筛选,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优势,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网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扭转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已成为现实中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可以百花争鸣,它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开辟了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其信息的丰富性、传播便捷性等特点,为高校良好道德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借助校园网等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开辟网上道德教育平台,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扩大信息的覆盖面。第二,构建民族文化与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文化平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历史传承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于本民族的复兴,以及应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冲击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应规范网络用语,否则习惯之后就是被同化。
3.建立有效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
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特点导致部分大学生网上自律意识淡薄,学术不端和道德失范现象频发,这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和法规教育至关重要。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首先,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育之中。在课堂上使学生明白,网络上的行为也需要现实中的道德来约束,使他们明白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其次,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保证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合道德性。大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只靠教育的手段是不够的,还应该发挥他律的监督和制度的约束作用。这就需要学校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建立,在学校制度合理的前提下,监督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卫东.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问题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
[2]吴晓燕.关于网络时代青年伦理道德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4]唐艳明.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黄宪怀.网络文化: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刃剑[J].高教论坛,2004,(6).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177-02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道德发展概况
21世纪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成为网络的主力军。大学生正处在人生从单纯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较大。一方面互联网扩大了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了大学生的平权意识和全球意识,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互联网高度的开放性,有可能导致大量的不良信息涌入,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道德品质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二、网络时代对大学生道德发展提出的挑战
1.多样的网络特征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网络上的信息垃圾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网络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娱乐信息、学术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反动、暴力等信息混杂在一起,良莠不齐。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主要靠自身的自律意识,但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能力,受好奇心的驱使他们会到网上搜寻一些不健康的信息。
网络的匿名性也会削弱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据统计,目前网络犯罪只有1/100被发现,而这1/100中只有4/100会被指控。正如一句流行的俗语所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行为主体的这种相对隐蔽性,使得网上的不道德行为日益增多,例如不负责任的网恋,在网上肆意散布主观性较强的言论,甚至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2.多元的网络文化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冲突
网络时代文化的全球性传播成为青年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冲突的主要诱因。在这种高度开放的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方式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兴趣、观念等容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冲击。网络是一个没有地域、没有国界的全球性媒体,由于技术的原因也不能对网上发布的所有信息逐一进行核查。西方的某些伦理学观念通过网络平台侵入我们的大脑,与原有的民族道德发生激烈冲突,这导致已有道德规范出现了多元性和多义性。西方盛行的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使国内大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困惑,在这些不良信息的暗示下,他们往往由欣赏走向趋同,由此引起大学生价值观发生转变。
3.便捷的网络应用影响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网络在为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埋下了深深的隐患。网络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丰富性,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的技术平台。但因为在网上大学生可以比较快捷的下载各种信息和资源,这便为某些学生抄袭他人作品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上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网络和某些个人的需求,在网络上公开出售各种论文,学术上的剽窃更是不在话下。在此情况下,某些学生不可避免的对网络产生了依赖心理,学习被这些人简单化为一个对网络资源的剪切、整合过程。
4.网络的便捷性在方便了大学生的学习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他们的惰性思维,长此以往将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妨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将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建设。
三、网络时代构建大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素质
1.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
法制建设的完善能够更好的维护社会稳定,网络社会是个虚拟的社会,但是同样离不开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互联网上很多不良信息混淆了大学生对是非的判断标准,弱化了他们传统的道德观念。因此净化网络环境,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空间,同时也要引导他们如何正确的使用和选择信息,增强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第一,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网络信息法规,同时规范网络服务商和运营商的服经营行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也绝对不能放松。严格对网上的公共主页、个人主页及相关连链接进行审查,实施网络实名注册,防止个人在网上刊登和传播不良信息。第二,加强对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教育。积极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堂、校报等传播渠道,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宣传生活中真善美的良好品德,引导大学生去进行独立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识别和吸收信息的能力,使其能够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筛选,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2.利用网络优势,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网络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扭转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互联网已成为现实中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在这里人们的思想可以百花争鸣,它改变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开辟了开展德育工作的新载体,其信息的丰富性、传播便捷性等特点,为高校良好道德观的构建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一,借助校园网等点击率较高的网站,开辟网上道德教育平台,拓宽德育教育的渠道,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扩大信息的覆盖面。第二,构建民族文化与网络相结合的网络文化平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历史传承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生命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于本民族的复兴,以及应对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烈冲击都有重要意义。同时应规范网络用语,否则习惯之后就是被同化。
3.建立有效约束机制,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
网络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特点导致部分大学生网上自律意识淡薄,学术不端和道德失范现象频发,这使得网络道德教育和法规教育至关重要。网络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首先,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育之中。在课堂上使学生明白,网络上的行为也需要现实中的道德来约束,使他们明白诚实守信、自尊自爱的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其次,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保证大学生网上行为的合道德性。大学生的自律性比较差,只靠教育的手段是不够的,还应该发挥他律的监督和制度的约束作用。这就需要学校相关制度的健全和建立,在学校制度合理的前提下,监督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卫东.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问题解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22).
[2]吴晓燕.关于网络时代青年伦理道德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08,(8).
[4]唐艳明.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5]黄宪怀.网络文化: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双刃剑[J].高教论坛,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