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其芳先生曾经指出:“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常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凝练与和谐和程度上,特别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词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的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一、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前提
诗词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上的“共鸣”。
一提到苏轼,同学们首先就会想到“苏、辛”(苏轼和辛弃疾),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还会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些苏轼的生平:宋神元丰二年(1079年),朝中新党罗织罪名,弹劾他以诗诽谤朝廷(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此后便是命运多舛,卒于常州旅舍。
通过让学生了解词人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候,我们就不难体会出词中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杀敌的激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给出的答案是:“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二、品味语言是诗词鉴赏的核心
1.修辞手法。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夸张,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报倾城随太守”。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2.用典。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就出了一个考查典故的题目:“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给出的答案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当然这首词中还有一个用典故的句子“亲射虎,看孙郎”,引用的是《三国志·吴志》中的孙权射虎的典故,来表现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
3.词性活用。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锦帽貂裘”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看貂裘”,之所以这样处理是由于词的押韵、格律的需要。
4.句法变换。诗句句法变化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的倒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实际上也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突出作者狂飙式的人物形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旨在突出“持节云中”这样一件事,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5.“诗眼”“警策”。“诗眼”是贯穿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眼就是一个“狂”字: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明乎此,则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就不难回答了。此题给出的答案是:“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三、揣摩意境是诗词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一词专用来讲究词学的,以王国维为代表。其说认为:像张先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欧公的“绿杨楼外出秋千”,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矣。《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把词从花间柳下、浅斟低唱的靡靡之音中解放出来,扩大的词的意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诚如学者诸葛忆兵在《宋词入门》一书中所说:“继柳永之后,苏轼给词之创作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他的创作为以阳刚美著称的豪放词派之产生开拓了先路,奠定了基础。”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总之,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情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中
一、知人论世是诗词鉴赏的前提
诗词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上的“共鸣”。
一提到苏轼,同学们首先就会想到“苏、辛”(苏轼和辛弃疾),他们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当然老师在教学中还会更加详细地介绍一些苏轼的生平:宋神元丰二年(1079年),朝中新党罗织罪名,弹劾他以诗诽谤朝廷(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此后便是命运多舛,卒于常州旅舍。
通过让学生了解词人苏轼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候,我们就不难体会出词中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杀敌的激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给出的答案是:“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二、品味语言是诗词鉴赏的核心
1.修辞手法。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夸张,如“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报倾城随太守”。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2.用典。用典又叫“用事”,就是在诗词中借用故事来造句表义。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就出了一个考查典故的题目:“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给出的答案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当然这首词中还有一个用典故的句子“亲射虎,看孙郎”,引用的是《三国志·吴志》中的孙权射虎的典故,来表现其英雄豪气,不减当年孙郎。
3.词性活用。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锦帽貂裘”也是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戴着锦帽,穿看貂裘”,之所以这样处理是由于词的押韵、格律的需要。
4.句法变换。诗句句法变化主要有诗句成分省略和句式的倒装。《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实际上也是“为报倾城随太守,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之所以这样是为了突出作者狂飙式的人物形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旨在突出“持节云中”这样一件事,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强烈愿望。
5.“诗眼”“警策”。“诗眼”是贯穿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诗眼就是一个“狂”字: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明乎此,则2009年盐城中考试题“这首词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就不难回答了。此题给出的答案是:“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三、揣摩意境是诗词鉴赏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一词专用来讲究词学的,以王国维为代表。其说认为:像张先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欧公的“绿杨楼外出秋千”,着一“出”字而境界全出矣。《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把词从花间柳下、浅斟低唱的靡靡之音中解放出来,扩大的词的意境,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范围。诚如学者诸葛忆兵在《宋词入门》一书中所说:“继柳永之后,苏轼给词之创作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他的创作为以阳刚美著称的豪放词派之产生开拓了先路,奠定了基础。”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总之,诗词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品味语言,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情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实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