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提倡研究性的自主学习方式。数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获取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从数学学习中得到快乐、体验成功。做到这一点,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课堂非常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美國教育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办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教学就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新课程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营造探究氛围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他们的兴致往往会很高。但是在探究过程中,会有错误产生,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出现错误的机会会更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便是正常的情理中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形,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矫治。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轻易否定,甚至予以嘲笑、呵斥,就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对教师而言,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多动手“试一试”,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而有所感悟。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这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实践证明,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探索数学知识的劲头更足,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教“有余数除法”时,教师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环节创设一个“猜数”的情境。事先把1-20的卡片按照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20的顺序分成四组,课上发给四个同学。然后请学生说1~20任意一个数,教师和学生进行猜数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地猜出这个数在谁的手里。几轮的比赛后,老师总是获胜,学生立即对此产生了好奇。教师当即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大家:“我为什么猜得这么快?”学生有的说:“卡片是您事先分好的,您当然知道了。”有的说:“因为您是老师,所以您猜得快。”还有的同学百思不解。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告诉学生们:“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规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大家都能掌握这个规律,你也能像老师一样猜得这样快。”学生马上意识到“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一下子释放出来,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
三、问题解决策略与合作学习方式
1、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本身注定了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解决”自然而然地就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策略。“问题解决”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各种情形的能力。在《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探究性。而正是这种探究才使学生产生了六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这是讲授式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成功,也是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成功。
2、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可为:情境创设、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与评价。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而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任务后开始合作、探究,而交流、评价是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向是明确清晰的,探究过程是详实的,因此学生成功地经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能很好地获得探究体验,提升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取得丰富的探究成果。
3、教师的角色定位。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的角色定位最为关键。因为教师当以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有机融合的协调员。教师的主要职责首先应以学生的各方面健康发展为首要,其次再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就需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和丰富、娴熟的教学技能做为保证,而这又是需要教师付出十分多的辛苦劳动。
作者简介:于童童,(1980.4--)女,江苏姜堰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
美國教育家萨奇曼认为,学生生来就有一种好奇的倾向,他们会想办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发生,教学就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新课程提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让研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呢?
一、营造探究氛围
探究,是对“未知”的一种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他们的兴致往往会很高。但是在探究过程中,会有错误产生,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出现错误的机会会更多。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一种试误、一种发现。既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错误、问题发生便是正常的情理中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形,教师要善待学生,弄清问题所在,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矫治。如果不问青红皂白,轻易否定,甚至予以嘲笑、呵斥,就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他们不敢去探究。对教师而言,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氛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多想“怎么办”,多动手“试一试”,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其中而有所感悟。我们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安全、放松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这是学生学会“探究”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地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实践证明,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活跃的状态,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探索数学知识的劲头更足,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懂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教“有余数除法”时,教师注重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抓住学生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在导入环节创设一个“猜数”的情境。事先把1-20的卡片按照1、5、9、13、17;2、6、10、14、18;3、7、11、15、19;4、8、12、16、20的顺序分成四组,课上发给四个同学。然后请学生说1~20任意一个数,教师和学生进行猜数比赛,看谁能又对又快地猜出这个数在谁的手里。几轮的比赛后,老师总是获胜,学生立即对此产生了好奇。教师当即抓住学生的心理,问大家:“我为什么猜得这么快?”学生有的说:“卡片是您事先分好的,您当然知道了。”有的说:“因为您是老师,所以您猜得快。”还有的同学百思不解。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导入新课,告诉学生们:“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规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通过我们的共同学习大家都能掌握这个规律,你也能像老师一样猜得这样快。”学生马上意识到“规律”的神奇力量,学习欲望一下子释放出来,每个人都积极主动地去探求新知。
三、问题解决策略与合作学习方式
1、问题解决。研究性学习本身注定了课堂上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问题,“问题解决”自然而然地就成为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策略。“问题解决”是根据教材特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充分暴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于各种情形的能力。在《长方体表面积》一课教学中,教师提出“可以用多少种方法,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探究性。而正是这种探究才使学生产生了六种计算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这是讲授式课堂教学无法做到的,体现了研究性教学的成功,也是实施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成功。
2、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可为:情境创设、明确学习任务、合作探究、交流与评价。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而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任务后开始合作、探究,而交流、评价是学生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指向是明确清晰的,探究过程是详实的,因此学生成功地经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能很好地获得探究体验,提升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取得丰富的探究成果。
3、教师的角色定位。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师的角色定位最为关键。因为教师当以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将知识本身结构与学生认知特点有机融合的协调员。教师的主要职责首先应以学生的各方面健康发展为首要,其次再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也就是说我们的数学教学本身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在功能对学生进行思维、判断、推理、应用、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得到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就需要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支配下的教学设计和丰富、娴熟的教学技能做为保证,而这又是需要教师付出十分多的辛苦劳动。
作者简介:于童童,(1980.4--)女,江苏姜堰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