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让小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远离传统课堂的沉闷氛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年要想对他所干的事情废寝忘食,那一定对这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动力。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同样如此,要想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从而更好地学好数学,只有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新教材的每一课都为学生提供有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吸引每一位学生很快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学习,并在活动中加以指导。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情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如,在学商的变化规律时,刚一上课,我就从口袋里掏出12块糖,我把这些糖平均分给第一组的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块?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我又拿出12块,现在24块,平均分给这6个同学,怎么列式呢,结果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后,总结被除数扩大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多少倍。用同样的方法增加学生人数,糖的块数不变,总结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在练习时,我说,你们一看被除数变了,就想老师口袋里的糖变了,一看除数变了,你们就想你们变了,结果会怎样,结果学生开怀大笑,这样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动手操作,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如;学了三角形的拼組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并说说自己的构思和用到的哪些图形。
四、利用小学生的心理提点多鼓励多引导
小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是非常积极,当老师提出问题时都会踊跃举手发言回答。但是,一旦这些学生回答错误并被老师批评,下次他们就会拒绝回答来避免出错的尴尬,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哪里不会,教学的盲区也就产生了。因此,老师作为知识与学生的纽带,应该在他们回答错误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多多鼓励,耐心讲解,找到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办公室的音乐老师上课时除了带教材、教案,另外还带着一个袋子,有一次我好奇的问她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她们笑着说是一些小奖品,主要是对上课表现好的学生的奖励,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
五、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好奇心强,喜欢玩游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教学和游戏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更容易获得知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书本上的知识,学生靠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会对数学学习的排斥感。而灵活多变的游戏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同桌之间合作,通过实际动手剪、拼得出结论,这样对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对积的小数位数容易弄错,我在教学中穿插儿歌来记忆:“小数乘小数,方法同整数。算完积以后,回头看乘数。乘数有几位,点上积小数。如若积位少,用0来补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方法。
六、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实践到生活之中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又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兴趣是学习中的活跃因素,引起兴趣的原因和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各种各样,关键还在教师的爱心,在教师的创造性,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他们健康的兴趣只要得到正确引导、热情关怀、精心培养,就一定能很好地发展。
关键词: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成年要想对他所干的事情废寝忘食,那一定对这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有动力。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同样如此,要想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从而更好地学好数学,只有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新教材的每一课都为学生提供有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吸引每一位学生很快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创设各种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学习,并在活动中加以指导。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情景图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小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利用语言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语言要生动、形象,并将死板的数学知识具体化、生动化,甚至幽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并接受新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如,在学商的变化规律时,刚一上课,我就从口袋里掏出12块糖,我把这些糖平均分给第一组的6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块?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我又拿出12块,现在24块,平均分给这6个同学,怎么列式呢,结果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后,总结被除数扩大多少倍,除数不变,商也扩大多少倍。用同样的方法增加学生人数,糖的块数不变,总结出,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在练习时,我说,你们一看被除数变了,就想老师口袋里的糖变了,一看除数变了,你们就想你们变了,结果会怎样,结果学生开怀大笑,这样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
三、动手操作,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如;学了三角形的拼組后,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摆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并说说自己的构思和用到的哪些图形。
四、利用小学生的心理提点多鼓励多引导
小学生在课堂上一般都是非常积极,当老师提出问题时都会踊跃举手发言回答。但是,一旦这些学生回答错误并被老师批评,下次他们就会拒绝回答来避免出错的尴尬,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不愿回答问题,老师也不知道学生哪里不会,教学的盲区也就产生了。因此,老师作为知识与学生的纽带,应该在他们回答错误的情况下要积极引导,多多鼓励,耐心讲解,找到错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增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办公室的音乐老师上课时除了带教材、教案,另外还带着一个袋子,有一次我好奇的问她们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她们笑着说是一些小奖品,主要是对上课表现好的学生的奖励,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孔子说:“亲其师,信其道”。
五、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好奇心强,喜欢玩游戏,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教学和游戏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这样更容易获得知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讲书本上的知识,学生靠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这样会造成学生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会对数学学习的排斥感。而灵活多变的游戏教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同桌之间合作,通过实际动手剪、拼得出结论,这样对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学生对积的小数位数容易弄错,我在教学中穿插儿歌来记忆:“小数乘小数,方法同整数。算完积以后,回头看乘数。乘数有几位,点上积小数。如若积位少,用0来补足。”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小数乘小数的方法。
六、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实践到生活之中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学生的感性知识缺乏,出现不符合客观生活实际的数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如在学习了米、厘米以及如何进行测量之后,让学生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量身高,测量手臂伸开的长度,测量一步的长度,测量教室门的宽度以及测量窗户的宽度,通过上述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理解,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同时,学生获得了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识性数据。在这个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测量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生活中用。又如:学习了平均数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展开活动,如:测量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年龄,全校各班的平均人数、教师平均年龄,附近菜场某一蔬菜的平均价格等。学生在互相协作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兴趣是学习中的活跃因素,引起兴趣的原因和激发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各种各样,关键还在教师的爱心,在教师的创造性,少年儿童处在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他们健康的兴趣只要得到正确引导、热情关怀、精心培养,就一定能很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