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中的名篇,更是唐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千百年来被广为传唱的名篇。它在文学史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说明它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而且也表现了它高度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研究《长恨歌》的论著已极其繁多,涉及的问题也很广,这里仅从它的艺术美方面浅谈一些体会。 当然,思想内容是理解艺术形式的依据和出发点,因为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它的形式,艺术形式总是为思想内容服务的。我准备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叙事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的艺术处理三个方面入手,做一些浅显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的叙事名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长恨歌;艺术 叙事艺术 ;人物形象 ;语言特色
自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我将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叙事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的艺术处理三个方面入手,做一些浅显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的叙事名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1 裁减巧妙,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特色
在《长恨歌》中,诗人显示了他卓越的叙事艺术功力。《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出前后连贯,有条不紊的基本要求,还注意巧妙的剪裁,线索的灵活穿插,恰当的插叙、倒叙、照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在故事情节的创造上更是发挥了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创造力。我认为唐代传奇对《长恨歌》的叙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在诗的开头裁去了杨贵妃本为玄宗儿子寿王妃的历史情节,而代之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来解释杨玉环进宫的过程。诗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按照持“讽喻”观点的角度来看诗人完全没有必要为唐玄宗避讳这一史实。唯一可以行的通的解释是作者出于作品的艺术结构的需要,即突出李、杨二人爱情的忠贞不渝而决定的。如果旨在揭露二人的荒淫误国,这一情节不仅不可以裁剪,而且要加以艺术渲染,从而达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目的。根据作品的主题取舍材料,结构,故事情节是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白居易正式遵循着折中叙事艺术的规律写作的。第二,在细节描写上《长恨歌》在人物肖像、服饰、情态、心理等方面很明显地受到了同时期传奇写作艺术的启发,并加以吸收融入其叙事方法之中。
2 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长恨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之一——玄宗,在研究者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唐明皇的形象虽然复杂一些,但只要立足于作品本身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始终不渝忠于爱情的人物。在杨贵妃生前,他自从得到“御宇多年求不得”的佳人,就真诚专一的爱着她,他用他作为帝王所能做到的一切向杨贵妃表达着自己的爱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后宫佳丽三干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作为一个后宫佳丽如云的帝王,能够做到用情专一如此,一个痴情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而且玄宗爱屋及乌,运用他帝王富有四海的权威,竟然将杨贵妃一家“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唐明皇对于杨贵妃,可以说是给予了她一个帝王所能给予的全部。对于唐明皇这一长恨的主体,长诗采取以心里描写为主的方法来塑造,重在传神,但也没有忽略对其形的刻画。在诗的开头,作者也按一般方法刻画明皇“重色”、“不早朝”等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贪图美色而误国误民的昏君形象。而“回看”、“掩面”又使我们看到经历了马嵬兵变而孤立无助的玄宗形象。如果说这些是写“外”,重在绘形的话,那么以后则重在写内,重在传神了。有见月闻铃的伤心,也有“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断肠,更是有“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寂寞宫殿里“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刻骨思念。以及写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一个孤独老人挑灯不能成眠,长久的苦苦思念可能已经使唐明皇神思恍惚,就连希冀在梦中见到爱人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这种根据不同角度及人物的不同处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描写角度的塑造方式,使玄宗的形象不仅细致生动,而且鲜明传神,立体感强,实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而在历史上的唐明皇,在他统治的后期,沉迷女色,荒废国政,是一个昏庸、荒淫的统治者。他根本不可能实际上也没有真诚专一的爱着杨贵妃.例如,他在纳杨贵妃以后,与杨贵妃的三个并封国夫人的姐姐勾勾搭搭,尤其是同虢国夫人关系暧昧。与自居易同时的诗人就有诗论及此事。就在马嵬事变前不久,他还派人密采艳色(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末自注: “天宝末,有密采艳者,当时号花鸟使。”
3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的语言艺术特色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的是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老妪能解。然而《长恨歌》的语言除了通俗易懂之外,其语言的优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它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的彩绘一般。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司空图的《诗品》曾这样评价《长恨歌》的语言“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它的语言特色,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欣赏。
首先是语言的形象性。
大胆而准确的夸张是形象化语言的重要特征.在《长恨歌》中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回眸一笑纵然是千娇百媚,也不可能使后宫的佳丽全部都失去了风采。这里我们要注意这两句是从唐玄宗的视角来看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唐明皇眼中,杨贵妃的回眸一笑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世界上的其他女人在这一刻仿佛都失去了她们的魅力似的。这样的描写,既有艺术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又十分准确的表现了唐玄宗的主观感受。
其次是语言的抒情性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共同要求。《长恨歌》的语言作为艺术语言,已达到了情感特征与审美特征的完美结合。例如,对安史之乱及其巨大的破坏性后果这一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诗人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就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而事件的因果关系也不言自明。诗人谴责、惋惜、感慨等复杂的思想情感也滥于言表。这样富于抒情性的语言通篇都是,很难一一列举。
最后,《长恨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整首诗的平仄是和谐的,韵律节奏是鲜明而整齐的。它换韵自由又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多句一韵,有时接连用韵。十分自然活泼而又铿锵有致,构成了轻柔、舒缓、缠绵、细腻的基调。前一段较为明朗轻快,犹如乐曲之中的风和日丽中间调子转成跳跃,跌宕,好似秋风秋雨,最后则低徊,沉思,恰似烟雨笼罩下的江河流水。
参考文献
[1] 朱振业 近年来《长恨歌》研究述要(鞍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一期
[2] 谷华 论《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湖南师专学报)1991(2)
[3] 施静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前沿)2004(1)
[4] 张静 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山师大学报)2002(4)
[5] 连波 杳蔼流玉,悠悠花香—杂谈《长恨歌》的艺术美(殷都学刊)1990(2)
[6] 华钟彦 重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五期
[7] 罗漫 罪、美、情:《长恨歌》的批罪与审美(江汉论坛)2004(2)
[8] 付兴林 “蓬莱仙境”在《长恨歌》中的审美意蕴(古典今读)
【关键词】长恨歌;艺术 叙事艺术 ;人物形象 ;语言特色
自居易脍炙人口的名篇《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我将结合安史之乱以及诗人白居易的个人生活经历,对《长恨歌》一诗叙事艺术特点,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语言的艺术处理三个方面入手,做一些浅显的分析,从而揭示《长恨歌》这首不朽的叙事名著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1 裁减巧妙,虚实相生的叙事艺术特色
在《长恨歌》中,诗人显示了他卓越的叙事艺术功力。《长恨歌》的叙事艺术不仅体现出前后连贯,有条不紊的基本要求,还注意巧妙的剪裁,线索的灵活穿插,恰当的插叙、倒叙、照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诗人在故事情节的创造上更是发挥了天马行空行云流水般的创造力。我认为唐代传奇对《长恨歌》的叙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在诗的开头裁去了杨贵妃本为玄宗儿子寿王妃的历史情节,而代之以“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来解释杨玉环进宫的过程。诗人这样做的目的何在?按照持“讽喻”观点的角度来看诗人完全没有必要为唐玄宗避讳这一史实。唯一可以行的通的解释是作者出于作品的艺术结构的需要,即突出李、杨二人爱情的忠贞不渝而决定的。如果旨在揭露二人的荒淫误国,这一情节不仅不可以裁剪,而且要加以艺术渲染,从而达到“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目的。根据作品的主题取舍材料,结构,故事情节是小说创作的基本方法。白居易正式遵循着折中叙事艺术的规律写作的。第二,在细节描写上《长恨歌》在人物肖像、服饰、情态、心理等方面很明显地受到了同时期传奇写作艺术的启发,并加以吸收融入其叙事方法之中。
2 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长恨歌》中塑造的主要形象之一——玄宗,在研究者中出现过各种不同的观点.我认为唐明皇的形象虽然复杂一些,但只要立足于作品本身进行分析,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始终不渝忠于爱情的人物。在杨贵妃生前,他自从得到“御宇多年求不得”的佳人,就真诚专一的爱着她,他用他作为帝王所能做到的一切向杨贵妃表达着自己的爱恋。从“春寒赐浴华清池”到“后宫佳丽三干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作为一个后宫佳丽如云的帝王,能够做到用情专一如此,一个痴情的帝王形象跃然纸上。而且玄宗爱屋及乌,运用他帝王富有四海的权威,竟然将杨贵妃一家“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唐明皇对于杨贵妃,可以说是给予了她一个帝王所能给予的全部。对于唐明皇这一长恨的主体,长诗采取以心里描写为主的方法来塑造,重在传神,但也没有忽略对其形的刻画。在诗的开头,作者也按一般方法刻画明皇“重色”、“不早朝”等行为,使我们看到了一个贪图美色而误国误民的昏君形象。而“回看”、“掩面”又使我们看到经历了马嵬兵变而孤立无助的玄宗形象。如果说这些是写“外”,重在绘形的话,那么以后则重在写内,重在传神了。有见月闻铃的伤心,也有“不见玉颜空死处”的断肠,更是有“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寂寞宫殿里“孤灯挑尽未成眠”的刻骨思念。以及写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一个孤独老人挑灯不能成眠,长久的苦苦思念可能已经使唐明皇神思恍惚,就连希冀在梦中见到爱人的愿望都难以实现。这种根据不同角度及人物的不同处境,采取灵活多变的描写角度的塑造方式,使玄宗的形象不仅细致生动,而且鲜明传神,立体感强,实现了形与神的高度统一。而在历史上的唐明皇,在他统治的后期,沉迷女色,荒废国政,是一个昏庸、荒淫的统治者。他根本不可能实际上也没有真诚专一的爱着杨贵妃.例如,他在纳杨贵妃以后,与杨贵妃的三个并封国夫人的姐姐勾勾搭搭,尤其是同虢国夫人关系暧昧。与自居易同时的诗人就有诗论及此事。就在马嵬事变前不久,他还派人密采艳色(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末自注: “天宝末,有密采艳者,当时号花鸟使。”
3 杳霭流玉,悠悠花香的语言艺术特色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的是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老妪能解。然而《长恨歌》的语言除了通俗易懂之外,其语言的优美更是令人赏心悦目。它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美轮美奂的彩绘一般。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司空图的《诗品》曾这样评价《长恨歌》的语言“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它的语言特色,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去欣赏。
首先是语言的形象性。
大胆而准确的夸张是形象化语言的重要特征.在《长恨歌》中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玉环回眸一笑纵然是千娇百媚,也不可能使后宫的佳丽全部都失去了风采。这里我们要注意这两句是从唐玄宗的视角来看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唐明皇眼中,杨贵妃的回眸一笑是如此的美丽动人,世界上的其他女人在这一刻仿佛都失去了她们的魅力似的。这样的描写,既有艺术夸张的成分在里面,又十分准确的表现了唐玄宗的主观感受。
其次是语言的抒情性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抒情性是诗歌语言的共同要求。《长恨歌》的语言作为艺术语言,已达到了情感特征与审美特征的完美结合。例如,对安史之乱及其巨大的破坏性后果这一极为复杂的历史事件,诗人只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两句就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出来,而事件的因果关系也不言自明。诗人谴责、惋惜、感慨等复杂的思想情感也滥于言表。这样富于抒情性的语言通篇都是,很难一一列举。
最后,《长恨歌》的语言具有音乐美.
整首诗的平仄是和谐的,韵律节奏是鲜明而整齐的。它换韵自由又富于变化,有时两句一韵,有时多句一韵,有时接连用韵。十分自然活泼而又铿锵有致,构成了轻柔、舒缓、缠绵、细腻的基调。前一段较为明朗轻快,犹如乐曲之中的风和日丽中间调子转成跳跃,跌宕,好似秋风秋雨,最后则低徊,沉思,恰似烟雨笼罩下的江河流水。
参考文献
[1] 朱振业 近年来《长恨歌》研究述要(鞍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一期
[2] 谷华 论《长恨歌》的思想与艺术(湖南师专学报)1991(2)
[3] 施静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多重含蕴(前沿)2004(1)
[4] 张静 唐代传奇创作对《长恨歌》叙事艺术的影响(山师大学报)2002(4)
[5] 连波 杳蔼流玉,悠悠花香—杂谈《长恨歌》的艺术美(殷都学刊)1990(2)
[6] 华钟彦 重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河南师大学报)1982年第五期
[7] 罗漫 罪、美、情:《长恨歌》的批罪与审美(江汉论坛)2004(2)
[8] 付兴林 “蓬莱仙境”在《长恨歌》中的审美意蕴(古典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