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常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幼儿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幼教;常规;主动性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良好的常规是靠幼儿遵守而得以实现的。其中可分为被迫遵守与自愿遵守两种情况。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在建立常规时,教师首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中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而应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在平等融洽的环境中与孩子共同讨论对他们的要求。
2.培养幼儿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性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多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花猫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小蜗牛走路等,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花猫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以拟人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愿意参加的活动,我们在活动区铺上颜色鲜艳的地胶垫,并经常更换操作材料,让幼儿喜欢活动区,成为活动区里面的主体。刚开学,幼儿都是穿鞋进去,在教师的提醒下,有个别幼儿脱鞋,却是东一只、西一只,有的连袜子也找不着了。后来,我们教师先给给幼儿以正确的示范,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概念,知道应该把鞋子摆整齐后才能进入活动区活动。并且我们在活动区旁贴了很多小鞋的标志,按颜色分开。孩子们一进活动区就主动把鞋放在小鞋标志上,而且做的很好,这就是被动行为转化为自愿行为。
3.引导幼儿建立自信,鼓励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还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往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的时候,更容易对自己没有信心,产生害怕、抵触情绪。老师是幼儿心目中最富有权威的人,他们对孩子的正确评价、肯定及支持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些积极引导能帮助孩子勇敢积极面对困难的挑战。
4.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洗手后不擦干手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了给小手洗洗澡。我说:“不擦干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邊擦手边对我说:“不参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
5.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常规培养的内容
我在与幼儿相处了几个月后,对幼儿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班活泼、好动的幼儿较多,这一部分幼儿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某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因此,要想使幼儿全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如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并进行实例演示。在教幼儿安静倾听别人讲话时,给小朋友讲了故事,让幼儿通过听故事懂得安静倾听别人讲话是有礼貌的行为,而且,还能从别人的讲话中学到本领。教师用演示的方法再帮助幼儿理解,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6.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每天午睡前要把自己脱下来的鞋、袜摆放整齐。有的幼儿站在床上脱裤子,坐在地上脱鞋袜,很危险,也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样脱和摆放?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将脱下来的鞋袜如何摆放的问题,有的说把袜子放在抽屉丽,有的说干脆放进书包里……其中,萱萱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袜子整齐的平放在鞋子上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站在床上脱裤子,坐地上脱鞋袜,所有的袜子都放在小鞋上,并且不忘记把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
7.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感染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例如进餐时,放餐具和挪椅子动作很响的情况比较突出,所以在进餐前我提出要求“放好碗碟和椅时请轻轻再轻轻”。吃完饭,经常会有幼儿忘记了老师的提醒,站着把碗扔到盆里,声音特别刺耳,我走过去拿起碗碟,以碗碟的语气告诉他:“哎哟,你刚才把我扔到盆里,弄得我好痛哟”。于是,我又重新把碗碟轻轻放到盆里,让孩子们感受什么是轻轻再轻轻,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8.规则和要求应切合幼儿实际
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9月份幼儿刚入园,可要求孩子在教师的示范提示下,初步学习安老师的指令进出活动室,收放玩具。
9.注意随机的提醒与指导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在遵守常规方面还需教师不断的提醒。就拿离园这一环节来说吧。由于这个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刻,尽管在开门之前都是坐的端端正正的,但是,在幼儿看到父母的一瞬间,总是忍不住忽啦一下全冲到门口,有家长呼唤孩子的,也有孩子叫妈妈的…….这时是最乱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出差错。于是,利用离园前时间,我给幼儿讲了这样有什么害处,并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应该如何做,同时表扬了个别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幼儿,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果然,这个方法很有效,多数幼儿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10.正面引导幼儿,多鼓励和表扬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喜欢你”。孩子可喜欢老师爱,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表现,例如,来园情绪,社会交往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因为小事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为了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11.规范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促进幼儿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模仿性较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多留意,多运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我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佳雯、郭苹 [J]. 佳木斯: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123-124.
关键词:幼教;常规;主动性
一个班的常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与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建立好,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因在组织各环节活动中要分散精力去维持规则而影响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良好的常规是靠幼儿遵守而得以实现的。其中可分为被迫遵守与自愿遵守两种情况。后者来自幼儿主动、积极的反应,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在小班常规培养中,教师尤其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在建立常规时,教师首先应从长期自居的“领导者”“指挥者”的宝座中走下来,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束缚中走出来,不要板着面孔“发圣旨”,而应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教师可以在平等融洽的环境中与孩子共同讨论对他们的要求。
2.培养幼儿兴趣,激发幼儿主动性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此,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多次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尝试换了多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花猫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乌龟,小蜗牛走路等,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有的孩子边走边告诉我小乌龟和小花猫走路是不一样的。拟人的方法使散步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为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以拟人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愿意参加的活动,我们在活动区铺上颜色鲜艳的地胶垫,并经常更换操作材料,让幼儿喜欢活动区,成为活动区里面的主体。刚开学,幼儿都是穿鞋进去,在教师的提醒下,有个别幼儿脱鞋,却是东一只、西一只,有的连袜子也找不着了。后来,我们教师先给给幼儿以正确的示范,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正确的概念,知道应该把鞋子摆整齐后才能进入活动区活动。并且我们在活动区旁贴了很多小鞋的标志,按颜色分开。孩子们一进活动区就主动把鞋放在小鞋标志上,而且做的很好,这就是被动行为转化为自愿行为。
3.引导幼儿建立自信,鼓励幼儿主动发展
幼儿还未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往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新环境和新问题的时候,更容易对自己没有信心,产生害怕、抵触情绪。老师是幼儿心目中最富有权威的人,他们对孩子的正确评价、肯定及支持的态度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这些积极引导能帮助孩子勇敢积极面对困难的挑战。
4.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常规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洗手后不擦干手是个总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巧有段时间,幼儿感冒生病的很多,我灵机一动,把洗手变成了给小手洗洗澡。我说:“不擦干手,小手会感冒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孩子邊擦手边对我说:“不参干,小手就该咳嗽了。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之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
5.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常规培养的内容
我在与幼儿相处了几个月后,对幼儿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班活泼、好动的幼儿较多,这一部分幼儿虽然性格开朗、爱说、爱跳,给班级带来了生气,但同时又由于他们好动,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某些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较欠缺。因此,要想使幼儿全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组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如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并进行实例演示。在教幼儿安静倾听别人讲话时,给小朋友讲了故事,让幼儿通过听故事懂得安静倾听别人讲话是有礼貌的行为,而且,还能从别人的讲话中学到本领。教师用演示的方法再帮助幼儿理解,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6.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要让幼儿主动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让幼儿参与常规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每天午睡前要把自己脱下来的鞋、袜摆放整齐。有的幼儿站在床上脱裤子,坐在地上脱鞋袜,很危险,也不卫生。抓住矛盾,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样脱和摆放?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出主意、想办法,并要求到前面示范。特别是将脱下来的鞋袜如何摆放的问题,有的说把袜子放在抽屉丽,有的说干脆放进书包里……其中,萱萱的主意简便易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把袜子整齐的平放在鞋子上面。当天中午脱衣服时,没有一名幼儿再站在床上脱裤子,坐地上脱鞋袜,所有的袜子都放在小鞋上,并且不忘记把它们摆放得整整齐齐。
7.用教师的情绪感染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感染幼儿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例如进餐时,放餐具和挪椅子动作很响的情况比较突出,所以在进餐前我提出要求“放好碗碟和椅时请轻轻再轻轻”。吃完饭,经常会有幼儿忘记了老师的提醒,站着把碗扔到盆里,声音特别刺耳,我走过去拿起碗碟,以碗碟的语气告诉他:“哎哟,你刚才把我扔到盆里,弄得我好痛哟”。于是,我又重新把碗碟轻轻放到盆里,让孩子们感受什么是轻轻再轻轻,氛围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8.规则和要求应切合幼儿实际
各班的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9月份幼儿刚入园,可要求孩子在教师的示范提示下,初步学习安老师的指令进出活动室,收放玩具。
9.注意随机的提醒与指导
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弱,在遵守常规方面还需教师不断的提醒。就拿离园这一环节来说吧。由于这个时间是孩子们一天中最兴奋的时刻,尽管在开门之前都是坐的端端正正的,但是,在幼儿看到父母的一瞬间,总是忍不住忽啦一下全冲到门口,有家长呼唤孩子的,也有孩子叫妈妈的…….这时是最乱的时候,也是比较容易出差错。于是,利用离园前时间,我给幼儿讲了这样有什么害处,并鼓励幼儿大胆说一说应该如何做,同时表扬了个别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幼儿,为幼儿树立模仿的对象。果然,这个方法很有效,多数幼儿有了相当大的进步。
10.正面引导幼儿,多鼓励和表扬
爱与尊重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主动地学习,多用鼓励表扬的方法进行正面引导幼儿更易接受。注重情感教育,经常与孩子谈“爱”,我们把“爱”融进一天活动当中,如吃饭好、睡觉好、来园不哭、有礼貌的孩子,老师经常会说:“宝贝,真乖,老师喜欢你”。孩子可喜欢老师爱,我还注意捕捉幼儿在园一点点的进步表现,例如,来园情绪,社会交往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千万不要因为小事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为了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11.规范行为,为幼儿树立榜样,促进幼儿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幼儿的模仿性较强、思维具体形象,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幼儿主动性学习进行常规培养的方法实在很多,如果我们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多留意,多运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我相信孩子们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佳雯、郭苹 [J]. 佳木斯: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