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1
生物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归属于理科,但由于有很多细节性的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因而也有很多人更倾向于将它归纳为文科。对于这样一门“尴尬”的学科的学习,就有了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学习方法也有很多。这里,我就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注意点谈谈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演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了半壁江山,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都与演示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生物教学,我对生物学科的教授,尤其是生物演示实验颇有心得。现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谈谈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注意点
一、实验准备不马虎,自身技能需加强
生物学属基础学科中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是自然科学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学形式之一。课堂上,学生会关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示范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要做到有条不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提高,否则,对于大多数模仿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对他们将来对生物学科的深入研习会有很大的影响。每次演示实验前,我都要向学生说明演示实验的目的、实验准备的器材和材料、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的效果以及实验的时间。如果想做到万无一失,那么准备一套以上的实验器材是有必要的,这会在你在某套仪器上做实验失败的时候提供另一条途径。此外,在实验前自己最好先试验一下,并且要反复琢磨这个实验验证方法是不是最佳方案。如讲《生物的呼吸方式及产物》一节时,按教材安排,我准备让同学们做两个演示实验,并且提前将近一周,我就开始准备这些实验,首先是自己做一遍,看能不能得到预期的结论,这样课堂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第一个课时,我先向大家介绍了本章节的教学目的及实验要求。第一个实验是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特点及产物》,第二个是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特点及产物》。通过实验,同学们清楚的知道了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参与,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生丙酮酸、还原性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产生二氧化碳、大量还原性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产生水和大量能量;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在和同学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过程紧凑,有条不紊,而且在强化教师自身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总之,教师只有课前把实验准备好,才能在课堂上操作自如,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强化演示实验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若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性试验不失为最佳方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并努力营造“问题情境”,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寻找出某些联系,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让学生观察《人的心脏模型》一内容来了解人的心脏的结构时,我首先带来模型,让学生真切找到心脏的四个腔,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四个腔室之间的联系协作,提出以下问题: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都是什么?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和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在做演示实验过程中,从所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这样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迫不及待想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三、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一些演示实验,仪器简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把这样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操作,这样增强了实验过程和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如讲《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时,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植物体内能否散失水分》一演示实验,让学生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的塑料袋套在一片叶子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然后将这个简单地实验装置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出现的产物。这样,在讲该节内容时,教师再对该实验加以演示说明,学生通过事先观察到的现象就可迎刃而解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散失大量的水分。又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章时,本课开始的一个演示实验《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可改为学生实验。教师可指导学生操作,当他们看到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时,他们兴高采烈,体会到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释放出氧气这一事实的真实性,便很容易地接受和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四、增加演示实验,优化理论教学
生物概念的形成和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概念,寻求规律,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多增加演示实验,优化理论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如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脉、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这几个概念以及心脏四个腔相联通的血管这些知识,难于理解;对于动脉血管中流的不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不一定是静脉血这一事实难以理解。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并非会获得预期的效果。心脏是人体存活的不可或缺的器官,但是学生却从未见过它是怎样搏动的以及它的一些功能。对于这一章节我就引进了“人体血液循环电流模拟装置”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电源接通后看到心脏在不停地舒张、收缩,效果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血液在不同血管内呈现鲜红色、暗红色两种颜色流动的情况,这样动态的呈现知识点,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一抽象的生理现象变得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在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里,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思维开始活跃,产生了积极的探究的欲望,也不会产生对学习枯燥的厌恶。
面对现如今多数生物教师过度依赖课本知识、忽略演示实验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做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对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因此,应大力提倡实验教学。
生物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归属于理科,但由于有很多细节性的知识点是需要记忆的,因而也有很多人更倾向于将它归纳为文科。对于这样一门“尴尬”的学科的学习,就有了更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学习方法也有很多。这里,我就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学中的几点注意点谈谈教学方法。
我们都知道,演示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占了半壁江山,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都与演示实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生物教学,我对生物学科的教授,尤其是生物演示实验颇有心得。现在,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谈谈初中生物演示实验教学的几点注意点
一、实验准备不马虎,自身技能需加强
生物学属基础学科中的自然科学,演示实验是自然科学教学最有效、最直接的教学形式之一。课堂上,学生会关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每一步,教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一个示范操作过程,学生的学习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的演示不仅要规范,还要熟练,要做到有条不紊,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提高,否则,对于大多数模仿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这对他们将来对生物学科的深入研习会有很大的影响。每次演示实验前,我都要向学生说明演示实验的目的、实验准备的器材和材料、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的效果以及实验的时间。如果想做到万无一失,那么准备一套以上的实验器材是有必要的,这会在你在某套仪器上做实验失败的时候提供另一条途径。此外,在实验前自己最好先试验一下,并且要反复琢磨这个实验验证方法是不是最佳方案。如讲《生物的呼吸方式及产物》一节时,按教材安排,我准备让同学们做两个演示实验,并且提前将近一周,我就开始准备这些实验,首先是自己做一遍,看能不能得到预期的结论,这样课堂上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第一个课时,我先向大家介绍了本章节的教学目的及实验要求。第一个实验是演示《有氧呼吸的过程特点及产物》,第二个是演示《无氧呼吸的过程特点及产物》。通过实验,同学们清楚的知道了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参与,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产生丙酮酸、还原性H和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产生二氧化碳、大量还原性H和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产生水和大量能量;而无氧呼吸产生的是酒精和二氧化碳。通过实验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在和同学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不仅过程紧凑,有条不紊,而且在强化教师自身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总之,教师只有课前把实验准备好,才能在课堂上操作自如,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
二、强化演示实验的探索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若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探索性试验不失为最佳方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并努力营造“问题情境”,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寻找出某些联系,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让学生观察《人的心脏模型》一内容来了解人的心脏的结构时,我首先带来模型,让学生真切找到心脏的四个腔,然后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四个腔室之间的联系协作,提出以下问题: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都是什么?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和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在做演示实验过程中,从所提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这样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同学们迫不及待想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发展。
三、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一些演示实验,仪器简单,易于操作,效果明显。把这样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操作,这样增强了实验过程和结论的真实性、可靠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验中得到充分发挥。如讲《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一节时,课前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植物体内能否散失水分》一演示实验,让学生可以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做,也可以将一个不漏气的干燥的透明的塑料袋套在一片叶子上或一个枝条上,袋口一定要扎紧。然后将这个简单地实验装置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出现的产物。这样,在讲该节内容时,教师再对该实验加以演示说明,学生通过事先观察到的现象就可迎刃而解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散失大量的水分。又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章时,本课开始的一个演示实验《光合作用还产生氧气》可改为学生实验。教师可指导学生操作,当他们看到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在光下释放的气体,立刻猛烈地燃烧起来时,他们兴高采烈,体会到绿色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可以释放出氧气这一事实的真实性,便很容易地接受和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四、增加演示实验,优化理论教学
生物概念的形成和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讨和论证。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引入概念,寻求规律,得出结论,验证假设,发展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多增加演示实验,优化理论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条十分有效的途径。如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一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动脉、静脉、动脉血和静脉血这几个概念以及心脏四个腔相联通的血管这些知识,难于理解;对于动脉血管中流的不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中流的不一定是静脉血这一事实难以理解。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昧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并非会获得预期的效果。心脏是人体存活的不可或缺的器官,但是学生却从未见过它是怎样搏动的以及它的一些功能。对于这一章节我就引进了“人体血液循环电流模拟装置”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电源接通后看到心脏在不停地舒张、收缩,效果好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血液在不同血管内呈现鲜红色、暗红色两种颜色流动的情况,这样动态的呈现知识点,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一抽象的生理现象变得直观、形象,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在这样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里,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思维开始活跃,产生了积极的探究的欲望,也不会产生对学习枯燥的厌恶。
面对现如今多数生物教师过度依赖课本知识、忽略演示实验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强调对学生做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这对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因此,应大力提倡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