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农村学校美术实践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ile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村文化的振兴既承载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乡村文化资源流失,文化“空心化”,已无法满足对学生的教育及广大老百姓的新期望。文章以乡村文化振兴为主题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践要求,传承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深入挖掘“三苏”等文化内涵,学习和传承中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及文化自信,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学校;实践研究;美术学科
  一、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学校美育的战略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1]
  农村学校美育实践研究、课程开发等有诸多案例可供借鉴,如钱初熹教授著作《美术教育的新源泉——美术教育的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乡土文化,以科研课题为基础,可以开发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如剪纸、编织、刺绣、泥土、食物等手工艺。把乡土艺术引入学校,引入课堂,在目标基础上分学段、分类具体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在学校教育中传承民间乡土文化,发展了学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地方校园“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对美术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侧重挖掘美术学科对“乡村文明”的文化弘扬属性,对实现农村学校教育服务人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指向相对弱化,通过探索深入挖掘中江县乡土文化,形成校本教材,开展社会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发展,促进乡村文明建设则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二、挖掘题材,推动文化振兴
  (一)挖掘中江人文精神,提升文化自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江历经苦难而不屈,俗朴尚义而无畏,亦崇尚侠义之道,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有“特级英雄”黄继光及“铜山三苏”(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中江文明始于唐宋,经久不衰,体现在重视教育、价值观教化、精神文化活动等方面。宋礼部侍郎度正在中江县令宇文峒重修文庙后,作《重修儒学记》说:“修学校、立师儒二者交举,然后可以明教化,美风俗,淑人才,可不念哉。”[2]
  “三苏文化”挖掘内容主要涉及:“三苏”所处时代背景,社会地位、人文环境,从政理念及其政绩,为人及其人格魅力,文学艺术成就、地位及对当今文学的影响,“三苏”的轶闻趣事,世人对“三苏”的评价及“三苏”对后世的影响。虽然“三苏文化”在本地留下的足迹并不多,但是其内涵一直在传承。
  正因为有“三苏”等人文精神,中江才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江文化的道义与精神、自信与底气源自于此。其传统的人文精神包括:苏舜钦“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的家庭教育原则,读书佐酒、进奏院狱的典故[3];苏舜元“抱负奇伟,有志于世”(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为人精悍,任气节”的理想和气节(《宋史》)。将其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要求,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于传承和创新发展乡村文化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引导,选用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的创作手法,用艺术方式进行主题性展现,培养学生生命意识,了解生命价值,发掘生命的意义。以文化人,提升文化自信,发挥乡贤的力量,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道德情操。
  (二)挖掘中江文化特质,提炼文化品牌
  中江縣位于川中丘陵西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历史上,中江在唐宋时代经济文化最为繁荣。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县,中江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有历史悠久的南北二塔、塔梁子崖墓、隋代飞乌县遗址、玉江石刻和享有“音乐活化石”之誉的仓山大乐,更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继光纪念馆等众多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江挂面,享誉内外;八宝油糕,酥甜可口;白芍丹参,全国知名。
  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必须具有创新思想。乡村文化要再现活力,创新是关键,学校是基地,从课堂教学出发,积极鼓励乡村文化进校园,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地域性、民族性和吸收外来文化并重,做到物质形式和精神气质一致,逐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美术学科要聚焦特色文化开发美术作品,在弘扬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要把有文化、有温度的作品深入到乡村中去,共同提炼乡村文化品牌,协助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中江的民间美术中,花石艺术尤为突出,花石是经历几十万年地壳的运动变化,部分深埋海底的生物变成的珊瑚类化石,其颜色多为黑灰、浅褐,花石纹样各异,巧夺天工,俗称菊花石。整个四川盆地只有中江凯江河畔十公里有这种神奇的花石。
  如今,中江花石艺术传承不仅有了第三代传人,同时,文化部门也在努力保护、挖掘中江花石的文化。随着岁月的流逝,过量挖采导致中江花石正面临有名无实的局面。也正因如此,中江花石加工工艺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石精品大都收藏在四川省博物馆和黄继光纪念馆,国内的收藏家手中也不乏花石精品。
  中江花石可以开发为美育实践的资源,在教学中,发挥民间艺人技艺,教授传统花石的制作技法,充分利用菊花石的艺术特征,以校园文化建设、乡土风俗习惯、民居建筑等为载体进行创造性发展,赋予花石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彰显其新时代丰富的文化内涵及魅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发挥其凝聚人心、建设乡风文明的现实功能,夯实乡土文化的底蕴,推进乡土文化的自发觉醒,重拾乡土文化尊严,由此,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价值的根本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形成地方特色品牌。
  三、创新美育实践活动,打造特色方案
  如今的美育实践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愈发丰富多彩,要摒弃庸俗、低级趣味的文化,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美育实践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对真、善、美的理解,学会运用新的审美形式创新地方文化。
  (一)明确美育实践思路和目标   各乡镇学校充分利用特色美术活动展示活动,积极调动老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营造浓厚氛围。师生通过参观博物馆,结合社区乡镇开展多种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并利用广播、影视、网络等现代平面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完成对学生的情感塑造。
  (二)创新美育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
  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坚持校内外结合,探索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兼顾学生特长的美育活动形式。要以中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重点,因地制宜建立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具有特色的美育实践活动。
  乡土文化是地方水土独特的精神表达和审美创造,中江传统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如彤华宫庙会会进行辑庆火龙、仓山太婆龙灯、踩高跷、彩篷船、秧歌等表演,其中舞狮表演最吸引人,演绎着中江风情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传统风俗与时代风尚,处处充满喜庆和谐,为数十万中江人留下美好的记忆。我们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文化活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使学生不仅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还积极投身于文化再创造,找到文化的归属感,传递文化的自豪感,充分展现中江的繁荣发展和无限活力。
  (三)构建科学的地方课程体系
  以美育课程建设为核心,挖掘学校美育发展和本土文化的关系,实践研究建设在价值定位、资源选择、内容组织、实施形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和探索实践。在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美术新课标要求,把地方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搜集整理当地民间艺术,尊重历史,去粗取精,精心整理加工,把富有时代文化内涵、高尚格调、积极健康的素材运用于教学之中。
  至今各校通过联盟,根据乡镇特色,已经开发出“英雄黄继光”“家乡的塔”“千年古镇·锦绣仓山”等十余节地方美术课程,提供了教案和教学指导意见。
  四、探索资源开发途径,重构乡村文化空间
  (一)发掘环境优势,利用自然资源
  中江作为国家生态发展建设重点县,自然风景原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代表中江县特色的有:银丝细孔、享誉内外的中江手工挂面,甜香非凡的八宝油糕,芍药,竹编,花石,石林,等等。用特色来装扮学校和乡村社区,比如,同学们通过摄影、绘画、雕塑等方式去修饰走廊或者宣传橱窗,这些作品里蕴含着当地的文化特色、风俗、建筑特色,通过对地方艺术的宣传,可以美化校园和社区环境,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的魅力,让学生们的家乡情怀更加深沉。
  (二)结合小镇特色,重构乡村文化公共空间
  2017年仓山镇入选四川省第一批级特色小镇,拟规划建设全国唯一的具有川中民俗文化特色的“中国古乐文化”旅游小镇,打造中江吸引客商的闪亮名片。
  通过乡镇、学校等多方主体营造氛围,利用现有文化公共空间(社区、空置民居、废弃小学等),由专家、老师、地方艺人、村民、学生等共同参与,融合现代元素,把古镇资源大乐禅音、太婆龙灯、地主庙、朝龙寺、古街街景、飞乌云山书院等进行有效串联,重视作品的时代性、主题性,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如主题墙绘),处处展现乡景、乡情、乡德,使其成为传播新农村新文化的摇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唤醒人们心中浓郁的乡愁,让文化融入生活之中,使之成为自然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重建,并且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而言也是有益探索和实践。
  总之,乡村文化的振兴离不开教育,扶贫先扶智,五育并举,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及教育教学水平。乡村振兴和美术学科教育相辅相成,在美术活动中提高乡村学生的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等能力,即实现“核心素养”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通过美术作品以乡村文化为元素、以乡愁为纽带,融合现代元素创新发扬乡村文化,形成乡土文化的向心力,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王慧姝,张洪玮.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1-02(7).
  [2]杨荣.北宋诗人苏舜欽其人其事其艺术[J].科教文汇,2015(7):145-146.
  [3]余衣.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路径探索[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6):148-149.
  作者单位:
   中江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下,在高校美術创作实践中,学生创作的题材与内容与其所在地域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故提出“地域性”写生课程体系构建及实施研究课题。以合肥师范学院近几年的美术毕业创作为例,其外出写生课程体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学校与现有的“地域性”写生基地进行合作,开展外出写生课程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写生教学团队建设并有目的地提出“地域性”写生内容要求,提出“地域性”写生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实施原则。该研究有
期刊
摘 要:古浪县山陕会馆大殿东西两壁遗存有两铺清代大型三国人物故事壁画,画面人物众多,构思布局巧妙缜密,人物造型精美工致,线描细劲,设色稳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长久以来并未引起学界关注,现就其壁画内容与艺术价值进行初步辨识与探讨。  关键词:山陕会馆;清代壁画;三国故事;河西走廊;关公信仰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河西走廊中东部地区石窟、寺观壁画考察与研究”(16Y
期刊
摘 要:文章旨在通过研究表现主义的时代背景以及艺术特征来分析情感是如何作为灵感来源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和重要性,并研究二战后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出现及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给艺术家在情感上的冲击,由此带来的新的表现语言,以及抽象化表现主义的诞生及其对我国艺术家的影响。  关键词:表现主义;情感;绘画;抽象表现主义  一、表现主义简介  (一)表现艺术产生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表现主义一词出现于190
期刊
摘 要:巴洛克画派是大航海时代欧洲经济繁荣、人性觉醒的产物,它被天主教会和欧洲君主作为反宗教改革的利器而成为潮流。从文艺复兴走到巴洛克艺术,外缘加内因,西方艺术经历了一段从阴阳和平到太阳之光的演变。在人类文明发展史和西方美术史上,这也是顺应历史,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关键词:巴洛克画派;巴洛克艺术;阴阳和平;太阳之光  《黄帝内经》之《灵枢·通天》篇,提到五种人。其中,“太阳之人”为“居处于于,
期刊
摘 要: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生产活动和情感需要,它以感性为主导,是人内在情感的体现。油画作为一种传统的绘画方式,在不断演变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派别和艺术风格。但是纵观艺术的发展史,任何时期任何派别的绘画都离不开画家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艺术创作所表现的主题的最终目标是寄托艺术家内心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的表达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文章通过对油画作品的主题、构图、色彩等进行探究,阐述
期刊
摘 要:半亩方塘是南溪书院的一处池塘,朱熹在《观书有感》中,用一“鉴”字体现出方塘所具有的深刻寓意和哲学内涵,“知者不惑”,处繁华世界能抵御种种诱惑与干扰,心如明镜方能把握人生方向。李海旺先生择荷花一物构思创作,既源于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也因为荷塘乃“源头活水”之地,见之必有所感,心中所念,必将绘之。  关键词:《观书有感》;半亩方塘;源头活水;李海旺  “半亩方塘一鉴开
期刊
摘 要:山水画在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在有限的取景和画纸上展示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展现其审美追求的同时,也蕴含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山水画内容主要以山石、川流、树木的自然景观为主。除此之外,为了充实画面、丰富情感、渲染氛围,还会添之以房屋、人物、动物等,使画面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气息。点景人物在山水画中往往被画者赋予了自己当时的强烈情感以及人生追求,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期刊
摘 要: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1929-2005年)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架空主义艺术家之一,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空想艺术造型体系,即通过解构具有历史价值或现实感官意义的视觉元素,再以特有的方式重新构建组合,创作出具有噩梦般强烈情绪的图景,他的作品对后世的幻想艺术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通过在波兰对贝克辛斯基原作的研究,总结出基本的构造方法。  关键词:济斯瓦夫·贝克辛斯基;构造方法;解构;重构 
期刊
摘 要:卡拉瓦乔的艺术人生,是欧洲大航海时代气象下的一个缩影。其伟大的创作伴随暴虐的争斗,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切割。卡拉瓦乔的作品宏大震撼,他将现实和真诚留驻画面,把明暗对比技法献给画史,缔造属于自身的千秋功業。  关键词:航海时代;卡拉瓦乔;心外无物;真实自然  王阳明曾说过:“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世间万物,皆是其人内心世
期刊
陳倩澜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