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教学更精彩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lw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教学是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大熔炉。在教学中要既做到传授知识又要跳出知识对历史进行评价,既要注重历史史实的了解又要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课上有一个充分的体验,真正做到处处以人为本。教师在“带进去”和“领出来”之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驰骋于历史的天空,真正落实历史教育的目标。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要想让历史教学更精彩,可以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无这样完整的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要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为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础。”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代名词很多,如“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借口,它不是蒋介石进行反革命的原因。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潛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即消极影响,它削弱了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不是丧权辱国,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危机。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对本章内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阐释难点,揭示重点,引导深层次的思维,是导读文章,可以指导教学。《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章前言里有:“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同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才能维持统治;而西方列强也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只有通过清政府,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这段话深刻阐明了1861年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1862年中外反动派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60年代起中国的海关被英国人控制达半个世纪等现象的基本原因。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两道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联系习题,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新编的中国历史教材习题充分体现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偏重能力,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强化理论教学,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智力型人材。
其他文献
作文教学一直是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的重中之重,但面对纷繁庞杂的作文教学体系许多一线教师往往力不从心,甚而束手无策;学生也举步维艰,难以应对,“闭门造车”、“无病呻吟”的现象依旧存在。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考场作文水平,是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的心头病。下面就学生作文常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实用的备考策略。  一、审题不准确  高考作文评卷将“符合题意”的要求摆在第一位,第一等级、第
期刊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关系极大。优良的思维品质,必定会导致思维能力的迅速提高,也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造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历史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拓思路,强化概念,解决问题  教学中概念问题贯穿全文,
期刊
加强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源头,是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教学中,要渗透质疑方法的
期刊
充分让学生在作文中品尝成功的快乐是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的关键所在,新課标也提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是当我们的学生满怀着一颗对生活的热爱之心写下一篇篇不太完美的作文,交给老师批阅时,他们在期待着,期待着老师用同样一颗爱心去赏识他们的作文,真诚地指出作文存在的不足,以待有所提高,我们有的老师却如同法官一样,冷冰冰地给学生的作文做出“判决”。老师冷冰冰的态度和这标签一样的评语,慢慢地使学生那一颗火
期刊
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很不容易,正如俗话所说——“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种习惯,有时不需要要求,即使遇上种种困难也能克服,也能主动干好事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慣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期刊
摘 要:有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是古今中外所有教育者一直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更加注重课堂实效性,各地都在根据新课改精神实施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教学方式创新,以便提高课堂教实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实现我国教学的变革,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服务社会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 有效课堂 策略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在愉悦人们心情的同时,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期刊
阅读,是借助视觉感官, 通过思考来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古人把阅和读分开来说, 认为看要广、读要精。夏沔尊、叶圣陶曾在他们的合著中强调: 一般读物主要是“阅”, 语文读物主要是“读”。阅读是人们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活动, 而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语文教师, 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十分必要。本文在新课
期刊
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从事积极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合作学习应该是多向型的,也就是要求在活动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作用,强调多边互动,共同掌握知识。  但是在我们平时的上课中,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形式,甚至是在走过场,普遍存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很难回答;第二,在合作学习中,老师留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在诵读
期刊
人类越来越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已成了大多数人的共识。当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气息”是教育生命力的具体体现。而综观现在的音乐教育,却还有许多这样的现象:音乐课程在学校中的开设似乎可有可无,属于边缘学科,甚至有许多音乐教师也抱着这样的态度,只是将带好特长生的辅导、文艺活动竞赛作为目标,忽略了音乐学科对学生生命存在的价值。  面对当今的新课程,我们音乐教师应该更关注学生的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