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课教学是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与理论性于一体的大熔炉。在教学中要既做到传授知识又要跳出知识对历史进行评价,既要注重历史史实的了解又要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历史课上有一个充分的体验,真正做到处处以人为本。教师在“带进去”和“领出来”之间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带领学生驰骋于历史的天空,真正落实历史教育的目标。历史教材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通过对具体生动的历史现象的叙述,分析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和结论,这就是观点和材料的辩证统一、史与论的有机结合。要想让历史教学更精彩,可以着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无这样完整的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要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为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础。”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代名词很多,如“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借口,它不是蒋介石进行反革命的原因。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潛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即消极影响,它削弱了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不是丧权辱国,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危机。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对本章内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阐释难点,揭示重点,引导深层次的思维,是导读文章,可以指导教学。《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章前言里有:“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同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才能维持统治;而西方列强也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只有通过清政府,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这段话深刻阐明了1861年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1862年中外反动派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60年代起中国的海关被英国人控制达半个世纪等现象的基本原因。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两道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联系习题,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新编的中国历史教材习题充分体现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偏重能力,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强化理论教学,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智力型人材。
一、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是理解和掌握史实、阅读历史教材的前提条件。教学中对教材尚无明显注释的概念要先作一般性解释,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随课堂教学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强行划定直接进行殖民统治的地区。课文中虽无这样完整的概括,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已经画龙点睛了。当然,有些历史概念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如“门户开放”政策,要知道这一政策的目的是美国要分享侵略权益,向六国提出照会的内容是“机会均等”、“利益均沾”,其影响是美国侵华政策新阶段的标志,使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要把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完整地结合起来,形成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历史发展的困果性是历史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历史条件是相互联系的。 波兰史学家托波尔斯基指出:“社会中每一种变化都是特定原因作用的结果……因果论原理因而也成为了论述世界规律性的基础。”故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会是偶然的,一定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的影响,“诸因素”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历史事件就是“诸因素”的结果。中学教科书中,原因常常不是开宗明义提出的,代名词很多,如“历史背景”、“目的”、“条件”、“前提条件”、“形势”等,但准确地说也是有区别的。“历史背景”应包含所有方面的原因,“形势”则侧重具体原因、客观原因,“目的”是主观原因,“条件”是客观原因,“前提条件”是主要原因。也有把“导火线”、“借口”认作原因的,但借口与历史事件的发生在理论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排斥共产党,篡夺革命领导权的借口,它不是蒋介石进行反革命的原因。 历史教学中重视因果分析,揭示历史现象、本质、规律,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重视对历史事件发生后有关问题的分析
每一历史事件都会对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对重大历史事件后有关问题的判断和评价,主要包括性质、胜败原因、经验教训、历史意义、局限性、危害等。性质是某一历史事件区别于其它历史事件的根本属性,对历史事件作出定性分析,是揭示事件本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革命任务、领导阶段、历史功绩、结果等方面的具体史实归纳揭示出来的。“经验教训”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或胜或败作客观分析,总结发现的。胜利了有胜利原因,总结出经验;失败了有失败原因,总结出教训。有的事件既有成功也有失败,就要实事求是。“以史为鉴”就是要我们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意义”是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评价,主要包括历史地位、作用、影响、功绩等。有的历史事件同时具有国内意义和国际意义,要结合中外历史来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的胜利具有国内和国际的历史意义。“局限性”是历史事件表现的不足之处,往往是由时代、社会、环境等方面制约事件的结果。局限性是潛伏着的,很难被人为排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地具有两重性,在革命的危机时刻,它的软弱妥协性就表现出来,导致革命失败,这是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危害”是历史事件本身产生的副效应,即消极影响,它削弱了历史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无不是丧权辱国,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给我们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危机。历史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问题,是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对历史事件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经过正确的评估、总结,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历史。
四、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对本章内容作提示,分析背景,阐释难点,揭示重点,引导深层次的思维,是导读文章,可以指导教学。《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章前言里有:“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同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才能维持统治;而西方列强也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民富有反抗精神,只有通过清政府,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侵略权益。”这段话深刻阐明了1861年清政府建立总理衙门、1862年中外反动派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60年代起中国的海关被英国人控制达半个世纪等现象的基本原因。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两道习题,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联系习题,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新编的中国历史教材习题充分体现了知识和能力并重的原则,偏重能力,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强化理论教学,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智力型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