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树杰(江苏科技大学新生部)
一、大学新生的概念界定
本文新生,指入学三个月至一个学期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年龄上看,大致在17~20岁,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存在于每位新生的心中。这些矛盾冲突存在遭遇某种刺激(如人际挫折、学习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从个体生活环境来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生长在沿海开发前沿地区的高校新生,他们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较复杂。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原已产生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考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
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否认或压抑;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目的中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三、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不良
学校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大学生往往由于适应不良而严重影响学习,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退学,常见的由于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
1.大学生的情感适应不良
在高中学习期间,大多数学生诸事依赖父母,长期与之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物质上的依赖,更有心理上的依赖,一旦远离父母、远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社交圈子,这就造成了许多初次离家的学子们都有强烈的依恋他人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后,个体与家庭在空间上拉开了距离,使他们倍感孤独、无助、无所适从。这就出现有些同学所抱怨的大学人际关系不好,很难找到知心朋友等,有的同学因此怀疑自己有社交障碍而来进行心理咨询。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和昔日的朋友,这种迷恋过去的情愫成为强烈的心绪,有的学生在这种情感里久久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
2.对大学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生活是学生在脱离父母的具体照顾和全方位关怀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独立生活,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自我应变能力,要求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中学时往往又是离群“寡居”,于是,面对陌生而新奇的环境,入学之初的激动、兴奋的心情立刻被眼前的困惑、迷惘所代替,这种矛盾集中表现为不能独立生活。
3.对大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学习方式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具有高层次的专业定向性、探索性、形式与目标多样性,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并从常识上升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强调自主、自觉、自我管理,面对大学自主性较强的教学、管理方式,许多新生继续沿用中学时被动接受老师反复灌输的教学方法或是习惯于有老师服从具体指导和明确要求的管理方式,于是埋怨老师讲课太快,思路跟不上,不知道如何记笔记,不知道利用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选修课,不知道利用图书馆等等。
4.角色适应不良
入学的新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决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角色选择出了问题,他们很容易被确定为中学集体中角色,无论是自己、亲人、还是朋友极易出现角色期望过高,或者是基于错误角色上不当期望。
(二)认知的失调
1.自我认识失调
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冲突,在诸种冲突中,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极具隐蔽性、又无休止发生的就是人的内心的冲突,即自我冲突。大学新生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严重的自我冲突。
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目标。一些没有被重点院校录取的本科生抱怨自己没有考上心仪已久的大学:一些没有读上自己志愿报考的专业或所学专业不如原来想象那么好的新生也发出感慨,在内心就出现了“这大学小、专业很差,但我却就在这学校、专业学习”,从而内心产生冲突,痛苦油然而生。有的学生进校后久久不能平衡自己的心理,有的甚至根本不投入紧张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始终是一个大学校园的“局外人”。
理想化、诗化、浪漫化大学生活与现实的大学生活相冲突。入学前,把大学生活理想化和神秘化,幻想上种种美丽的图景,想象中的大学没有中学时的挑灯夜战、闻鸡起舞,只有情侣的花前月下,同学、朋友的谈天说地,打闹嬉笑。当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展现在面前时,才发现它远没有想象中那样丰富多彩,尤其理工类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平时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少有浪漫可言。
2.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导致心理问题
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父母、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天天和学生见面。大学的师生关系同中学时代有所不同,任课老师,除了上课外,很难见到,学生有困难时,没办法求得帮助。老师也没中学时那么热心于学生成绩。同学都来自祖国各地,彼此差异很大。难觅志趣相投,推心置腹的挚友。新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期普遍会有失落感,怀旧之情加重,同中学时的好友、同学的联系加强,一般学生在适应后这种情况会减少,但有人会因此在心理上发生冲突,久久不能自我调适。
3.目标缺失、前进动力不足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有意识地生活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目标。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人就会像迷失了方向,感到迷惘、困惑和不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学生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这一目标实现以后,短暂的兴奋和喜悦之后,回到现实,却没有了更高的目标,开始虚度光阴。
4.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差
表现在有的新生情绪受外界影响变化很大,容易出现一些偏激行为。经不起挫折,受到打击后,容易出现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
(三)大学新生的网络心理不成熟
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其一,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此外,“数码个人”“虚拟自我”也同时出现。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凭借电脑来交谈、沟通,甚至建立彼此的关系,尽管他们素昧平生。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一切都是借助电脑完成的,脱离了这个特定环境,也许会出现相见不相识的情况,反过来又使“比邻”若“天涯”。其二,出现焦虑和浮躁。物欲的实现,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心性与修养的同步提高,如不加强学生网络文化修养、网德教育,在大学校园里现代网络病将以迅猛的势头蔓延。
四、新生心理问题的调治
(一)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找准新的人生目标,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1.正确认识自我、重新树立自信心
正确的认识自我,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而对我们大学新生来说,又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加之进入大学后,自己熟悉的环境变生了,原有的优越性也可能不复存在,因此,大学新生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正确认识自我,重新确立更高的目标。只有在正确自我认识、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才能重建自信心,大学新生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不但要在顺境中保持自信心,更要在逆境中相信自己的实力。同时,要改变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再把与周围同学的比较作为衡量自信心的唯一标准。
2.树立远大的理想,掌握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
大学生活是人生道路的新的起点,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是大学新生走向新生活、适应新环境的重要环节。
大学的学习也是法无常法,每人要针对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入学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大学的丰富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大学的老师、同学是良师益友,是大学生应该好好利用的资源;再者,图书馆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是一个包容万象的老师,我们学生许多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有一个满意的答案获得有益的启示,所以新生入学的第一要事,就是学会利用图书馆。如果你能很好利用它,大学四年将“衣食无忧”同时还能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熟悉的教室,喜欢去的自习室,可以使自己放声朗读的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地。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恋爱关系
1.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等的关系时,要注意做到真诚、信任、克已、自信、热情,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身心发展营造好的环境。
2.正确的恋爱关系
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本无可厚非,我们做老师的不能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象对待成人那样放任,要做学生学业、爱情路上的引路人,而不要被学生看成是挡路虎。就新生来说,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够很好区别正常的同学、朋友之情与爱情的区别,强求其速成,必然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甚至麻烦,而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带来些许不快,严重的还会出现不可估计的状况的出现。为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恋爱观,做到恋爱以情而始,以理而制,有情有义,有“理”有节。
(三)学会独立
现在有许多学生以往从没自己一个人生活过,因此对他们来说,独立生活是全新的课目。必须一点点的去学,一点点的去适应,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做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种独立,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首要的是要心理上独立,从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中解脱出来,勇敢的独立面对各种挑战,才能在实践中长大。
(四)加强心理知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这种档案有别于其他档案,因班级、个体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建档方式,有些材料还要做好一定的保密工作,在做工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放心,有说话的人。
2.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往往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加之人员较少,也没办法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加之大多数学生在有心理问题时一般不愿意向素不相识的人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就要求高校扩大咨询队伍,加强对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的培训,有条件的人员,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其成为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心理沟通,为那些正受到心理问题困扰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大学新生的概念界定
本文新生,指入学三个月至一个学期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从年龄上看,大致在17~20岁,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存在于每位新生的心中。这些矛盾冲突存在遭遇某种刺激(如人际挫折、学习挫折)时,就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从个体生活环境来看,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生长在沿海开发前沿地区的高校新生,他们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较复杂。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原已产生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国外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考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具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与个人的成就有“有价值”之感;
适度的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不为环境所奴役;
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适度的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特别不应对个人在性方面的需要与满足产生恐惧或歉疚;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与目的,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计;
对个人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标准的欲望不作过分的否认或压抑;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视社会标准的不同而改变,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个人所从事的多为实际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个人生活目的中含利己与利人两种成分;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改变自己;
在团体中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重视团体的需要,接受团体的传统,并能控制为团体所不容的个人欲望或动机;在不违背团体意愿的原则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对人不作过分的阿谀,也不过分追求社会赞许。
三、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不良
学校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大学生往往由于适应不良而严重影响学习,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退学,常见的由于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心理问题有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
1.大学生的情感适应不良
在高中学习期间,大多数学生诸事依赖父母,长期与之生活在一起所形成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物质上的依赖,更有心理上的依赖,一旦远离父母、远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和社交圈子,这就造成了许多初次离家的学子们都有强烈的依恋他人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后,个体与家庭在空间上拉开了距离,使他们倍感孤独、无助、无所适从。这就出现有些同学所抱怨的大学人际关系不好,很难找到知心朋友等,有的同学因此怀疑自己有社交障碍而来进行心理咨询。他们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和昔日的朋友,这种迷恋过去的情愫成为强烈的心绪,有的学生在这种情感里久久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
2.对大学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大学生活是学生在脱离父母的具体照顾和全方位关怀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独立生活,客观上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处理问题能力、自我应变能力,要求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掌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中学生大多数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中学时往往又是离群“寡居”,于是,面对陌生而新奇的环境,入学之初的激动、兴奋的心情立刻被眼前的困惑、迷惘所代替,这种矛盾集中表现为不能独立生活。
3.对大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育、学习方式不适应
大学的学习具有高层次的专业定向性、探索性、形式与目标多样性,学习的内容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并从常识上升到理论,从理论到实际。大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强调自主、自觉、自我管理,面对大学自主性较强的教学、管理方式,许多新生继续沿用中学时被动接受老师反复灌输的教学方法或是习惯于有老师服从具体指导和明确要求的管理方式,于是埋怨老师讲课太快,思路跟不上,不知道如何记笔记,不知道利用课余时间,不知道如何选择选修课,不知道利用图书馆等等。
4.角色适应不良
入学的新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决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角色选择出了问题,他们很容易被确定为中学集体中角色,无论是自己、亲人、还是朋友极易出现角色期望过高,或者是基于错误角色上不当期望。
(二)认知的失调
1.自我认识失调
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冲突,在诸种冲突中,每一个人都会有的极具隐蔽性、又无休止发生的就是人的内心的冲突,即自我冲突。大学新生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出现严重的自我冲突。
被录取的学校和专业不是自己理想的目标。一些没有被重点院校录取的本科生抱怨自己没有考上心仪已久的大学:一些没有读上自己志愿报考的专业或所学专业不如原来想象那么好的新生也发出感慨,在内心就出现了“这大学小、专业很差,但我却就在这学校、专业学习”,从而内心产生冲突,痛苦油然而生。有的学生进校后久久不能平衡自己的心理,有的甚至根本不投入紧张而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去,始终是一个大学校园的“局外人”。
理想化、诗化、浪漫化大学生活与现实的大学生活相冲突。入学前,把大学生活理想化和神秘化,幻想上种种美丽的图景,想象中的大学没有中学时的挑灯夜战、闻鸡起舞,只有情侣的花前月下,同学、朋友的谈天说地,打闹嬉笑。当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展现在面前时,才发现它远没有想象中那样丰富多彩,尤其理工类的学生,学习压力大,平时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少有浪漫可言。
2.与他人的人际关系认知偏差导致心理问题
中学时代人际关系比较单纯,交往的对象主要是同学、父母、任课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天天和学生见面。大学的师生关系同中学时代有所不同,任课老师,除了上课外,很难见到,学生有困难时,没办法求得帮助。老师也没中学时那么热心于学生成绩。同学都来自祖国各地,彼此差异很大。难觅志趣相投,推心置腹的挚友。新生在入学后的一段时期普遍会有失落感,怀旧之情加重,同中学时的好友、同学的联系加强,一般学生在适应后这种情况会减少,但有人会因此在心理上发生冲突,久久不能自我调适。
3.目标缺失、前进动力不足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是有意识地生活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目标。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人就会像迷失了方向,感到迷惘、困惑和不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学生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就是上大学,当这一目标实现以后,短暂的兴奋和喜悦之后,回到现实,却没有了更高的目标,开始虚度光阴。
4.心理承受能力、调节能力差
表现在有的新生情绪受外界影响变化很大,容易出现一些偏激行为。经不起挫折,受到打击后,容易出现问题,严重的还会出现心理障碍以至心理疾病。
(三)大学新生的网络心理不成熟
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其一,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此外,“数码个人”“虚拟自我”也同时出现。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凭借电脑来交谈、沟通,甚至建立彼此的关系,尽管他们素昧平生。网络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把距离和时间缩小到零,实现了形式上的“天涯若比邻”。但与此同时,由于这一切都是借助电脑完成的,脱离了这个特定环境,也许会出现相见不相识的情况,反过来又使“比邻”若“天涯”。其二,出现焦虑和浮躁。物欲的实现,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不必然带来心性与修养的同步提高,如不加强学生网络文化修养、网德教育,在大学校园里现代网络病将以迅猛的势头蔓延。
四、新生心理问题的调治
(一)客观准确的自我评价,找准新的人生目标,扬起理想的风帆,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
1.正确认识自我、重新树立自信心
正确的认识自我,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而对我们大学新生来说,又尤为重要,大学生正处在由未成年向成年过渡,加之进入大学后,自己熟悉的环境变生了,原有的优越性也可能不复存在,因此,大学新生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正确认识自我,重新确立更高的目标。只有在正确自我认识、评价自我的基础上,才能重建自信心,大学新生要看到自己的实力,树立自信心。不但要在顺境中保持自信心,更要在逆境中相信自己的实力。同时,要改变认识问题的方法,不再把与周围同学的比较作为衡量自信心的唯一标准。
2.树立远大的理想,掌握适应大学学习的方法
大学生活是人生道路的新的起点,确立新的奋斗目标是大学新生走向新生活、适应新环境的重要环节。
大学的学习也是法无常法,每人要针对自己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入学后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大学的丰富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大学的老师、同学是良师益友,是大学生应该好好利用的资源;再者,图书馆是一个丰富的宝藏,是一个包容万象的老师,我们学生许多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有一个满意的答案获得有益的启示,所以新生入学的第一要事,就是学会利用图书馆。如果你能很好利用它,大学四年将“衣食无忧”同时还能找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熟悉的教室,喜欢去的自习室,可以使自己放声朗读的校园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地。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正确的恋爱关系
1.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等的关系时,要注意做到真诚、信任、克已、自信、热情,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的身心发展营造好的环境。
2.正确的恋爱关系
大学生谈恋爱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本无可厚非,我们做老师的不能把它看成是洪水猛兽,但也不能象对待成人那样放任,要做学生学业、爱情路上的引路人,而不要被学生看成是挡路虎。就新生来说,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能够很好区别正常的同学、朋友之情与爱情的区别,强求其速成,必然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烦恼,甚至麻烦,而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带来些许不快,严重的还会出现不可估计的状况的出现。为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恋爱观,做到恋爱以情而始,以理而制,有情有义,有“理”有节。
(三)学会独立
现在有许多学生以往从没自己一个人生活过,因此对他们来说,独立生活是全新的课目。必须一点点的去学,一点点的去适应,不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从而做到“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种独立,不仅仅是生活上的独立,首要的是要心理上独立,从对父母的依赖心理中解脱出来,勇敢的独立面对各种挑战,才能在实践中长大。
(四)加强心理知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及其他工作人员,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这种档案有别于其他档案,因班级、个体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建档方式,有些材料还要做好一定的保密工作,在做工作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到放心,有说话的人。
2.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兼结合的心理咨询队伍
现在大多数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往往起不到实际的效果,加之人员较少,也没办法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加之大多数学生在有心理问题时一般不愿意向素不相识的人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就要求高校扩大咨询队伍,加强对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的培训,有条件的人员,学校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其成为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咨询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心理沟通,为那些正受到心理问题困扰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