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如果离开了课堂教学、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课堂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1、新课程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第一个特点。
2、新课程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局限。
3、新课程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改变过去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整改以下两种方式,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1、改进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持续发展。专家认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创设情境——重在合理。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们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价还价和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了生活之中,即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学习也不总是好玩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况且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又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呢?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是不是爱学习就是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呢?作为教师,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又要做到既不“失职”又未“侵权”。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与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课程教材改革来说,课堂教学效率显得更为迫切和艰辛。因为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需要有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和组合,就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
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1、新课程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是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第一个特点。
2、新课程打破了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局限。
3、新课程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改变过去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整改以下两种方式,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1、改进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持续发展。专家认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创设情境——重在合理。通过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课堂氛围,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们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价还价和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样,整堂课都融入了生活之中,即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三、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现代社会要求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原则。然而,对学生真正需要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师无论如何努力,恐怕永远都不能完全地满足他们。学习也不总是好玩的,它需要付出努力和艰辛。况且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又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呢?对正在成长的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是不是爱学习就是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呢?作为教师,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教育的强迫性之间的矛盾,又要做到既不“失职”又未“侵权”。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与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相对于课程教材改革来说,课堂教学效率显得更为迫切和艰辛。因为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需要有一个过程。只要我们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进行优化和组合,就可以切实提高我们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