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与实践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求的音乐人才,小学音乐教学备受关注。如今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长期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音乐课堂如何唤起学生求知兴趣,使学生能够体会学习的快乐,全身心投入学习中,是实施教育的重大课题。体态律动给传统的音乐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它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敏锐的听觉、协调的节奏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作用与运用
  所谓“律动”,是肢体对音乐的认知。也就是跟着音乐的节奏而随意摆动,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一种感觉。律动教学法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律动教学过程是以声音感觉和肌肉感觉合成的印象为基础,不断加强音乐、听觉、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小学音乐授课中,很多小学生非常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让小学爱上音乐课成为音乐教师的研究动向。瑞士音乐家、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教育教学应该立足于听音乐,同时教室还应该通过即兴伴奏进行辅助教学,在教学中还要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在音乐中表现出来。只有从学生入手,以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为手段,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启发他们进入产生音乐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将音乐表现中的音响力度、速度、音色的对比、变化等要素与学生运动时的能量、空间、时间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
  一、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它、喜欢它,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恰恰能够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音乐唱歌教学中,歌唱教学的传统教学法,过于注重对音乐知识的讲授,普遍采取的音乐授课方法是教师先做范唱或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反反复复。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很难产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动力,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针对传统的歌唱教学课堂,我们选择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在学习小学花城版五年级《青春舞曲》一课时,初听歌曲时加入了新疆舞的体态律动,整个音乐课堂的氛围变得宽松、活跃、有趣,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大大提升。
  (二)音乐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减轻教学压力
  音乐是一门极具艺术性想象力的学科,音乐教育工作若能充分发挥出学科的优势,那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将大有裨益。在音乐教学中最能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便是形象教学法。在小学阶段,小学生身心都未发育完全,心理和思维都不成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十分有限,没有良好的学习方式,对于音乐教学中抽象的音乐知识很难产生基本的理解。
  没有吸引力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体态律动教学模式能够使比较抽象画的音乐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特别是音乐中的各种音调,只依靠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但是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这个时候运用体态律动,就能够将音乐知识变得形象化,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同时也减轻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压力。
  在輕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够以游戏的方式获得学习音乐的良好效果,降低音乐学习的难度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有助于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大大减轻了教学压力。
  (三)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
  枯燥的教学很难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保持好奇心,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运用体态律动模式进行小学音乐教学,能够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肢体语言相应的音乐规律和知识进行有效教学,从而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唱《鸿雁》这首歌曲时,先观看蒙古族人民在大草原策马奔腾、摔跤等日常活动。教师再将简单的骑马、摔跤等律动方法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感知和理解,做出相应的动作。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想象自己身处大草原,内心的热情被充分激发,感受到体态律动带来的愉悦体验。这样的情感体验营造了浓烈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提高。
  二、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一)体态律动在掌握节奏的应用
  音乐的具体存在是通过节奏体现出来的,在真正的乐曲中,作曲家能够通过轻重缓急、快慢不一的节奏来体现忧伤或者愉悦的心情,能够让人身临其境般感受作曲家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受到音乐强大的魅力。普通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节奏特点,但是体态律动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音乐的过程中应用体态律动。
  1. 通过语言动作来练习音乐节奏感
  节奏来源于生活,在音乐教学中,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的语言,在语言中发现节奏。模仿大自然动物的叫声,例如:小鸡 小鸡 怎么 叫-?小鸡 小鸡 叽叽 叽-。当他们大概了解后,就可以边模仿动物的声音边用手拍出节奏。同时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这种方法去说出自己或他人的名字、朗读诗歌等。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通过动作来发展节奏感是最佳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身体协调、思维敏捷、表现丰富,加上好动的特点,适于结合运动进行节奏训练。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走、跑、跳拍手、拍腿、跺脚、摇头、弯腰等来设计动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又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活动中掌握了歌曲的节奏、音准、情绪,这是小学阶段培养节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2. 打击乐器尤其受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喜爱   我们可以利用不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来表现音乐节奏。如《下雨了》的活动中,学生分别选择铃鼓和三角铁来演奏,通过感受雨的节奏“×××哗啦啦和××××滴滴哒哒”,这样的节奏让雨声也更形象鲜明了。除了课堂打击乐,生活中充满了可用的打击乐器,笔、桌子、瓶子、纸、胶带等,在课堂中,只要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可以把它加入音乐中去。
  在達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中,节奏是体态律动中不可忽视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体态律动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尔克罗兹认为:“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给学生听音乐,这样不但不能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而且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我们要从儿童天生具有的节奏本能入手,以聆听音乐与身体的运动为手段,唤起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二)体态律动在训练学生音高中的应用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高、音准是一个较大的难题,对教师来说,使小学生正确掌握音准与音高是一项较枯燥乏味的教学工作,正确地理解音与音的相互联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教师可利用手势甚至肢体动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的概念。将听觉上的音高转变成为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音高,利用手势动作有形地展示不同音高的具体位置,使音高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帮助提高学生的音准。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曾说:“在原始部落的儿童,离开身体的动作,音乐是无法想象的。”这说明音乐与人的动作是不可分离的。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正是通过有形的身体运动,将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来感受体验音乐的教学模式。
  体态律动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的模式,让音乐教学更加优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体态律动,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提高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意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学习掌握音乐知识。在课堂应用中应该注意“度”的问题,在音乐教学中自主学习,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才能更好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理解音乐、感悟音乐、表现音乐,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个锻炼的机会,一个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由被动角色变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吕志云.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05).
  [2]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邢金苗.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34).
  [4]王黎,徐晓琳.“律动教学法”在低段歌唱教学中的运用[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1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石碁小学,广州51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认识面积教学中,面积概念是整个单元的核心内容,也是学习其他相关内容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中,常用面积单位的概念逐渐清晰。“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课的教学还需要调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再次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词:小学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实践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的起始课,也是
期刊
摘 要: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劳动教育情境和素材。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充分利用,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数学课堂之中,实现数学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文章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为例,诠释了数学课堂中应如何渗透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
期刊
摘 要: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在开放式研究性美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快乐的游戏中学习,既能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又能在欢乐的情景中观察,让美术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美术;开放式课堂;教学研究  美术的审美本质决定了它对人们有着美化人的心灵、美化生活的意义与作用。因此,通
期刊
摘 要:劳动教育是加快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学校背景为基础,通过准确的目标定位与内容建构,实践任务驱动下的志愿服务与特色创建,探索双线推进的评价体系,全面推进劳动教育,收到了极佳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志愿服务;特色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被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发展的不竭动力。笔者根据兴趣培养的适应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提出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求知欲”“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等策略,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适应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培养策略  在小学阶段,运
期刊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改革的必然。在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教材内容,保证教学高效开展,而且要利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充分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寻找教育契机,延伸教学空间,发挥低年段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造性,助推小学低年段数
期刊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人教版从二年级开始每册安排一个单元的“数学广角”,集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于新手教师,这类课型的教学无疑是一项大挑战。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推理》为例,谈谈研课期间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经历以及由此获得的启发。  关键词:小学数学;推理;教学策略
期刊
摘 要: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严谨思维逻辑的重要课程,但是其难度较大,这是因为学生只是学了知识,却不能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加以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精准设问,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相关知识,做到真正、深度理解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文章拟结合《小数加减法》教学实例,探讨如何在教学中精准设计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数加减法;精准设问;深度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中,
期刊
摘 要:小学习作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然而现在的习作教学大多是为了完成单元写作任务,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这导致教师采用套路式教学,教学生用统一的模板和格式写作文,没有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作文,恰恰是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的最高体现。文章从现阶段的作文教学现状谈起,面对目前进退两难的、尴尬的套路式作文教学模式,针对该现状提出循序渐进式的作文教学模式,希望对日后的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有利于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因其图文并茂的特性,将思维形象化,对单词的复习、阅读和写作起到促进作用,是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之一。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对学生英语学习和英语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思维导图;英语教学  思维导图就是一种结合图形与文字于一体,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