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难点突破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让学生理解老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的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我在学生自读生疑后,组织辩论,激情引读,化解了教学难点。
  一、 自主阅读,产生疑问
  【教学片段一】(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品读人物的外貌)
  师:同学们要了解一个人,仅看外貌还不够,必须走近他,与他多沟通,多交流。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4~12自然段,在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了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课文的第2自然段描写了高大、险峻的天游峰,而天游峰的老人却说自己不累,好像有点矛盾。
  师:前后联系起来思考,不简单!
  生: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能不累吗?
  生:也许老人是在跟“我”开玩笑,随口说说罢了,他一定很累。
  师:老人究竟累不累?(板书:累?)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探究的动力,是思维的核心。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阅读,在潜心会文中发现问题,为学生聚焦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引导学会通过品读细节描写来把握人物形象,以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 巧妙辩论,深化认识
  【教学片段】(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师:大家七嘴八舌的,总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以此话题,分为正反两方展开一场辩论,好不好?
  生:(异口同声)好!(生分成正反两方准备辩论)
  师:友情提醒,辩论贵在以理服人。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寻找各自的理由,也可以借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还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反方:我认为天游峰的扫路老人真累。瞧,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有九百多级石梯,能不累吗?
  正方: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你只看到了天游峰高大、险峻的一面,忽视了天游峰美丽、迷人的一面。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令人心胸开阔,流连忘返。老人与山融为一体,生活充满诗情画意。生活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简直就是神仙过的日子。
  反方:(迫不及待地)老人只是在游山玩水吗?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这要劳动肯定累。
  反方:(补充)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老人一定会累得腰酸腿痛。
  正方:也许老人很早就在天游峰担任清洁工作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就习惯了,他不觉得累。
  反方:(不服气地)老人已经七十岁了,干这么重的体力活,还说不累吗?
  正方:常言道,“铁不锻炼不成钢,人不运动不健康。”生命在于运动。老人清扫路面对自己也有好处。难怪,作者看他只有60岁。
  反方:我们身边的老人60岁就退休了,打打麻将、看看电视、练练书法,过着清闲的生活。相比之下,天游峰的扫路老人是不是太辛苦了呢?
  正方: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在别人看来可能是辛苦的,可对他来说却是充满乐趣的。这就好像你喜欢画画,总是天天画,一幅又一幅地画,你会觉得累吗?不会的!这就叫乐此不疲。
  正方:老人给游客创造了一个清洁的环境,感到开心,把疲劳抛到了九霄云外,快乐着游人的快乐。
  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有理有据,真是精彩。我认为老人的身体也许是累的,可他的心是乐的。(板书:乐!)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教师和盘托出,径直解答,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未必能领会文本蕴含的丰富内涵。课堂应该是促进学生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的地方。教师要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分析、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辩论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与文本、与同伴对话的过程,是深入感悟人物形象的过程,是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 激情引读,升华情感
  【教学片段二】
  师: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早该退休颐养天年,可他每天要扫这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却感到不累。老人爱这里的山,爱这里的水,他怡然自乐,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老人热爱生活,自强不息,他乐此不疲,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老人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他以苦为乐,因此,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说——
  生:(齐读)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引读,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引读,再次触动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越来越强烈,在往返回复、一咏三叹的朗读中走进文本深处,真正理解了老人的语言,感受了老人的“怡然自乐、乐此不疲、以苦为乐”的心境,走近老人,钦佩老人。老人的高大形象已深深地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作者单位:海安县明道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揣摩词句内涵,深入解读  文本的深入解读要从文本词句内涵的释读入手,逼近作者的原意,挖掘出文本深层的思想内蕴,这是文本解读的必经之路。且看苏教版五下《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这是映儿看到的画面,用心品读,将你的阅读感受写在旁边的空白处。  (学生批注后交流)  生:从“紧握”一词,我感受到爸爸很爱妈妈。  师:这是爸爸的一个动作,爸爸睡着了为什么要紧握妈妈的手呢?
小学生习作个性化的主要表现,应该是有真情实感,充满童真、童趣,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那么,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现“真我”风采呢?  一、 诱情激趣,乐于习作  1. 确立读者意识。习作本是出于表达的欲望,而表达又是为了交流。学生唯有确立了读者意识,才会增强表达欲望,如实地写、认真地写。比如,在班上建立“诗友会”和“小作家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在学习园地内设习作专栏,张贴学生有个性的
一、 关注茉莉,定下基点  1. 有人说爱如玫瑰,它热烈奔放;有人说爱如大海,它博大深邃。课文中的“我”却感受到了一份如茉莉般的爱,它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找出写茉莉的句子,读一读。(出示:① 妈妈寻思了一会儿,随手指着那株平淡无奇的茉莉花,说:“就像茉莉吧。”② 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  2. 你觉得哪些词最能说明茉莉的与众不同?(“平淡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