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审视民汉师范高校中的通识课程——公共心理学。面对新课改趋势,公共心理学课程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民汉合校 公共心理学 多元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7-02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的手段,它是经过选择和提炼,并加以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1]。课程改革则是为了使课程的功能更好的适应文化要求,进而提升课程对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适用性。
喀什师范学院,是新疆南部唯一一所师范类民汉高校,在这里聚集了各个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学习各类课程的过程,实质就是对各类文化进行选择、接受、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公共心理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通识课,它与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共同组成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其目的是为未来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發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教材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强调教材与学生特点和需要的适应性,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3]。面对这样的课改趋势,只有对少数民族高校心理学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目标导向
传统心理学教学只注重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倾向,把掌握客观的标准化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4]。新课改实施到今天,如果再用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制定课程目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教育学生就显得和当下的高校师生格格不入。因此,要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少数民族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要看到国家、地区和民族各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要强调所选课程内容的文化差异性,体现少数民族对课程文化的选择权利,尤其注意课程结构及其组织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策略。比如,课程制定者要在充分研究世界和国家多元文化一体内涵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去研究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把这些资料渗透在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以增强公共心理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满足其需求,真正培养出适合本土需求的高质量师资。
二、强化实用的课程内容体系
传统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5]。同时,也没有对前沿的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和概括,也缺乏对多元文化选择的关注,这样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就成了一堆毫无生机的、无序的“碎绸布”精美而空洞[6]。因此,根据民汉合校的特殊性,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减少或删除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内容,吸收和补充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中小学生学习不良的研究、问题行为的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等,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强化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就是应当制定教材编写的多元文化教育标准,教材编写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原则,在课程的章节安排上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思维模式和实际需求,重点体现出内容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三、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课程模式必须有助于内容的整合和知识的建构,充分体现平等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这是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目前的高师心理学课程实施模式单一,基本都是不同版本的国家课程,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差异,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和本民族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最大程度的限制了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效应。因此,在高师院校尤其是在民汉合校,更应该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依据多元文化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施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
一是平行模式。即在开设主流文化课程(即通用教材)的同时,依据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等平行的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以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比如,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同一学期,就要倾斜性和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以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它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开设的课程类型,这类课程在讲授时主要以案例和视频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讨论、对比、了解和认识普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迁移。
二是整合模式。即通过公共心理学的平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的课程整合教育,既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又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比如,在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某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实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选取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对设计相应活动情景,让学生积极而自觉地参加到课堂心理训练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自我成长,使学生在真实的感知和体验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拓展模式。即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的遴选课程内容,使公共心理学课程效果得到延伸与拓展。比如针对年级差异,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侧重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及职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发挥中小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和他们的联系,使教材内容能拓展到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建构起基于公共心理学实践取向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无形中延伸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空间,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实施综合的课程评价方式
公共心理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目标取向的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考试中重概念、轻结果,重心理规律的了解和掌握,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评价方式不合理、不科学[2]。因此,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要求下,应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一是评价标准要有区分度,在民汉合校中,因为涉及民汉教师交叉授课问题,评价者在制定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方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分,不仅仅是题型和题量的区分,更应该是课程目标在实践领域中的真实体现。二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过的目标达成评价外,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等要进行观察、记录,最终都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做到客观、公平和实效。三是评价主体要系统化,参考教师的“三级评教”模式,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评价也采取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形成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奇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郑红渠.新课程背景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66-16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卢秀琼.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于后现代知识型的视角.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156-159.
[5]桂守才.面向21世纪,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科学,2000(23)3:348-349.
[6]李崇爱,刘小群.整合本土拓延:高师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3:100-106.
作者简介:
王玉琴(1977.12-),女,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关键词】民汉合校 公共心理学 多元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7-02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的手段,它是经过选择和提炼,并加以系统化和组织化的社会共同经验[1]。课程改革则是为了使课程的功能更好的适应文化要求,进而提升课程对不同文化群体学生的适用性。
喀什师范学院,是新疆南部唯一一所师范类民汉高校,在这里聚集了各个民族的大学生,他们学习各类课程的过程,实质就是对各类文化进行选择、接受、重组和改造的过程。公共心理学作为学校的一门通识课,它与教育学、学科教材教法共同组成充分体现师范性的教育类课程,其目的是为未来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發展,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注重教材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强调教材与学生特点和需要的适应性,要求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机制,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3]。面对这样的课改趋势,只有对少数民族高校心理学课程进行前瞻性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创新,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的需要。
一、改革传统的课程目标导向
传统心理学教学只注重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倾向,把掌握客观的标准化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4]。新课改实施到今天,如果再用单一的文化价值观去制定课程目标,用整齐划一的模式教育学生就显得和当下的高校师生格格不入。因此,要用多元文化的视角去审视少数民族高校的公共心理学课程目标,要看到国家、地区和民族各文化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要强调所选课程内容的文化差异性,体现少数民族对课程文化的选择权利,尤其注意课程结构及其组织过程中的多元文化策略。比如,课程制定者要在充分研究世界和国家多元文化一体内涵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去研究不同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把这些资料渗透在课程开发的各环节,以增强公共心理学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其学习积极性,满足其需求,真正培养出适合本土需求的高质量师资。
二、强化实用的课程内容体系
传统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大多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阐述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内容十分详尽,而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性内容则非常单薄[5]。同时,也没有对前沿的研究结论进行梳理和概括,也缺乏对多元文化选择的关注,这样的心理学课程内容就成了一堆毫无生机的、无序的“碎绸布”精美而空洞[6]。因此,根据民汉合校的特殊性,对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应减少或删除对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内容,吸收和补充与教育、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关于中小学生学习不良的研究、问题行为的研究、亲子关系的研究等,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索,强化他们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典型心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训练,掌握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技巧。另一方面,就是应当制定教材编写的多元文化教育标准,教材编写应当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性原则,在课程的章节安排上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思维模式和实际需求,重点体现出内容的时代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三、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美国学者班克斯认为课程模式必须有助于内容的整合和知识的建构,充分体现平等和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结构,这是多元文化课程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目前的高师心理学课程实施模式单一,基本都是不同版本的国家课程,没有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民族差异,远远不能满足本地区和本民族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最大程度的限制了课程的多元文化教育效应。因此,在高师院校尤其是在民汉合校,更应该发展多样化的课程模式。依据多元文化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采用三种模式实施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
一是平行模式。即在开设主流文化课程(即通用教材)的同时,依据少数民族的文化、需求等平行的开设有关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课程,以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比如,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同一学期,就要倾斜性和针对性的开设相关的以民族心理和文化差异为主要内容的选修课,它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而开设的课程类型,这类课程在讲授时主要以案例和视频方式进行,让学生在讨论、对比、了解和认识普通心理和民族心理的差异,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迁移。
二是整合模式。即通过公共心理学的平台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本,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样的课程整合教育,既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又帮助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能力。比如,在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某个知识点提出一个实际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选取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组织教学,通过对设计相应活动情景,让学生积极而自觉地参加到课堂心理训练活动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促进自我成长,使学生在真实的感知和体验中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三是拓展模式。即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的遴选课程内容,使公共心理学课程效果得到延伸与拓展。比如针对年级差异,对大一、大二的学生侧重大学适应、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教育,大三、大四的学生则侧重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与人格的提升及职业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要发挥中小学实习基地的作用,加强和他们的联系,使教材内容能拓展到实际的教育环境中,建构起基于公共心理学实践取向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就无形中延伸了教学过程与教学空间,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保障。
四、实施综合的课程评价方式
公共心理学课程传统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目标取向的评价,主要采用考试的形式,考试中重概念、轻结果,重心理规律的了解和掌握,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评价方式不合理、不科学[2]。因此,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要求下,应强调课程评价的多元性、主体性、动态性和差异性。一是评价标准要有区分度,在民汉合校中,因为涉及民汉教师交叉授课问题,评价者在制定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方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区分,不仅仅是题型和题量的区分,更应该是课程目标在实践领域中的真实体现。二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除了传统过的目标达成评价外,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学生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等要进行观察、记录,最终都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做到客观、公平和实效。三是评价主体要系统化,参考教师的“三级评教”模式,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评价也采取学生自评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形成综合、客观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奇阿娜尔.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少数民族地区课程改革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2]郑红渠.新课程背景下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66-169.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4]卢秀琼.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基于后现代知识型的视角.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156-159.
[5]桂守才.面向21世纪,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体系.心理科学,2000(23)3:348-349.
[6]李崇爱,刘小群.整合本土拓延:高师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文化学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10,3:100-106.
作者简介:
王玉琴(1977.12-),女,甘肃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