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圆满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yzk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这个世界上,人人都在寻找幸福;古往今来,试问谁个找到了真正的幸福,成为天下最有福气的人呢?
  有人说平安是福,小康是福,快乐是福。
  有人说吃亏是福,辞让是福,沉默是福。
  有人说知足常乐就是福,没灾没病就是福。
  有人说正义与多才是福,德性与智能才是福。
  有人说吃饱穿暖后,“难得糊涂”、不胡思乱想就是福。
  年轻人热恋时信誓旦旦:能使所爱的人快乐,就是最大的幸福。
  光棍汉、“剩女”觉得:爱与被爱才是人生罕有的幸福。
  爱河里扑腾过的人认为:有爱情,这爱情又清白无暇,乃是最大幸福。
  乡下有人说多儿多女就是福,也有人说能吃能睡才是福。
  至于孩子认为大人有福,大人认为孩子有福;月宫里的嫦娥认为活在柴米油盐里有福,而活着的人认为死了的人才有福……每到春节,家家门上都是斗大的金光闪闪的“福”字,而实际生活却在反复证实:所有俯拾皆是的幸福更像是“鞠水月在手”,很快就从指缝间溜失了。
  文化人对幸福的求索曲折复杂、微妙深至。就说唐诗里的四个李杜罢,李白的“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杜甫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李商隐的“一弦一柱思华年”,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是有些意念中的幸福气息,可尽都似轻轻纸面上淡淡的回甘薄味。
  坐着轮椅的史铁生认为:“最幸福的人就在于他们有一种天赋——自行其乐。”爱尔兰人萧伯纳认为:“醉心于某种癖好的人是幸福的。”史、萧所言,过于宽泛,远不如托尔斯泰说的:“做好事的乐趣乃是人生唯一可靠的幸福。”幸福的真谛,实在难于捉摸,于是,有人说是埋在土里的“黄金”,有人说是尚待萌芽的“花蕾”,罗曼·罗兰说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海涅干脆说“幸福是见异思迁的娼妇”……上穷碧落下黄泉,怎么也找不到幸福的准确位置,中外的文人们简直给急疯了。
  福楼拜有言:“要幸福的唯一办法,就是只把自己囚禁在艺术中,而把别的事情都看作无关紧要。”艺术至上,几近于呓语。苏东坡认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苏东坡一生太为坎坷,深感平和、安顺的“生理”问题才是第一位的,比什么都重要。敢爱敢恨、骨头最硬的鲁迅说得更为直捷:“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
  词典写着,“觉得生活和境遇美满、称心如意”,即为幸福。如此解释,也说得过去,如果能补充这样一层意思——“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劳动、辛苦、克制与学习的成果”,是否更为确当一些呢?
  二
  幸福含量宽泛,笼统而难觅。“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老子语),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便不大言说幸福,却致力于追求圆满(变相地寻求幸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完美、期待圆满,属于芸芸众生最普遍、最习常的心态(几乎可以归属于人的天性)。尘世视皎皎满月为完美的象征。满月是月中一现,一年12度,如此稀罕,还可能被云絮掩遮,下界人们所能仰望着的,也注定是“月满则亏”,瞬息间就不圆满了——上弦、下弦,西沉时夜夜亏损,上半月又渐渐益添。天际皎月尚且如此,滚滚红尘间的人与事物,哪会有完美无缺的呢?在一个处处有缺憾的世界上坚持追求圆满,实质上是可怜、可笑的“唯心主义”。
  人类是“魔鬼和天使的化身”,人人都想把亮丽、光彩的一面展示于公众的视野,对于阴暗的一面则全力遮蔽,生怕为人觉察。人性的这一顽疾势必导致下列现象:看到朋友有缺点与不足,便冷淡、疏远;觉得长辈有错误而失慈,对他们就不再尊重孝顺;发现儿女顽皮不肖,则指斥、打骂。还有,人们认为顶尖的美满幸福是婚姻,婚姻大门上是烫写着幸福二字, 掀开进入,才发现真的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嗣后渐起的矛盾、纠纷,很可能发展到离异、分手。这样的后果,不正是因为苛求圆满而不得所酿成的么。
  完美主义者在待人接物、与人相处时一味地追求圆满,自身则是不自觉地陷落在“不自量力”的窠臼里。对外是苛求他人,将目光执拗地聚焦于对方,看人家这也不是、那也不足,对内则是放任自己,从来不返照自我、检点自身的缺陷与不足。这种人不单是眼目下活得烦苦——生活里有无形的压力,精神上抑郁寡欢,很可能也为下一步埋下更其不幸的祸胎。
  既然圆满是如此虚幻,这样难期,人生还要不要去追求呢?有那“智者”认为:话说到七分,酒饮至微醺,花看到半开……凡事量力而行,适度而止,含蓄蕴藉,这才不失为完美的境界。智者所言,易被文人念成歪經:“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智半愚半圣贤;半醒半醉半神仙。”假如对一切人事都圆滑应酬,敷衍将就,应担当的担不起,该放下的放不下,这能算是有意义的人生吗?
  鲁迅曾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人生的基本要义在于有信仰、有理想、有追求。合乎逻辑的推论是,依据自身条件,在客观环境许可的前提之下,选择可取的“优化”目标(心目中设置“最优”的理想),实践中尽最大努力,一步步地争取。实践一再证明,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追求“最优”,不同于盲目地企求“完美”。完美难及,而最优目标是能够抵达也可以实现的。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再接再厉,愈挫愈勇,尽都是一代、一代有识之士向着最优目标挺进时所留下的深深足印……
  追求最优,实质上也是在寻求幸福。而幸福,归根结底只属于有智慧、有魄力的人。这样的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学习、长于分析,他们在择定的原野上,默默地、坚韧地耕耘着自己足下的那一方土地。在这勤奋经营的过程中,“幸福”便像润物无声的春风雨露一样悄然降临……
其他文献
宦途中人,几乎没有人不想官越做越大,俸禄越挣越多。范仲淹则反其道而行,对朝廷授予的官俸一再推辞不受。其高风亮节,震古铄今。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向宰相吕夷简提议,陕西四路军事统帅,应文武各半,他愿将环庆路帅位让出,另命武臣接替。不久,朝廷晋前线四路帅臣为观察使,范为邠州观察使。观察使乃武官转衔之职,大约与文官的秘书监相当,而俸禄高许多。秘书监月俸45贯,观察使达200贯,翻四番多,够养活
期刊
盗窃是盗,强盗也是盗。辞书诠释,前者是“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取得”钱财或其它什么东西,可谓小偷;后者则是“用暴力抢夺别人财物”,是为大盗。前不久,鄙人的老伴儿在维也纳遇盗,这当然不是好事;但遭遇的是小偷而不是大盗,应该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吧!  在向诸位介绍这件“有趣”的冏事之前,先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点儿旧时感受,至于怎样“有趣”?容后禀告。  1998年5月,我第一次去欧洲。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和萨尔茨
期刊
常常听人谈起教养问题,一个人的教养或许与他的文化、学养、家教有点关系,但也不尽然。梁启超的二夫人王桂荃是做丫头的出身,4岁丧父,6年中被养母转卖过四次,后来成为梁启超发妻李蕙仙的陪房丫头进入梁家。这样的家境,这样的遭际,她能有什么条件去读书?恐怕连学堂都没进过哩。但梁家9个子女,不论嫡生还是庶出,包括下人都敬重她。她靠什么,靠的就是善良,善良也是一种教养。  看一个人的教养,不在衣著,倘若一身名牌
期刊
同样是看书,有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而我却一目一行,过目便忘掉十之六七。  这令我很沮丧,好在没有自暴自弃,努力以勤补拙。苏格拉底说:“恶来自于无知。”我的学习目的很简单,不图名利,学点儿做人的道理,绝不做恶人,更不做恶事,力争活出个人样。  后来,读到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桑德尔一句话,他说:“学习的本质,并不在于你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这句话令我精神大振——忘性大,不可怕,可怕
期刊
还在年少时,“清高”一词便与我结缘,老师、同学在肯定我的同时都要带上“希望改掉清高的毛病”之类话。我虽尽了努力,但每有总结评语,“希望”却依然如故,像一件有污垢的衣服,解不开脱不下。由此我对“清高”反感并憎恶,一直耿耿于怀,意欲除之而后快。所幸,我在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逐步解开扣子,脱掉了这件难看的“衣服”,并作文“少点清高”,既是自我认识,也算告诫同人。  再之后,我知道清高并不全是坏事,“清高
期刊
最近,我阅读了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5卷本《萧红全集》,不由得感慨万端。  萧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本名张乃莹,1911年,出生在东北黑龙江省的呼兰河畔。由于生活的不幸,1942年,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长眠于香港的浅水湾公墓,与蓝天碧水寂寞相伴。临别时,她手书:“我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受冷遇白眼———身先死,不甘不甘。”这位英年早逝的民国女作家
期刊
世界上的任何道理,都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不附加任何条件的道理,即使有,也毫无价值。但我们的一些名言,或者因为要偏重突出某一方面,或者因为认知的片面和传播的讹误,都只说了半边话,造成的结果,或是传播了谬误,或是误导了受众。它们成为名言的事实,说明了这样的误导和谬误已经产生相当严重的后果。  例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几乎是人人皆知而且人人接受的名言,它强调了任何成就都需要为之付出,不付出而想
期刊
嘉庆十年,四川总督勒保来京觐见皇上。君臣谈完正事后,闲聊起来,嘉庆问勒保:“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官员中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答:“会说话者最占便宜。”嘉庆听后,深以为然:“的确如此啊,能干的人,因善于说話显得更能干,不能干的人,因善于说话,许多差错过失得以遮掩,最惨的一种人,莫过于做了极好的事,因不会说话,反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连圣人教导门徒还专设言语之科哩。”  嘉庆所说孔门四科,是德行、言
期刊
近日,闲来无事,从自家书橱中取出一本《文人故事集》,在翻阅《才胜夫婿的李清照》时,忽然才发现,千古流芳的第一才女李清照,原来也喜欢“赌博”呢……  国人爱赌,非但有悠久的生动实践,而且有充足的理论依据——“大赌伤身,小赌怡情。”言外之意是,大赌可能输光家财,甚或导致家破人亡;小赌既可调节身心,又有利于缓解压力。说法对错,暂放一旁,国人对赌博的态度、爱赌博的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现如今,走上街头,
期刊
现在“上海老街”上有家茶室叫“春风得意楼”,就开在方浜中路靠近旧校场路的转角处。它的装潢倒也是古式古香的,还陈列了不少旧式家具和老照片。不过,那味道、那感觉我总觉得还是有点不太像。  其实从前正宗的“春风得意楼”并不开在方浜中路上,而是开在豫园商场内靠近九曲桥北面的那个转角处。那茶楼的楼梯口是斜开着的,正好对着九曲桥下的一汪湖水。那扶梯的每一级正面趟板上,都镶嵌着刻花玻璃镜;每一级踏板的沿口都钉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