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吴冠中先生是中国杰出美术教育家,他的美术理论,艺术批评一直引领中国现代美术发展方向,本文对吴冠中相关书以及学生回忆录详细分析了解吴冠中理念,结合现今教育问题探讨如何应用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
关键词:美术教育;吴冠中
从《我负丹青》到钟蜀珩教授回忆吴冠中,两种角度使得吴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愈发鲜活。而钟教授的回忆也更能让我们提取到一些吴冠中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美育人生贯穿起吴冠中先生的思考、创作和教学。这位伟大艺术家,无论物质条件的变化,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真诚,对美育的重视一如往昔。
吴先生授课的“第一口奶”使得钟蜀珩教授对于艺术创作有了初步理论支撑,让绘画盲目的冲动减弱,绘画时吴先生非常重视学生对作品和理论的结合。而后在文革时吴冠中先生在恶劣处境下依旧坚持创作,教育学者对于专业本身的狂热就是言传身教!吴冠中《我负丹青》一书中录有他的理论: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如今的许多成功人士,包括企业家、媒体人、白领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这些现象的屡见不鲜,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而是虐杀艺术,是没有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社会主义写实热潮”人民群众意识不到“形式美”“构成美”的重要性,吴冠中狠批现象,在官方形成“写实派”吴冠中并不与之为伍,当时吴冠中回国被调任中央美院,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请客吃饭,由于艺术观念不和,吴冠中在回忆中写道,并没有与同是老乡的徐悲鸿有过多交谈,后来由于不是写实派,吴在中央美院待的憋屈,自己跑到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下面教绘画,吴冠中回忆道:不是学画出身的建筑系同学,更能明白他所说的形式美、点线面等等。吴冠中融汇中西融汇古今并不是什么外在的观念,而是“美”具有通性,只要是“美”的事物不分中西都能感染人心,把他们融合是一种更自然的表现。吴冠中的语言特点就是质朴、简单、深刻。往往把许多深刻的道理剖析的十分简练。
一、吴冠中思想与应试教育的结合
现今应试教育类科目的基础教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技能,这个是中国美术教育初始阶段的教学理念。但当今面临应试教育的直接影响,产生了重语数外轻艺术教育、重专业技能轻创造力、重分数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孩子们个人风格的快速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塑造。要摆脱这种不良情况的产生而执行素质教育,这一直以来是多为美术教育学者努力为之寻求改变的。
吴冠中先生教学中不光重视学生的绘画技法,更重视引导学生知觉感受与主观感受,注重的是培养塑造学生本人的艺术审美艺术追求,而不仅仅是当堂课程的一个唯一画面效果。正确的美术教育也应当如此,吴冠中先生有很多次对于钟蜀珩的画面指导是观察写生对象的美,观察打动人心之处,而后去夸张画面的线条形式感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画眼”。他的这一教学理念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艺术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最终达到的是培养一位有思想的全面的人。
老师的言传身教,吴冠中个人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去坚守内心的,这是为学生带来浓郁学习氛围的一种方式,就像是文革时期,吴先生画在小黑板上的“小画展”一样。吴先生认为学习艺术要有丰富的阅历与情感,“苦”着学习艺术,创造更多机会去感受美,拥有欣赏美的能力。
吴冠中先生在教学中毫无保留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理论与经验,又不是死记硬背试的教学,而是启发学生联想,钟教授向吴先生表达自己对于《高粱与棉田》的喜爱,说喜欢画面的构图与色彩。吴先生解释的提问到“你知道地边的一排高粱为什么能打动我?”作者发愣。吴先生说:“你看像不像孔雀开屏?”明明面对的是一排普普通通的高粱,先生却不受物的局限,看到它不一般的抽象造型和动势特点,联想到孔雀开屏的势像,又通过想象强化了这种美的表现,所以才画出这么动人的画。
其实上面说了一些也算体现了是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吴冠中先生教学方法不固执死板,运用启发式教育,像孔子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发现和感悟到知识,而非老师主动塞到学生手里。
二、现代化教育融入吴美术教育思想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生涯、教学风格让我管窥到的知识,一是我们现今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注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逐渐减少因为教学任务等压力所变相的填鸭式教育,增加启发式教学方法,“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是培养美术人才的主张,同时也是真正可以辅助美术教育达到培养审美的方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不止需要美术技法的高超,也是需要结合艺术观点、艺术理念和艺术审美的共同作用。如此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是现今美术教育要开放思想,鼓勵艺术发展得多元化,尊重不同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美术教育对于怎么去创造,怎么去发挥个性这些应持有鼓励的态度,并且也是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可以使美术理念更加的开放。
三、时代背景下迎接挑战
现今时代背景下,全球化发展使得美术教育也需要思考如何迎接新挑战,在吴冠中先生面对中西方绘画的观念上,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吴冠中将油画色彩的艳丽与生动和他的主观意识相结合,从而创造开创了另一种新的油画风格,将艺术技艺与审美精神融入到了一起。 借用其“中西融合”的理论,我们应将美术教放置在时代背景下,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克制不照搬西方美术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寻找符合我们国家的具有国家特色的多元化美术。让美术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索美术教育可以为整个国家“美”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绘画中西结合的探索,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呼声很高的命题。吴冠中先生对此理解研究之深刻,突破创新之勇气和执着,付诸实践之艰苦勤奋,在国内外影响之广大,在中国美术界实属罕见。坚持把祖国艺术的发展放到人类文化大格局中思考,以创造出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他以大智、大慧和惊人的刻苦勤奋,探索出了一条可以无限拓展、生机勃勃的中国绘画现代之路。吴冠中先生为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燃烧生命全部热血,铸就了为美而生,为美而亡的不朽人生。
参考文献
林扬浪.关于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参花(下),2020(12):95-96.
木恬恬,徐洋.吴冠中先生的艺术道路与美术教育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74-75.
张可佳.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7):144-145.
作者简介:罗赛琪(1996.7-)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邢台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关键词:美术教育;吴冠中
从《我负丹青》到钟蜀珩教授回忆吴冠中,两种角度使得吴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愈发鲜活。而钟教授的回忆也更能让我们提取到一些吴冠中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美育人生贯穿起吴冠中先生的思考、创作和教学。这位伟大艺术家,无论物质条件的变化,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真诚,对美育的重视一如往昔。
吴先生授课的“第一口奶”使得钟蜀珩教授对于艺术创作有了初步理论支撑,让绘画盲目的冲动减弱,绘画时吴先生非常重视学生对作品和理论的结合。而后在文革时吴冠中先生在恶劣处境下依旧坚持创作,教育学者对于专业本身的狂热就是言传身教!吴冠中《我负丹青》一书中录有他的理论: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却很多。如今的许多成功人士,包括企业家、媒体人、白领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想必都很出色,然而,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懂得艺术和鉴赏。这些现象的屡见不鲜,其中暴露的不是不懂艺术,而是虐杀艺术,是没有文化的魔幻现实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社会主义写实热潮”人民群众意识不到“形式美”“构成美”的重要性,吴冠中狠批现象,在官方形成“写实派”吴冠中并不与之为伍,当时吴冠中回国被调任中央美院,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请客吃饭,由于艺术观念不和,吴冠中在回忆中写道,并没有与同是老乡的徐悲鸿有过多交谈,后来由于不是写实派,吴在中央美院待的憋屈,自己跑到清华大学的建筑系下面教绘画,吴冠中回忆道:不是学画出身的建筑系同学,更能明白他所说的形式美、点线面等等。吴冠中融汇中西融汇古今并不是什么外在的观念,而是“美”具有通性,只要是“美”的事物不分中西都能感染人心,把他们融合是一种更自然的表现。吴冠中的语言特点就是质朴、简单、深刻。往往把许多深刻的道理剖析的十分简练。
一、吴冠中思想与应试教育的结合
现今应试教育类科目的基础教育,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理论体系和知识技能,这个是中国美术教育初始阶段的教学理念。但当今面临应试教育的直接影响,产生了重语数外轻艺术教育、重专业技能轻创造力、重分数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等的情况,直接影响了孩子们个人风格的快速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塑造。要摆脱这种不良情况的产生而执行素质教育,这一直以来是多为美术教育学者努力为之寻求改变的。
吴冠中先生教学中不光重视学生的绘画技法,更重视引导学生知觉感受与主观感受,注重的是培养塑造学生本人的艺术审美艺术追求,而不仅仅是当堂课程的一个唯一画面效果。正确的美术教育也应当如此,吴冠中先生有很多次对于钟蜀珩的画面指导是观察写生对象的美,观察打动人心之处,而后去夸张画面的线条形式感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画眼”。他的这一教学理念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艺术思维,提升综合素质,最终达到的是培养一位有思想的全面的人。
老师的言传身教,吴冠中个人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去坚守内心的,这是为学生带来浓郁学习氛围的一种方式,就像是文革时期,吴先生画在小黑板上的“小画展”一样。吴先生认为学习艺术要有丰富的阅历与情感,“苦”着学习艺术,创造更多机会去感受美,拥有欣赏美的能力。
吴冠中先生在教学中毫无保留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理论与经验,又不是死记硬背试的教学,而是启发学生联想,钟教授向吴先生表达自己对于《高粱与棉田》的喜爱,说喜欢画面的构图与色彩。吴先生解释的提问到“你知道地边的一排高粱为什么能打动我?”作者发愣。吴先生说:“你看像不像孔雀开屏?”明明面对的是一排普普通通的高粱,先生却不受物的局限,看到它不一般的抽象造型和动势特点,联想到孔雀开屏的势像,又通过想象强化了这种美的表现,所以才画出这么动人的画。
其实上面说了一些也算体现了是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吴冠中先生教学方法不固执死板,运用启发式教育,像孔子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发现和感悟到知识,而非老师主动塞到学生手里。
二、现代化教育融入吴美术教育思想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生涯、教学风格让我管窥到的知识,一是我们现今的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注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逐渐减少因为教学任务等压力所变相的填鸭式教育,增加启发式教学方法,“自由、个性和创造性”是培养美术人才的主张,同时也是真正可以辅助美术教育达到培养审美的方法。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不止需要美术技法的高超,也是需要结合艺术观点、艺术理念和艺术审美的共同作用。如此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是现今美术教育要开放思想,鼓勵艺术发展得多元化,尊重不同艺术风格的独特魅力。美术教育对于怎么去创造,怎么去发挥个性这些应持有鼓励的态度,并且也是需要积极思考如何可以使美术理念更加的开放。
三、时代背景下迎接挑战
现今时代背景下,全球化发展使得美术教育也需要思考如何迎接新挑战,在吴冠中先生面对中西方绘画的观念上,也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吴冠中将油画色彩的艳丽与生动和他的主观意识相结合,从而创造开创了另一种新的油画风格,将艺术技艺与审美精神融入到了一起。 借用其“中西融合”的理论,我们应将美术教放置在时代背景下,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克制不照搬西方美术教育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寻找符合我们国家的具有国家特色的多元化美术。让美术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探索美术教育可以为整个国家“美”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绘画中西结合的探索,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呼声很高的命题。吴冠中先生对此理解研究之深刻,突破创新之勇气和执着,付诸实践之艰苦勤奋,在国内外影响之广大,在中国美术界实属罕见。坚持把祖国艺术的发展放到人类文化大格局中思考,以创造出自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现代文化。他以大智、大慧和惊人的刻苦勤奋,探索出了一条可以无限拓展、生机勃勃的中国绘画现代之路。吴冠中先生为中国现代美术和美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燃烧生命全部热血,铸就了为美而生,为美而亡的不朽人生。
参考文献
林扬浪.关于吴冠中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J].参花(下),2020(12):95-96.
木恬恬,徐洋.吴冠中先生的艺术道路与美术教育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5):74-75.
张可佳.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07):144-145.
作者简介:罗赛琪(1996.7-)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邢台市,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美术教育专业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