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有效的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催化剂,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理解,掌握知识的形成的规律;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争辩、思索中,更加深刻更加准确地理解认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在困惑处引发讨论。
“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知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规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有所体现。因为数学体系的深奥、概念的庞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教师组织有效地的学习研讨,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思辨活动之中,在讨论交流中积极地吸纳先进的东西,进一步洞悉知识的奥秘,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实现理解消化认知的根本性目的。
因为学生是思辨的主体,他们参与了整个的研究探索活动,有了思维的积极参与,所以学习是有趣的、思考是有深度的,理解是逐步递进的,发言也是愈加科学的。最终会實现学习质的飞跃。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首先安排学生写出1-20所有数的因数(分组找因数,再汇总审查,全面观察,全面感知20个数的因数),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根据找因数的结果,你将这20个数怎样分一分。利用学习的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进行分类而无法统一意见时,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要求每种发言必须说清楚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开展全面深入的讨论,就会达到抽丝剥茧的目的,使学生逐步统一认识:20个自然数可氛围三类,只有一个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独特的着力点和巧妙的引导,将质数与合数的认识在讨论中越辨越明,令学生终身受益。
二、在展示处引导讨论。
灵活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反馈活动,从中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的端倪,并组织开展真实且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辨析中学会甑别真伪,从而使概念越辨越明,思维越来越清晰,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建构科学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中引导学生合情猜想,在研究讨论猜想中感悟认知,在层层的辨析中使知识逐渐浮出水面。
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联系?
生1:可能与长方体体积有联系。
生2:可能和圆柱体积有关。
师:再猜一猜:和什么样的圆柱体积有关系?
生:可能与底有关系。
生:可能与高有关系。
生:可能圆锥和它等底面积等高的圆柱体积有关系。
师:再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圆锥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小一些。
生2: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生3: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师:相互研究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生1: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圆柱装满沙子后倒入圆锥中,研究可以倒满几个圆锥。
生2:用圆锥盛满沙子倒入圆柱中,看需要倒几次。
……
展示自己的猜想,让信息实现共享,也促进思考的深入。一方面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在交流与思考,催生学习的创新。
三、在评价处诱发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必须有评价的支撑。利用科学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重新审视学习的过程,较好地把握学习的现状,分辨出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评价的杠杆作用,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提供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入学生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并促使学生能够从容地剖析学习的现状和过程,通过评价讨论活动,将评价的话语权让给学生,努力让学生活跃起来,让小组活络起来,给予学生评价、发现问题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和评价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深化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丰富学习情感体验,打造和谐快乐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就摈弃教师主评的做法,把评价权和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其真正的学、思、议、评,实现学习的突破。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56分米,宽12分米,求长方形的面积。生A:56-12=44分米,44×12=528平方分米,面对学生的练习,我并没有直接地予以评价,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这道习题的解法,通过展示,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道学习评价当中来,果然群情激昂。学生的评价异常激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生1:56 分米是长方形的周长,它包含两个长和两个宽,所以有12×2=24分米,56-24=32分米,32÷2=16分米,面积=16×12=192平方分米。生2:他的理解太罗嗦那,56÷2=28分米,28-12=16分米,面积=16×12=192平方分米……学生的直接参与,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智慧,呈现出了无限多的辉煌,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入讨论机制,可以更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利于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当然,教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充分发挥讨论的优越性、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江苏省宝应县水泗小学)
一、在困惑处引发讨论。
“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知困”,这是一条亘古不变规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有所体现。因为数学体系的深奥、概念的庞杂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很多时候需要我们教师组织有效地的学习研讨,让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思辨活动之中,在讨论交流中积极地吸纳先进的东西,进一步洞悉知识的奥秘,从而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本质,实现理解消化认知的根本性目的。
因为学生是思辨的主体,他们参与了整个的研究探索活动,有了思维的积极参与,所以学习是有趣的、思考是有深度的,理解是逐步递进的,发言也是愈加科学的。最终会實现学习质的飞跃。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时,首先安排学生写出1-20所有数的因数(分组找因数,再汇总审查,全面观察,全面感知20个数的因数),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根据找因数的结果,你将这20个数怎样分一分。利用学习的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当学生进行分类而无法统一意见时,引发学生展开积极的讨论,要求每种发言必须说清楚自己的理由和根据,开展全面深入的讨论,就会达到抽丝剥茧的目的,使学生逐步统一认识:20个自然数可氛围三类,只有一个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独特的着力点和巧妙的引导,将质数与合数的认识在讨论中越辨越明,令学生终身受益。
二、在展示处引导讨论。
灵活地利用学生的学习反馈活动,从中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发现问题的端倪,并组织开展真实且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在辨析中学会甑别真伪,从而使概念越辨越明,思维越来越清晰,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建构科学的认知体系。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中引导学生合情猜想,在研究讨论猜想中感悟认知,在层层的辨析中使知识逐渐浮出水面。
师: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可能和什么图形的体积有联系?
生1:可能与长方体体积有联系。
生2:可能和圆柱体积有关。
师:再猜一猜:和什么样的圆柱体积有关系?
生:可能与底有关系。
生:可能与高有关系。
生:可能圆锥和它等底面积等高的圆柱体积有关系。
师:再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圆锥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小一些。
生2: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生3: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师:相互研究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生1: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用圆柱装满沙子后倒入圆锥中,研究可以倒满几个圆锥。
生2:用圆锥盛满沙子倒入圆柱中,看需要倒几次。
……
展示自己的猜想,让信息实现共享,也促进思考的深入。一方面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促进学生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在交流与思考,催生学习的创新。
三、在评价处诱发讨论。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有探索,就必须有评价的支撑。利用科学的评价机制促使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重新审视学习的过程,较好地把握学习的现状,分辨出或理解有偏差,或思维不够深刻,或看待问题的方式不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运用评价的杠杆作用,时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捕捉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功能,提供他们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合作交流,各抒己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引入学生自主评价机制,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并促使学生能够从容地剖析学习的现状和过程,通过评价讨论活动,将评价的话语权让给学生,努力让学生活跃起来,让小组活络起来,给予学生评价、发现问题的机会,提供充足的时空和评价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深化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丰富学习情感体验,打造和谐快乐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我就摈弃教师主评的做法,把评价权和话语权留给学生,让其真正的学、思、议、评,实现学习的突破。题目:一个长方形的周长56分米,宽12分米,求长方形的面积。生A:56-12=44分米,44×12=528平方分米,面对学生的练习,我并没有直接地予以评价,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台展示这道习题的解法,通过展示,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道学习评价当中来,果然群情激昂。学生的评价异常激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生1:56 分米是长方形的周长,它包含两个长和两个宽,所以有12×2=24分米,56-24=32分米,32÷2=16分米,面积=16×12=192平方分米。生2:他的理解太罗嗦那,56÷2=28分米,28-12=16分米,面积=16×12=192平方分米……学生的直接参与,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智慧,呈现出了无限多的辉煌,有效地唤醒了学生创新意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引入讨论机制,可以更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利于打造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堂。当然,教师对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是保证讨论成功、充分发挥讨论的优越性、确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江苏省宝应县水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