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幼儿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平时活动设计时,我们除了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以外还应该从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吸引性、激励性的数学问题,这样有助于幼儿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使幼儿学习数学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数学探究的参与者和主体者。所以,我们应该在践行新课程标准和课改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趣味化
幼儿由于其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喜欢以故事、游戏和运动的形式来参与教学活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怎样才能很好的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幼儿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1.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经常遇到的困难
1.1幼儿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
幼儿的有效注意时间很短,尤其是小班幼儿,再加之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导致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
1.2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概念,导致幼儿理解困难。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发展阶段,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应是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了数学的思维方式,儿童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自觉地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式并加以解决。从而进入美妙的数学世界之中。
2.幼儿数学教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学习,再加之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我在数学教学方面,针对以上困难做了如下分析:
2.1教师对教材分析不够,备课环节不彻底,缺少游戏性。
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认识周围世界,如果教师不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更新教育观念,在平时的备课中不认真分析教材,对教材把握不够,就会导致幼儿学习兴趣的缺失,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就会抹杀孩子的潜力,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2.2教育观念落后
我们要改变教师是主体的教育观念,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2.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我们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3.对幼儿进行趣味数学教学的办法探索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唤醒状态和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具有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了趣味教学法,发现:幼儿喜欢以故事、游戏和运动的形式来参与教学活动,喜欢以生活中的东西来学习,这样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这样既可满足幼儿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点,数学活动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在生活中学数学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如:午点吃饼干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把各种形状的饼干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饼干放在一起,请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饼干进餐,同时让幼儿说说自己吃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同时请吃圆形饼干的小朋友举起手来,或者吃方形饼干的小朋友站起来等,孩子们在吃吃、玩玩中自然认识了数学计划中对图形的掌握要求,为了使孩子对几何图形有提升和创新,在平时吃饼干的时候,我还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3.2在故事中学数学
喜欢听故事,说儿歌是幼儿的天性,也占幼儿平时生活的大部,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集中,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如何抓住幼儿的有效注意时间,这个方法很凑效,如:在“手口一致点数1-5”这节课中,我以《小鸟的一家》这首简单的儿歌贯穿整节活动课中,“一棵大树上,住着两只鸟,三个鸟宝宝,四条小虫子,五张小鸟床”,幼儿学习兴趣浓厚,儿歌朗朗上口,教授效果良好。在认识数字3时,我结合本月的主题《亲亲小动物》中幼儿喜爱的小兔角色设计了一系列认识、操作、游戏活动,自始至终幼儿兴趣浓厚,参与性高,效果良好。这样学数学,不仅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让他们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
3.3在材料中学数学
研究表明: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地建构数概念。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中介,它承载着数学教育的目标。因此,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结构性、趣味性。为此,我们经常为孩子创设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提供了趣味足、操作性强、丰富性的数学游戏材料。如我班的区域活动套圈,用薯片罐子剪成手的形状,用彩色泡沫纸卷成彩色的圈圈,并给这组材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为妈妈戴戒指”,引导幼儿在妈妈的手指上套上圈圈,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对于幼儿,他们趋于对妈妈的喜爱,会给妈妈的每一个手指上套上戒指,满足自己套的过程,套的越多越开心,发展了孩子的手眼协调性。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所提供的圈五颜六色,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孩子们自然探索到按颜色分类套圈的方法。
3.4在游戏中学数学
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且思维以具
体形象为主,因此,将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认识红、绿颜色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蝴蝶找花”游戏。蝴蝶宝宝分别躲在花下,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和寻找,并回答出“xx蝴蝶宝宝藏在xx花下” ,游戏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孩子们既认识了颜色,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
3.5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拍皮球的游戏”我结合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两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两下”、“跳三下”。这样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激发和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是我粗浅的一些认识。我想,让幼儿在故事中、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侯莉敏.幼儿趣味数学游戏活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幼儿 数学教学 趣味化
幼儿由于其年龄、生理和心理特征,喜欢以故事、游戏和运动的形式来参与教学活动,而数学由于其学科特点,相对而言比较抽象和枯燥,怎样才能很好的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成为幼儿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1.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时经常遇到的困难
1.1幼儿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
幼儿的有效注意时间很短,尤其是小班幼儿,再加之数学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导致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
1.2幼儿处于形象思维阶段,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概念,导致幼儿理解困难。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思维的发展阶段,学习数学的任务不在于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而应是获得一种数学的思维方式。有了数学的思维方式,儿童就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自觉地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式并加以解决。从而进入美妙的数学世界之中。
2.幼儿数学教学困难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对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学习,再加之新课程改革的实行,我在数学教学方面,针对以上困难做了如下分析:
2.1教师对教材分析不够,备课环节不彻底,缺少游戏性。
幼儿主要通过游戏来学习知识,认识周围世界,如果教师不顺应教育改革潮流,不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更新教育观念,在平时的备课中不认真分析教材,对教材把握不够,就会导致幼儿学习兴趣的缺失,尤其对于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样就会抹杀孩子的潜力,造成意想不到的损失。
2.2教育观念落后
我们要改变教师是主体的教育观念,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2.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我们教师要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
3.对幼儿进行趣味数学教学的办法探索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唤醒状态和认识倾向,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动力。当孩子对某一事物具有兴趣时,往往可以激发起他们的主动性和潜在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尝试了趣味教学法,发现:幼儿喜欢以故事、游戏和运动的形式来参与教学活动,喜欢以生活中的东西来学习,这样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动中学,这样既可满足幼儿需要,又可很好地完成数学教学目标。基于这一点,数学活动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3.1在生活中学数学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如:午点吃饼干的时候,我有意识地把各种形状的饼干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饼干放在一起,请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饼干进餐,同时让幼儿说说自己吃的是什么形状的饼干,同时请吃圆形饼干的小朋友举起手来,或者吃方形饼干的小朋友站起来等,孩子们在吃吃、玩玩中自然认识了数学计划中对图形的掌握要求,为了使孩子对几何图形有提升和创新,在平时吃饼干的时候,我还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3.2在故事中学数学
喜欢听故事,说儿歌是幼儿的天性,也占幼儿平时生活的大部,对于幼儿来讲,他们的注意力往往很集中,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如何抓住幼儿的有效注意时间,这个方法很凑效,如:在“手口一致点数1-5”这节课中,我以《小鸟的一家》这首简单的儿歌贯穿整节活动课中,“一棵大树上,住着两只鸟,三个鸟宝宝,四条小虫子,五张小鸟床”,幼儿学习兴趣浓厚,儿歌朗朗上口,教授效果良好。在认识数字3时,我结合本月的主题《亲亲小动物》中幼儿喜爱的小兔角色设计了一系列认识、操作、游戏活动,自始至终幼儿兴趣浓厚,参与性高,效果良好。这样学数学,不仅培养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让他们学会说一句完整的话。
3.3在材料中学数学
研究表明:幼儿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地建构数概念。材料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中介,它承载着数学教育的目标。因此,所提供的材料应具有结构性、趣味性。为此,我们经常为孩子创设了丰富的活动空间,提供了趣味足、操作性强、丰富性的数学游戏材料。如我班的区域活动套圈,用薯片罐子剪成手的形状,用彩色泡沫纸卷成彩色的圈圈,并给这组材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为妈妈戴戒指”,引导幼儿在妈妈的手指上套上圈圈,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对于幼儿,他们趋于对妈妈的喜爱,会给妈妈的每一个手指上套上戒指,满足自己套的过程,套的越多越开心,发展了孩子的手眼协调性。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所提供的圈五颜六色,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孩子们自然探索到按颜色分类套圈的方法。
3.4在游戏中学数学
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且思维以具
体形象为主,因此,将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认识红、绿颜色中,我采用了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蝴蝶找花”游戏。蝴蝶宝宝分别躲在花下,请幼儿把它们找出来,孩子们进行了积极地观察和寻找,并回答出“xx蝴蝶宝宝藏在xx花下” ,游戏使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爱好,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孩子们既认识了颜色,又发展了观察力、思维力。
3.5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如;“拍皮球的游戏”我结合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两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两下”、“跳三下”。这样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幼儿形成数概念,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激发和保护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以上是我粗浅的一些认识。我想,让幼儿在故事中、在游戏中、在运动中学数学也算是一点实践经验和体会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侯莉敏.幼儿趣味数学游戏活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宋乃庆,张奠宙.小学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