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改变你自己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5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教育思想家”,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弗莱雷用他“战斗”的一生和火热的社会实践,诠释并演绎了“教育即解放”的伟大思想,完成了解放教育“三部曲”:《被压迫者教育学:意识的解放》《希望教育学:教学的解放》《自由教育学:人性的解放》。
  三部专著从三个不同的维度阐释了“解放”的深刻内涵:一是意识的解放。教育旨在让人从对自然与社会的神秘意识、幼稚意识中解脱出来,具有批判意识。意识的解放使人觉醒,让人逐步走向独立,而独立则是生命的本体追求。二是教学的解放。民主的教育让教师与学生的差别日渐消融却又保持永久的张力,共同创造丰富而有希望的教学生活。教学的解放使人觉悟,让人永远充满希望,而希望则是生命的本体需要。三是人性的解放。人是不完美的,但有无限的可能性。人性的解放意味着让人成为他想成为的那个人,或者是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教育的永恒价值就在于让人不断地完善自己,智慧地成为唯一的“那一个”。人性的解放使人觉慧,让人日渐获得自由,而自由是人的本性,不断完善自己则是人的本体使命。教育的解放实质上是人的解放。唯有人的解放,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辉,迸发出人类的智慧,从而破解人类日益严峻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类社会。
  如何实践教学的解放?弗莱雷针对传统教育的“银行储蓄观”,提出了著名的“对话式教学观”。他认为教育不是谁教育谁,也不是自己教育自己,而是通过改造世界来相互学习。对话的每一方都将“反思与行动”作为共同的追求。反思被剥离了行动,对话就变成空话、“废话”;行动被剥离了反思,对话就变成“行动主义”。在这两种情况下,对话都不可能实现,教育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完善。那么,对话式教学从何处改变了传统教学呢?
  一、伙伴关系
  对话应该建立在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弗莱雷提出的对话条件,正是伙伴关系的精神实质。一是平等。“对话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思想灌输,也不是用来征服别人的狡猾手段,而是对话双方为了获得解放去征服世界、去改造世界。”平等意味着彼此尊重与敬爱,你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你必须捍卫别人说话的权利。二是爱。“爱是对话的基础,爱也是对话本身。”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真诚,意味着分享彼此的思想与智慧。三是谦虚。“对话是人类的一种相互理解和共同行动。”对话需要倾听别人的观点,积极悦纳别人的思想,而后才有彼此的共同长进。与傲慢者无法对话。四是信任。信任才能成为伙伴,信任是对话的开始。相信别人有思想,相信别人能做事,相信别人有潜能……如此,才能敞开心扉,真心以对,对话才有心灵的交汇。五是希望。“在人的不完善之中存在着希望,有了希望,人们才会去不断探索、寻求完善。”对话要永远让人看得到希望,而不是制造失望或者绝望。六是批判。批判是对话走向深入的标志,是产生新思想、新观念的磨刀石。一味地顺从或者依附,必然会陷入“一言堂”的泥潭,失去自我。保持独立,拥有自信,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去做评判,才会有精彩的个性,才会有独特的他人。
  二、批判意识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他深刻地揭示了“储蓄式教学”的十大弊端,并作了无情的批判: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思考;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做出选择,学生唯命是从;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幻想行动;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拥有权威,学生迫于权威;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纯粹的客体。弗莱雷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教育将知识当作赏赐,塞满了学生的头脑,使学生无暇思考,丧失了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意识。
  时至今日,我们的教学中仍然充斥着“标准答案”,上课记答案,下课背答案,考试默答案。学生从未读过《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也一样可以“得满分”,唯独不见的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马朝虎的散文体小说《水》,学生读后纷纷给出了相同的答案: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原来他们都有一本《课课通》,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这个标准答案;再看《教学参考用书》,一样的答案。然而《水》所表现的主题是“母爱”,缺水的苦日子因为有了母爱,才变成了快乐的日子。照理说,认真阅读文本,独立思考体察,必定会有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但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标准答案,盲从于各类参考用书,误将错的当成对的。这是教育莫大的悲哀!
  批判意识源自问题意识,敢于怀疑他人的言论,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对话的对象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同学,可以是教材文本,也可以是文本中的人物,还可以是文本的作者。阅读《水》这篇小说,不能停留在文字描述的场景内容,不能停留在对“水”的认识上,而应该探寻“水”与“人”的关系:缺水的环境中,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人与人的关系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艰苦环境中的人们何以有如此多的乐事?如此提问,学生就能与文本作者展开一场深度的对话,就能透过场景故事,触摸到文本背后的那一群人,那群人身上的乐观与幽默,进而体味到母亲的温情与慈爱。如果我们的目光从主题移到语言上,还可以从教材文本中挑出几个很有价值的“刺”来:“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一个小时”太实,不如“几个小时”更为妥当;“水带来的抚摸与清凉”,“抚摸”与“清凉”不是一个层面的词语,不宜组成并列词组……既要看得到小说的妙处,也要挑得出文本的不足。敢于质疑教材,敢于挑战编者,敢于怀疑教师,才会从文本阅读中读到自己。用批判的眼光看文本,看教材,看世界,才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我们的教学对话,常常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实际上,这样的问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的提问背后,早就准备好了一个答案,提问仅仅是一个预设的“圈套”而已,如此对话,便是“伪对话”。真正的对话教学,往往是学生提问,师生共答;最好的提问,是对教师、教材既有答案的质疑与追问。所谓批判,就是从没有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来。这样的提问式对话教学,闪现的是师生的生命智慧,带来的是教学的种种惊喜。弗莱雷说过:“只有要求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对话,才能产生批判性思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三、变革精神
  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旨在“反思与行动”,绝不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而指向实践变革。在扫盲运动中,弗莱雷不用现成的识字课本,而是让学习者讲述自己的现实生活和人生经历,从中遴选出关键词汇,力求以最少的词汇使学习者在识字的同时能够觉悟,来改造未来的世界。比如在一个贫民区,他让这里的学习者讲述现状,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在对话中,将“favela”(贫民区)这个词与它的语义联系起来;接着划分出其中的基本音节“fa-ve-la”;然后将每一个音节的可能组合展示出来,制成发现卡,如fa-fe-fi-fo-fu;熟练之后,再据此音节组合成新的词汇。这样的关键词汇就是弗莱雷和学习者在对话中共同创造的“原生词”。这些“原生词”不仅仅让学习者识了字、构了词,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重新认识与之息息相关的生活现状,探寻与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与真相。由“贫民区”这个“原生词”生发了一系列的提问:我们的贫民区有多大?和富人区有哪些差别?我们为什么会住在贫民区?我们能不能改变贫民区?……这便是弗莱雷的“原生主题”教学,有主题的对话就有了深层的追问,催生的是学习者对周遭生活的深层思考和变革动力。这样的对话式教学,已经远远超越了识字扫盲。学习者从“原生词”到“原生主题”的对话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获得了变革现实世界的勇气和力量,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如果说识字解放了他们的眼睛,那么改造世界的行动则是他们的自我解放,由此形成了学习者自发的反抗压迫的变革浪潮。这正如弗莱雷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对话是一种对世界的改造”。
  反观我们在教学中的种种对话,多的是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鲜有独立的见识与深度的思辨,有的甚至流于一般的问答,更不用说在对话中激发变革实践的务实行动。同样教识字,我们的教师往往满足于学生的正确认读、识记与书写,几乎不太关心汉字的本源与运用,造成了“识字”与“识世”的分离。“朋友”是最熟悉的一个词语,既不难认,也不难写。学生常常把“朋”识记为“两个月字”,殊不知“朋”在甲骨文中的字形,状似两串玉或贝连在一起。古代以玉或贝做货币,“朋”的本义指货币;“友”像两只方向相同的手,意为志趣相同的人。教学时以汉字的字源为媒介,师生的对话便有了共同探究的趣味,便有了发现汉字文化的好奇心;如果由“朋友”展开一场富有哲思的对话讨论,则更会生发出万千的气象:
  朋友是什么?朋友会冲你大叫吗?怎么才能留住朋友?谁是真正的朋友?你会对朋友说“不”吗?交朋友是很费力的,你又是怎么去做的?朋友永远不会变吗?要是哪天朋友对你不好了,而你也不知道原因,那又该怎么办?朋友是个吵架王怎么办?朋友是个苦瓜脸怎么办?朋友是什么?……
  这样的对话教学,从识字开始走向了生活的哲思,指引着学生的人生方向,足以改变他们在生活中对朋友的认识,改变他们对朋友的选择,以致改变他们原来的朋友圈。朋友圈的改变,带来的是一个人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个词、一场对话,或许可以在不经意间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教育的实践力量,变革的力量。如果囿于传统的识字教学,罔顾活泼泼的生活和活生生的人,必然止步于学科界限之内;如果各科知识难以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学得越多记忆的负担就越重。对话教学,应该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所学融化到生活中去,融化到师生的生命中去,实现生活的改善与生命的一次次重生。学语文,就是要让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学数学,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无不如此。学以致用,方显教学的价值与意义。尽管我们不能立即改造这个世界,但至少可以慢慢改变我们自己。改变自己,就能成为你自己;改变自己,就能影响他人;改变自己,最终你会发现,世界已然悄悄地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小语课堂应该是儿童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应该“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学,一切促进学生的学”;教学成果的呈现都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学。  教,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的行为,而首先应该让学生产生学的愿望,继而唤醒学生主动学的意识,最终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因此,以学定教,以让促学,立足儿童的立场,让儿童快乐、自觉、主动地学习,以语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06年,前身是“能仁学堂”,校训是“能仁致远”。近年来,学校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以“能仁”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为抓手,坚持继承与创新同行,努力培塑师生的“能仁人格”,把让每位师生拥有“不断生长的道德和带得走的能力”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不懈追求。学校把文化追求落实到课堂研究、课程建设、队伍管理等实际行动之中,让师生共同享受文化建设的芬芳
A Forever Friend  Sometimes in life, you find a special friend. Someone who changes your life just by being part of it:Someone who makes you believe that there really is good in the world; Someone who
【摘 要】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初级阶段,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应尽量结合音乐实践活动和音乐欣赏进行,有目的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充分体验音乐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积累与丰富对音乐的美好记忆;当音乐中的美感因素被完全体验,音乐的审美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关键词】音乐记忆 儿童经验 音乐审美教学  音乐教育对于儿童的特殊价值在
如果说外貌是咱们区别于他人的“显性特征”,那么性格则是咱们区别于他人的“隐性特征”啦。下面就让咱们来看看参加本次pk的小朋友们有着怎样的性格,说不定你可以从中看到一个“翻版”的自己哦。    ★一号攻擂手:贵港市港北区新世纪学校六(3)班梁嘉  由于好动,所以老师和同学眼中的我无疑是个顽皮的女孩子。坐在我前面的一位同学回答问题时,我开小差想平时的舞蹈动作,身体也开始左摇右摆,“多动症”犯了。老师教
【摘 要】新时期课程改革转型与深化的策略是“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课程建构”,其意蕴是让儿童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生本化和个体课程个性化的实施;其意义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其意境是让儿童主动参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儿童主动参与校本课程生本化建构,让儿童主动参与个体课程个性化挖掘。  【关键词】课程改革 策略 儿童 课程建构  新课程改革已历经
摘 要:目前在大班制、齐步走的高校课堂中存在教学活动设计不合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师生互动不足、过程性评价缺乏等问题,而学生人手一台智能终端的BYOD环境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并以此催生出新的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BYOD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有效解决教学活动设计、师生互动以及学生表现可视化等方面的问题,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对激发学习兴趣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跌跌撞撞,在校长的岗位上已近20年了,面对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机遇,似乎有了越来越多的深思;面对日益扩大的学校规模,总有“广难杂变”的压力;面对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偏差,似乎有了更多的苦恼;面对国际视野与本土文化的冲突,我经常反省,我们正在着力的方向正确吗?  当冷静审视我们的教育现状时,我们会感慨,中国教育很伟大,因为我们达成了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了高中优质化,走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但我们也会悚然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呼唤充满崇高人性的对话。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让学生轻松、快乐、自信地学习,这是我一直追寻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缪老师执教的《春联》,令我感受颇深,为之喝彩,为之感叹之余,又给了我深刻的启迪。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春联》是一篇语言清新的小
【主持人语】  课堂,是学生精神发育的伊甸园,是教师自我实现的大舞台,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创造适合师生发展的课堂,是教学改革的永恒追求。苏州市在成为全国首个教育基本均衡地级市之后,于2014年4月启动了义务教育五大改革项目:集团化办学、校外专家助推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研究,“苏式课堂研究”应运而生。  苏式课堂研究项目由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领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