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料与方法
所有87例患者均符合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1],并经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伴有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且排除①病理诊断疑有癌变及有外科情况者;②合并有心、肺、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参考患者用药意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27~68岁,平均45.5岁;病程1.5~37年,平均11.5年;单纯伴见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者分别为27例和15例,同时伴见IM和Dys者10例。其中中度IM32例,重度IM5例;中度Dys20例,重度Dys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35例。对照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28~65岁,平均47.6岁;病程1~35年,平均9.8年;单纯伴见IM或Dys者分别为17例和11例,同时伴见IM和Dys7例。其中中度IM21例,重度IM3例;中度Dys15例,重度Dys3例。Hp阳性2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 治疗组:基本方:白芍、丹参各30g,茯苓、炒白术、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枳壳、莪术各20g,当归、柴胡、穿山甲(先煎)各15g,炙甘草5g。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去枳壳;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玉竹、乌梅,去茯苓、白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阳虚者,加炮姜、制附子;肝火重加黄芩、栀子;湿热重加黄连、车前子;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反酸加海螵蛸、煅瓦楞;食后腹胀加鸡内金、焦三仙;便秘加大黄或当归加量;便溏加白扁豆、芡实。常规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②对照组:胃复春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两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胃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害的其他药物,并注意畅情志、节饮食、适寒温。③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及孙氏简化机率法。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②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④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52例,治愈12例(23.08%),显效15例(28.85%),有效18例(34.62%),无效7例(13.46%),总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35例,治愈2例(5.71%),显效7例(20%),有效13例(37.14%),无效13例(37.14%),总有效率为62.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病理疗效比较:两组胃腺体萎缩疗效比较,治疗组52例,治愈15例(28.85%),显效12例(23.08%),有效18例(34.62%),无效7例(13.46%),总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35例,治愈3例(8.57%),显效6例(17.14%),有效13例(37.14%),无效13例(37.14%),总有效率为62.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IM疗效比较:治疗组37例,治愈6例(16.22%),显效8例(21.62%),有效11例(29.73%),无效12例(32.43%),总有效率为67.57%;对照组24例,治愈1例(4.17%),显效3例(12.5%),有效4例(16.67%),无效16例(66.67%),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Dys疗效比较:治疗组25例,治愈3例(12%),显效7例(28%),有效6例(24%),无效9例(36%),总有效率为64%;对照组18例,治愈0例,显效1例(5.56%),有效4例(22.22%),无效13例(72.22%),总有效率为2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Hp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Hp阳性35例,治疗后5例,转阴率为85.71%;对照组治疗前Hp阳性23例,治疗后14例,转阴率为39.13%。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讨 论
方中柴胡、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消痞,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中焦气机通畅,升降有常,脾胃功能恢复,柴胡还具有促进免疫的功能;白芍、甘草平肝缓急,解痉止痛,且酸甘化阴,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补中利湿,促进胃肠分泌,改善并加强胃壁屏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使湿热蕴毒得以清除,使邪有去路,以消除胃黏膜炎症;丹参、当归、莪术、穿山甲活血养血,化瘀通络,改善微循环障碍及组织营养状态,调节细胞物质代谢,促进慢性炎症的吸收,利于萎缩病变的改善,使组织变性和IM、Dys减轻或消退。丹参还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肿瘤的生长。莪术含挥发油成分,又有促消化之功,而且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抑杀肿瘤细胞及防止其扩散和转移均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柴胡、枳壳、白芍、丹参、当归、白花蛇舌草、甘草能够抑杀Hp。诸药合用,通过调节胃肠道运动和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抗Hp、抗肿瘤等机制,有效增强细胞的代谢能力,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促进萎缩的腺体复生,逆转IM、Dys,防止PLGC向胃癌转化。本方性味平淡无毒,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山西太原,2002,436~43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
所有87例患者均符合2002年9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1],并经胃镜和病理活检确诊伴有中、重度不完全性结肠型化生和(或)异型增生,且排除①病理诊断疑有癌变及有外科情况者;②合并有心、肺、肝、肾、脑、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参考患者用药意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27~68岁,平均45.5岁;病程1.5~37年,平均11.5年;单纯伴见肠上皮化生(IM)(或)异型增生(Dys)者分别为27例和15例,同时伴见IM和Dys者10例。其中中度IM32例,重度IM5例;中度Dys20例,重度Dys5例。幽门螺杆菌(Hp)阳性35例。对照组35例,其中男15例,女20例;年龄28~65岁,平均47.6岁;病程1~35年,平均9.8年;单纯伴见IM或Dys者分别为17例和11例,同时伴见IM和Dys7例。其中中度IM21例,重度IM3例;中度Dys15例,重度Dys3例。Hp阳性23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轻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① 治疗组:基本方:白芍、丹参各30g,茯苓、炒白术、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枳壳、莪术各20g,当归、柴胡、穿山甲(先煎)各15g,炙甘草5g。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去枳壳;阴虚者,加沙参、麦冬、玉竹、乌梅,去茯苓、白术、薏苡仁、白花蛇舌草;阳虚者,加炮姜、制附子;肝火重加黄芩、栀子;湿热重加黄连、车前子;嗳气加旋覆花、代赭石;恶心呕吐加半夏、竹茹;反酸加海螵蛸、煅瓦楞;食后腹胀加鸡内金、焦三仙;便秘加大黄或当归加量;便溏加白扁豆、芡实。常规水煎取汁,每日1剂,早晚分服。②对照组:胃复春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
两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胃药及对胃黏膜有刺激或损害的其他药物,并注意畅情志、节饮食、适寒温。③ 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及孙氏简化机率法。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 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①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②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③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④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52例,治愈12例(23.08%),显效15例(28.85%),有效18例(34.62%),无效7例(13.46%),总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35例,治愈2例(5.71%),显效7例(20%),有效13例(37.14%),无效13例(37.14%),总有效率为62.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病理疗效比较:两组胃腺体萎缩疗效比较,治疗组52例,治愈15例(28.85%),显效12例(23.08%),有效18例(34.62%),无效7例(13.46%),总有效率为86.54%;对照组35例,治愈3例(8.57%),显效6例(17.14%),有效13例(37.14%),无效13例(37.14%),总有效率为62.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IM疗效比较:治疗组37例,治愈6例(16.22%),显效8例(21.62%),有效11例(29.73%),无效12例(32.43%),总有效率为67.57%;对照组24例,治愈1例(4.17%),显效3例(12.5%),有效4例(16.67%),无效16例(66.67%),总有效率为3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Dys疗效比较:治疗组25例,治愈3例(12%),显效7例(28%),有效6例(24%),无效9例(36%),总有效率为64%;对照组18例,治愈0例,显效1例(5.56%),有效4例(22.22%),无效13例(72.22%),总有效率为27.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Hp变化比较:治疗组治疗前Hp阳性35例,治疗后5例,转阴率为85.71%;对照组治疗前Hp阳性23例,治疗后14例,转阴率为39.13%。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
讨 论
方中柴胡、枳壳疏肝解郁,行气消痞,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中焦气机通畅,升降有常,脾胃功能恢复,柴胡还具有促进免疫的功能;白芍、甘草平肝缓急,解痉止痛,且酸甘化阴,对胃黏膜有修复作用;茯苓、白术健脾益气,补中利湿,促进胃肠分泌,改善并加强胃壁屏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薏苡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使湿热蕴毒得以清除,使邪有去路,以消除胃黏膜炎症;丹参、当归、莪术、穿山甲活血养血,化瘀通络,改善微循环障碍及组织营养状态,调节细胞物质代谢,促进慢性炎症的吸收,利于萎缩病变的改善,使组织变性和IM、Dys减轻或消退。丹参还能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抑制过度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肿瘤的生长。莪术含挥发油成分,又有促消化之功,而且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抑杀肿瘤细胞及防止其扩散和转移均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柴胡、枳壳、白芍、丹参、当归、白花蛇舌草、甘草能够抑杀Hp。诸药合用,通过调节胃肠道运动和机体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抗Hp、抗肿瘤等机制,有效增强细胞的代谢能力,加速炎症的吸收和消退,促进萎缩的腺体复生,逆转IM、Dys,防止PLGC向胃癌转化。本方性味平淡无毒,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山西太原,2002,436~43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