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踪叩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苏州第十中学校园内西花园,一位美籍华人留下了他寻觅历史的踪影。
  这所如今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曾是清代江南织造府旧址,据传曹雪芹的祖父曾主持江南织造府,于是中外红学家理所当然地认定这里留下过少年曹雪芹的足迹。这里的亭台楼阁、奇石异木熏陶了少年曹雪芹。
  就在这林木葱郁的西花园里,就在这玲珑剔透的瑞云峰前,一位头发花白、身板硬朗、温文儒雅的美籍华人正孩子般地注视着这里的草木花卉、轩亭楼台、假山池水。他带着微笑,递过名片:“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教授,周策纵,湖南祁阳县”。
  我陪着这位长者漫步在校园,尽管看起来,他有着父辈的年龄,然而从他欣喜的心情,睿智的神态,儒雅的举止,风趣的语言,甚至那爽朗的笑容,充满童趣的一举手一投足,分明让你感到,他是你一位久违的老朋友。
  漫步在西花园,我向先生介绍李希凡先生在去香港参加红学会年会时特来学校拍下的一个个镜头:来今雨斋、己巳亭、多址轩、瑞云峰。先生像一位如饥似渴的学童,那么虔诚那么专注地端详着每一处,真像是一眼就想看透遗址背后当年的故事。先生只说他要参加近期召开的世界红学会年会,却并不告知,他就是世界红学会会长,我也全然不知,以我浅薄的知识,在曹雪芹祖父当年主持的清江南织造府,给一位年长的红学家班门弄斧说故事。
  先生对西花园中的石头尤感兴趣。驻足在蔡元培先生题字的“长达图书馆”门前一片石板铺就的空地,面对古木怀抱的一泓清水,以及兀立在池水中的瑞云峰,先生听我讲述太湖石皱、瘦、透、漏的特色。瑞云峰是宋代花石纲的遗物,通体窝洞相套,几及一百,近看如山峰笔立突兀,虽置身庭院,却气势非凡,令人仰止,池中倒影,连同周际高耸的古木、水中荡漾的碧波郁郁葱葱,俨然让人置身在林壑之中,神清气爽。当年从朱缅手中拦下后,两次在太湖运行,竟然两次在同一水域翻船,第一次仅捞得峰石,第二次,据史料记载,捞石时数百民工铁索、绳索齐用,手脚并用,多少人挖得十指出血,终于奇迹般地连峰带座一起捞起。面对着巍然矗立、剔透玲珑的名峰奇石,周策纵先生凝视良久。
  随后,先生又来到来今雨斋观赏,在多址轩读“多址轩重修勒石”,在织造府门厅西厢房读碑刻。读完记载织造府历史的碑刻,周先生步出南大门,只见原织造府门口一对石狮伤痕累累,其中的一条腿已残缺,仅靠一只脚“挺立”在石座。先生围着这一对伤残的花岗岩石狮左看右看,绕着石狮细细察看。原来这两只石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能免难,红卫兵小将在“砸烂旧世界”的口号声中,未能砸碎这花岗岩雕就的石狮,竟然发挥他们老师调教出的聪明,运用物理上热胀冷缩的原理,在1966年的夏天,将石狮的腿裹上棉被,浇上汽油,然后用火烧,再用冷水浇,再三反复,可怜的石狮受到这般酷刑,最终断腿落下终生残疾,红卫兵小将又将它打倒在地。而今,人们扶起了这对石狮,面对只剩了一条腿的石狮,策纵先生一遍遍深情地端详,然后孩子般地躬身在地上寻觅。他认真地捡起两块花岗石碎片,并在石狮身上比试着,然后小心地收起,说:“这可是狮子肉啊,我要带回去珍藏起来。”先生是在用史学家的眼光寻觅一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在用一颗赤子之心寻觅历史的见证。
  握别了周先生却时时想起周先生,他的学识,他的谦恭,他的风趣,他的平易近人,让我时时想起这个儒雅的老顽童。我光知道先生与毛泽东是同乡,殊不知先生曾是蒋介石的秘书,他在担任国民政府主席侍从室编审时曾为蒋介石写了若干建言终未能被采纳,于是对国民党前途失望的他,在1948年辞职后赴美留学,潜心研究中国五四运动史,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由论文扩写的55万字的《五四运动史》1960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再版7次,成为海外研究五四运动最为权威,最为详尽的一部专著。历史似乎给他开了个玩笑,毛泽东的同乡、蒋介石的秘书研究五四运动的巨著,竟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大陆和台湾的禁书,直至1996年该书以译名《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才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得以出版。
  先生是国际上著名的《紅楼梦》研究专家,是国际红楼梦研究会主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东方语言和历史系终身教授,1980年6月,他在威斯康辛首府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并任会议召集人和大会主席。此后还促成了中国哈尔滨、扬州、台湾和北京举行了二、三、四、五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鉴于他研究和宣传《红楼梦》的贡献,学界将他与北大教授周汝昌先生合誉为“红学二周”。
  先生1955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哈佛大学研究员,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威斯康辛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兼历史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访问教授等。曾获美国科学院学术奖等多项学术奖。
  周策纵先生在《记钱锺书》一文中写道,“1981年,南京大学和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我去中国访问,夏天在巴金先生家里……”“这年秋天,我又重访北京见到不少的作家和学者,当中有钱锺书先生和他的夫人杨绛女士”。这次寻访江南织造府旧址,当在沪上访问巴金先生与赴京访问钱锺书先生及其夫人杨绛女士之间。不知道策纵先生是否知道,杨绛先生曾是苏州十中前身振华女中的学生,她在振华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杨绛先生还出任过振华女中上海分校校长。
  正当我想托正在威斯康辛大学就读的同事之子去策纵先生府上拜访,时,却从网上读到“周策纵先生因病于2007年5月7日下午6时左右在美国旧金山阿巴尼家中逝世”。
  先生走了,先生带着温文儒雅的笑容静静地走了。可我依然感悟到1981年秋先生与我握别时那番温暖,先生孩子般地在带城桥下塘清织造府旧址门口捡拾“狮肉”那可敬可爱的背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选自韩树俊散文合集《深秋拾起红枫叶》)
其他文献
站在峡谷之巅,极目远眺,厚积的黄土层和连绵的沙地交汇融合,绿意葱茏的萨拉乌苏大峡谷以蛟龙的姿势蜿蜒盘绕,像雕刻在沙地皮肤上的一处“美丽伤痕”。恣意播洒的绿色在连连绵绵的沙山上自由蔓延,宽阔幽深的河谷向源头方向追溯,偶有陡壁断面赫然耸立在深邃狭长的峡谷沿岸。清水沟湾、滴哨沟湾、杨树沟湾、大沟湾、范家沟湾、杨四沟湾、邵家沟湾、米浪沟湾依次穿行在沙地深处,隐约可见弯河、湿地、树木、百草、阶地,一湾一湾,
期刊
我的父亲编了一辈子的篾。  那个时候还没有现在流行的各种装东西用的塑料制品,编织袋制品和铁制品。特别是在农村,用竹子编的篾制品是农村不可缺少的重要家什。背粪草要用花篮子、背笼;打谷子要用海簸、簸箕、筛子;抓谷子要用篾耙;婴儿睡觉要用摇篮;去做客要用挑篮、提箩;家里装米装面要用箩筐等。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学门编篾的手艺可以养活自己和一家人,所以我的父亲从小就拜师学艺,学成后给家人和别人家编篾。  在
期刊
女儿八岁时,学写日记了,她的心中有了小秘密。当我把她带进琳琅满目的文具店,让她挑选一本自己喜爱的日记本时,她看着那些造型各异的日记本不知从何处下手。挑选了好长时间,她拿着一本带锁、画着精美图案、装饰十分讲究的超大号日记本,兴奋地朝我喊着:“妈妈,妈妈,我要这本……”,我一看,傻眼了,就这么一本日记本,要五十八元钱。我当场拒绝了她,把日记本放回原处,严肃地说:“只可以买10元以内的。”女儿嘟着嘴不高
期刊
家乡人就是这样实在,取个岗位的名都取成叫喊。以现在来说,叫喊一职,相当于司仪、总管、项目经理或是CEO(首席执行官)。  在家乡,霜降过后,已无农事。夜长而温暖,培养感情的好时光。于是全村娶媳妇,嫁女儿都在这个季节进行。让我们的童年在冬季里总是有着无比的快乐和温暖。  农村人把娶媳嫁女统称为办喜事,谁家要有喜事,总是提前两三年就慢慢准备着,养两头大肥猪,收藏许多山里的干货,在房前屋后种满魔芋。  
期刊
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尤其生活在城市的孩子对于黑夜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  童年时,我是最怕黑夜降临的,日落西山时心情就随之灰暗,恨不能用木棍支住或用绳索拴住太阳,让它不要落得那么快。但这是没有用的,太阳依旧每天落下,黑夜照样每晚来临。不要说没有电了,就连能点燃柴禾发出光亮的洋柴(火柴)都是一根一根数着用的。  老家村落四围的山上生长着大量松树,有很多是云南松。这是一种奇怪的树,它被人砍伐或破坏时,会
期刊
一个人静坐一隅,把心和时间都留给了自己。七月的雨,裹携着人们“熟悉的气味”,悄然降落,这雨是有魂魄的,满含着情愫,它们一冷一热、夹叙夹议,也于抒情中昭示了它们顺应大自然律令的命定的归宿。  今天的心情不关风月,雨下得又大又急,雷电交加,让人感到有点不知所措。时间和空气似乎凝固了一般。她会在你寂静的心里迸出斑驳的泪痕,很容易让你陷入伤感的沼泽,勾起你内心深处最为寂寥的琴弦。这样的天气,这样的雨,总会
期刊
即使世界明天就要结束,  我也要栽我的小苹果树。  在一本名为《邻笛集》的外国现代诗选里,我读到美国诗人、批评家、儿童文学家兰德尔·贾雷尔(1914—1965)的短诗《作者致读者》,里面的两行诗句震撼了我的心灵,它令我回想起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2000年7月上旬的一個深夜,在县城的妇幼保健医院,我的宝贝女儿来到了世上,我守护在妻子床前,手拿一本《国际象棋入门》,一夜未合眼,驱赶蚊子到天明。按照民
期刊
外公离开我们半个多世纪了,儿时外公家板壁上的月份牌,以及他那把乌黑发亮的算盘时时在我眼前闪现。  小时候去外公家,只见屋里的板壁上总是贴满了月份牌。曾外公在常熟虞山镇一家布点当店员,这也是我外婆是常熟人的一个缘由。外公子承父业,也吃布店饭,还将我小舅十来岁就带到苏州娄门外的布店学生意。当时在布匹里都有一张月份牌,外公家满墙的月份牌上,多半是身着士林布旗袍的美女图,也有绘有翘着大胡子的老刀牌香烟的广
期刊
香车河,一听到你的名字心儿就醉了。檐角高跷、雕梁画栋的山寨门楼上,“香车河”三个青色的大字,镶嵌在绘着青白相间图案的白底青砖上。跨进门楼,我就投入了你的怀抱。  香车河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青山巍巍,山路弯弯,你在冬日的暖阳下缓缓流淌。香车河,你是荷香之城安龙县的一块碧玉,你是戈塘镇的一颗明珠。  山石垒砌的农家小院,山石铺就的乡村小路,大山的儿女就是实在。红枫茂密,黄杉挺拔,蛱蝶扑翅,鸟雀啁啾,
期刊
1.  一曲渔歌,百转千回的柔肠,醉倒。  开捕节铿锵的的锣鼓伴着渔家姑娘轻柔的舞姿,高扬。  桂花的香与鱼鲜的香,注定是渔港村今秋醉人的味。香雪海满树的金桂与渔船满舱的鲜鱼一样静谧,沉醉在太湖光福。  湖中碧波荡漾,舱里银鱼闪闪。铺满舱的鱼儿是碎银,飘零的花儿窥见满面红光的船老大放下酒盅,扬帆太湖,撑起过往,撒网收起一船金银。  2.  千年渔港村码头,搭建起今日祭典的舞台,艳阳下云蒸霞蔚的太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