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其难点。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言语形式不同,所以需要“言”的转化,而“言”本身也是一门课程。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要求“文”“言”并重,而现实生活中却是只注重“言”,而忽略了“文”。这主要是因为应试环境下的刚性需求,分数才是硬道理。那么,理想教学到底应该如何处理“文”和“言”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教文言文,怎样才能做到“文”“言”并重,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更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钥匙。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现状 文言并重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因为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也因为囿于应试的需求,语文教师很难追求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艺术效果等,让教与学走向僵化,课堂效率大幅度降低,也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越来越厌恶。
1.1 语法知识薄弱,让学生走入学习困境
我们教师都知道,文言文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因为文言学习是需要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的。然而,在现实的学生生活中,学习的汉语语法知识是薄弱的,甚至没有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这也致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困扰。例如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我们若理解了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和句子成分,就会非常容易掌握,也能够深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从根上解决词类活用的机理。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晋军函陵。这里的“晋”是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而“函陵”是地点名词,做宾语,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军”必须作为动词,承接前后的名称,构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所以这里的“军”作为动词解释为“驻军”。只要学生能够通过以上语法进行分析,词语的活用现象就很容易了。
1.2 文化背景缺失,让学生很难理解内涵
文言文学习需要走入情境、走入作者,体会作者那份独有的情怀。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文论讲求“知人论世”,我们若是完全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去理解文言文,恐怕要出现笑话。一篇文言文,我们要从字面走入内里,必须借助相关的背景知识,然而,我们的学习从小学到初中疲于奔命,很少阅读,对很多的知识都是不了解的。曾经,有调查班级同学读过古代名人传记的有多少,结果超乎想象,班级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同学读过。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补充少许的文化背景,只能够让学生稍微地理解一点,却不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我们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学生根本不了解苏轼其人,也不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更不了解那段历史,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学生体会苏轼文章所表达的情怀呢?
1.3 教学目标异位,让学生无法体验乐趣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提倡文言并举,不可偏废一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考的考试形式更注重考查文言知识,对于内容的考查也仅仅限于概括层级。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的功利化,让教学目标出现异位现象。只重视文言知识的教学肯定是无趣的,每天都围绕着一篇文言文分析词语活用、句式特征、古今变化,等等。那么,学生还能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异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致使的,但是社会对于教育教学要求的迫切,也是异位产生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局面,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觉得只有彻底地改变功利化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學才会出现新的局面,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学习。
2 高中文言文教学突破策略
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考查是比较简易浅显的,所以“言”的注重就是把握了文言文的工具,更容易得到高分数。我们更知道文言文本身是一些历代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篇章,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具有内在的人生道理,而不是因为语言本身的不朽。语言只是表达的载体而已,但是由于古文字距离我们很远,与当下的话语方式略有不同,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化。所以“文”和“言”必须并驾齐驱,这样的教学才能恰到好处,感悟文言文的神髓。
2.1 作为语言工具的“言”,我们必须掌握其内在机理
文言文的“言”在古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大家都能听懂,只是交流的媒介而已。但是由于历史的遥远、语言的变化,我们必须掌握“言”的内在机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这门工具。那么,在教文言文时,对于“言”,到底要了解哪些呢?我觉得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深入学习。
其一,了解语言结构的典型特征。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知道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区别,尤其语言结构的典型特征。只有掌握好语言结构的典型特征,才能把文言文学好。例如现代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代却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把单音节转换为双音节,这样才能符合现代人的话语习惯。如《<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的“盛”“衰”“理”等字都需要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
其二,对虚词的把握也尤其重要。因为很多虚词都是解读文言的关键,虚词有的表示句读,有的表达句子关系,有的表示某种语气,等等。只有深入的把握虚词的作用,才能让文言的表达更加精巧、恰切。例如《<伶官传>序》“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中的“为”字,在这里表示被动,我们必须翻译出来,使之成为被动句。
其三,对古今异义词把握。古今异义,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意思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了,或者又改变了。一般情况下,由于时代的变迁,词语内涵发生改变、扩大或者缩小,从而使之内涵不同,产生古今异义词。这样的词语若不明晰,那么关键之处是读不懂的。例如《张中丞传后叙》中描绘张中丞就义时说“颜色不乱”,而关键词就在于“颜色”,什么是颜色,“颜色”就是“脸色”。
其四,对句子结构的把握。句子是篇章表达的一个单元格,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理解句子,才能更好地理解篇章。我们都知道因为古代许多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汉语把其还原,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等。例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这个“何操”就是一个典型的句式,若能明白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就很容易了。把“何操”变成“操何”而已。 2.2 作为文化传播的“文”,我们必须深挖其内在神韵
文言文重在传播其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我们若是只注重“言”而忽略了“文”,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一篇文言文的精髓就在于它的思想内涵,这是让我们了解一个人、一段历史、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窗口。如苏东坡的《赤壁赋》这篇文言文,就是让我们了解苏东坡被贬黄州,落魄无助下的一种心境的突围。通过对《赤壁赋》学习,我们试图让学生学会面对逆境的旷达、洒脱,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和那个时代,等等。再如韩愈《原毁》这篇文言文,就是让我们充分了解古代君子的要求,以及文章最后通过“某良士”“某非良士”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露的当时士风的不良。我们都知道当下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古代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本身就是让人开化,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文言文中的“文”正是我们古代先贤给我们书写的为人准则,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要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的人格不断趋向完美。
2.3 “文”纲“言”辅,构建文言并重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文”为纲的教学设计是文言文“文”“言”并举的关键所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文”的涉及只是在内容疏通和主题的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更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是能够以“文”为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以“言”为主的局面。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以“文”為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其一,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以“文”为纲。这样一来就即使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会有些偏移,也不会出现倒置的现象,从而极大程度地扭转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如韩愈《原毁》这篇文言文,目标设定应该是“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和危害”“了解写作特色,学习对比说理”“体会韩愈写作的真正目的”等等。这样就确保了以“文”纲,以“言”辅的课堂教学态势。
其二,以“文”纲,以“言”辅还需要设计活动任务。文言文若是能够以情境式、任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展开自然会减少过重“言”的现象。思维的发展肯定不在语言层面,而在文章的内涵层面,这就把主要的活动引向了文言文的“文”的探讨,并减少“言”的关注。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扭转课堂生态,构建出“文”“言”并举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样态。
2.4 创设任务式学习情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中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识记为主,为了使得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更加高效,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任务式的方式逼着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其一,以文言活动为主线设计文言文教学。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设置相关的活动,把文言文学习置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文言文。例如在教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要设计情景剧表演,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任务、更好地把握情节,从而演好整个剧本。这样以来,学生必须深入学习文本内容,更好地把握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深入研究和揣摩人物和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已经把文言文学好了。
其二,以文言测试为抓手设计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弘扬传统文化,也不能完全抛离应试需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识记呢?若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试卷考查,默写、订正、识记,那么,学生肯定是反感的,甚至是不接受的。这时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智慧处理,在设计活动时要把文言测试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测试,并且喜欢上这种具有挑战性质的测试活动,进而达到文言文学习和巩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维河.“文言并重”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1).
[2] 刘素琼.“文”“言”并重 花开有声——也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J]. 中学语文,2018(6).
[3] 范伟华. 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文”“言”并举 [J]. 语文月刊,2021(2).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 教学现状 文言并重
1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因为文言文教学枯燥无味,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也因为囿于应试的需求,语文教师很难追求文言文的思想内涵、艺术效果等,让教与学走向僵化,课堂效率大幅度降低,也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越来越厌恶。
1.1 语法知识薄弱,让学生走入学习困境
我们教师都知道,文言文学习需要有较好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作为基础。因为文言学习是需要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的。然而,在现实的学生生活中,学习的汉语语法知识是薄弱的,甚至没有掌握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这也致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困扰。例如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我们若理解了现代汉语中的词性和句子成分,就会非常容易掌握,也能够深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从根上解决词类活用的机理。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晋军函陵。这里的“晋”是名词,作为句子的主语,而“函陵”是地点名词,做宾语,那么,这个句子中的“军”必须作为动词,承接前后的名称,构成主谓宾完整的句子,所以这里的“军”作为动词解释为“驻军”。只要学生能够通过以上语法进行分析,词语的活用现象就很容易了。
1.2 文化背景缺失,让学生很难理解内涵
文言文学习需要走入情境、走入作者,体会作者那份独有的情怀。然而,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典文论讲求“知人论世”,我们若是完全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去理解文言文,恐怕要出现笑话。一篇文言文,我们要从字面走入内里,必须借助相关的背景知识,然而,我们的学习从小学到初中疲于奔命,很少阅读,对很多的知识都是不了解的。曾经,有调查班级同学读过古代名人传记的有多少,结果超乎想象,班级同学竟然没有一个同学读过。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补充少许的文化背景,只能够让学生稍微地理解一点,却不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例如,我们教授苏轼的《赤壁赋》时,学生根本不了解苏轼其人,也不了解他的人生经历,更不了解那段历史,这样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学生体会苏轼文章所表达的情怀呢?
1.3 教学目标异位,让学生无法体验乐趣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提倡文言并举,不可偏废一方。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高考的考试形式更注重考查文言知识,对于内容的考查也仅仅限于概括层级。这样就导致了教学的功利化,让教学目标出现异位现象。只重视文言知识的教学肯定是无趣的,每天都围绕着一篇文言文分析词语活用、句式特征、古今变化,等等。那么,学生还能够从文言文的学习中寻找到乐趣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异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功利化致使的,但是社会对于教育教学要求的迫切,也是异位产生的重要原因。这样的局面,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我觉得只有彻底地改变功利化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學才会出现新的局面,从而让学生喜欢上文言文学习。
2 高中文言文教学突破策略
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的考查是比较简易浅显的,所以“言”的注重就是把握了文言文的工具,更容易得到高分数。我们更知道文言文本身是一些历代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篇章,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具有内在的人生道理,而不是因为语言本身的不朽。语言只是表达的载体而已,但是由于古文字距离我们很远,与当下的话语方式略有不同,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转化。所以“文”和“言”必须并驾齐驱,这样的教学才能恰到好处,感悟文言文的神髓。
2.1 作为语言工具的“言”,我们必须掌握其内在机理
文言文的“言”在古代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大家都能听懂,只是交流的媒介而已。但是由于历史的遥远、语言的变化,我们必须掌握“言”的内在机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用这门工具。那么,在教文言文时,对于“言”,到底要了解哪些呢?我觉得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深入学习。
其一,了解语言结构的典型特征。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文言文必须知道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一些区别,尤其语言结构的典型特征。只有掌握好语言结构的典型特征,才能把文言文学好。例如现代以双音节词为主,古代却是以单音节词为主,所以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把单音节转换为双音节,这样才能符合现代人的话语习惯。如《<伶官传>序》“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的“盛”“衰”“理”等字都需要转化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
其二,对虚词的把握也尤其重要。因为很多虚词都是解读文言的关键,虚词有的表示句读,有的表达句子关系,有的表示某种语气,等等。只有深入的把握虚词的作用,才能让文言的表达更加精巧、恰切。例如《<伶官传>序》“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中的“为”字,在这里表示被动,我们必须翻译出来,使之成为被动句。
其三,对古今异义词把握。古今异义,顾名思义,就是古代的意思和现代的意思不一样了,或者又改变了。一般情况下,由于时代的变迁,词语内涵发生改变、扩大或者缩小,从而使之内涵不同,产生古今异义词。这样的词语若不明晰,那么关键之处是读不懂的。例如《张中丞传后叙》中描绘张中丞就义时说“颜色不乱”,而关键词就在于“颜色”,什么是颜色,“颜色”就是“脸色”。
其四,对句子结构的把握。句子是篇章表达的一个单元格,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理解句子,才能更好地理解篇章。我们都知道因为古代许多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们必须根据现代汉语把其还原,那么,我们就必须充分了解文言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等。例如《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这个“何操”就是一个典型的句式,若能明白这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就很容易了。把“何操”变成“操何”而已。 2.2 作为文化传播的“文”,我们必须深挖其内在神韵
文言文重在传播其文字所表达的内涵,我们若是只注重“言”而忽略了“文”,那就完全本末倒置了。一篇文言文的精髓就在于它的思想内涵,这是让我们了解一个人、一段历史、甚至是一个时代的窗口。如苏东坡的《赤壁赋》这篇文言文,就是让我们了解苏东坡被贬黄州,落魄无助下的一种心境的突围。通过对《赤壁赋》学习,我们试图让学生学会面对逆境的旷达、洒脱,与此同时也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和那个时代,等等。再如韩愈《原毁》这篇文言文,就是让我们充分了解古代君子的要求,以及文章最后通过“某良士”“某非良士”构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揭露的当时士风的不良。我们都知道当下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古代的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本身就是让人开化,并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文言文中的“文”正是我们古代先贤给我们书写的为人准则,我们阅读他们的文章,要不断地从中汲取力量,让自己的人格不断趋向完美。
2.3 “文”纲“言”辅,构建文言并重的高中语文课堂
以“文”为纲的教学设计是文言文“文”“言”并举的关键所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对“文”的涉及只是在内容疏通和主题的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更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所以我们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要是能够以“文”为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以“言”为主的局面。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以“文”為纲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其一,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以“文”为纲。这样一来就即使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会有些偏移,也不会出现倒置的现象,从而极大程度地扭转当下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如韩愈《原毁》这篇文言文,目标设定应该是“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和危害”“了解写作特色,学习对比说理”“体会韩愈写作的真正目的”等等。这样就确保了以“文”纲,以“言”辅的课堂教学态势。
其二,以“文”纲,以“言”辅还需要设计活动任务。文言文若是能够以情境式、任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展开自然会减少过重“言”的现象。思维的发展肯定不在语言层面,而在文章的内涵层面,这就把主要的活动引向了文言文的“文”的探讨,并减少“言”的关注。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慢慢地就会扭转课堂生态,构建出“文”“言”并举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新样态。
2.4 创设任务式学习情景,让学生参与语文课堂中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识记为主,为了使得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更加高效,我们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以任务式的方式逼着学生参与到文言文的学习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其一,以文言活动为主线设计文言文教学。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设置相关的活动,把文言文学习置于活动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文言文。例如在教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要设计情景剧表演,要求学生深入了解任务、更好地把握情节,从而演好整个剧本。这样以来,学生必须深入学习文本内容,更好地把握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深入研究和揣摩人物和情节,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已经把文言文学好了。
其二,以文言测试为抓手设计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学习除了弘扬传统文化,也不能完全抛离应试需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识记呢?若一味地按照传统的试卷考查,默写、订正、识记,那么,学生肯定是反感的,甚至是不接受的。这时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智慧处理,在设计活动时要把文言测试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测试,并且喜欢上这种具有挑战性质的测试活动,进而达到文言文学习和巩固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维河.“文言并重”教学策略探究[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1).
[2] 刘素琼.“文”“言”并重 花开有声——也谈文言文的教学模式[J]. 中学语文,2018(6).
[3] 范伟华. 文言文教学如何做到“文”“言”并举 [J]. 语文月刊,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