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独学导学案以学定教合作交流
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在我校实施已近9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确有改进,但是,能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与交流合作的课堂却并不多见,尤其是无人观摩、无人听课的“常态课”,“自主、合作、探究”可谓烟消云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照《标准》,我校少数数学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算是低效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落实《标准》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中解脱出来,打造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于2011年申请了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今年2月正式开题。我们七年级数学组的六位教师全部进入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一培训
1.培训教师
学校为课题组每个成员分发了一份自学材料《“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深入实践阶段课堂解读》,定期开展课题工作研讨会;组织组员观看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先学后教和有效教学》讲座录像;聘请市局专家学者给予理论指导。经过培训学习,大家统一了思想,认清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效课堂”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这次培训的重点是即将实践研究的“学案导学,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步骤;学会如何集体备课;如何制作导学案;如何分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及听、评课等。
2.培训学生
理论上让学生明白:
(1)习惯决定未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2)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3)错误是镜子,是路标,帮别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
(4)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训练场,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欣赏……
学习方法上教会他们如何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图去独学;如何提出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填写问题单;如何整理导学案、对课堂生成问题如何整理、学后问题单如何整理归档;小组交流中小组长如何去组织、协调;“对子”双方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给予解答帮助,说话时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等。
3.培训家长
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培训。让家长了解学校将要开展的重大课改科研活动的目的和具体做法,明白此项课题研究没有家长的配合是进行不下去的。因为学生的自学是在家里进行的,七年级的学生还是个孩子,天性好玩,自控力差,这就要家长监督,保证孩子每晚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解决数学导学案上的问题,认真检查后签上家长姓名。家长与教师还互留了电话号码,随时保持联系。
实践研究二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时间、内容:数学课题组决定每周集体备课2次,每次45分钟左右。集体备课主要解决课程进度、导学案修订、下周导学案初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反思等常规教学基本问题。
2.集体备课的基本过程
(1)个人初备
学期初制定计划,确定各部分教学内容主备人。主备人提前一周完成教学内容导学案初备工作。
(2)集体交流
交流的内容有三项:一是主备人主讲导学案。主要围绕以下四点进行:①导学案各环节的设计意图。②导学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设计中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二是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就备课中的困惑进行讨论交流。三是上周执行导学案后的集体教学反思。
(3)完善阶段
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本课题组成员的意见,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形成适合学生独学和课堂活动的较为成熟规范的导学案,由备课组长审阅后送到印刷室印刷。
(4)导学案变为教案
每位教师收到印刷好的导学案后,必须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导学案再作适当的修改补充。课前十至二十分钟再根据学生独学提交的问题单及教师抽查学生完成导学案独学的实际情况,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内容,书写在导学案的对应位置,让导学案变为教案。
实践研究三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的性质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据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地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
2.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精心设计。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是: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3.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1)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预习导引。
(3)问题导学。
(4)练习展示。
(5)归纳小结。
(6)当堂检测。
(7)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设有独学问题生成单和学后反思。
实践研究四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组建小组的原则
每个小组一般4~6人。划分时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2.小组的评价和考核
考评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就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
3.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小组成员关系: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2)与他人信息交流情况: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是否相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
(3)学习中的投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倾听他人的讲解是否认真、是否坚持不懈完成任务。
(4)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
(5)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掌握。
实践研究五导学案
导学案的功能是“导学、定教”,是贯穿高效课堂的一条主线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确保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校数学高效课堂采用“学案导学,五步三查”模式:
第一步:学案独学。找出学习困惑,填写“独学问题生成单”。教师课前“一查”自学进度、效果,以学定教。
第二步:交流合作。围绕困惑对学、群学(生生活动)。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师生活动),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三查”互评。
第五步,随堂检测(10分钟左右)。学生整理学案(课后完成)。课后完成的15分钟以内的作业需当天完成,教师批改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做到日日清。
实践研究六听、评课
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中心环节,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我们数学组每周组织一次听、评课活动,设计出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环节、内容为:
1.基本功(10分):
(1)语速及普通话;
(2)语言表达通俗;
(3)板书的结构;
(4)肢体语言的应用。
2.课堂教学驾驭能力(20分):
(1)教学节奏调控;
(2)生成的处理;
(3)教学时间的分配。
3.组织与引导(20分):
(1)师生活动设计;
(2)学生活动组织;
(3)问题的提出与处理。
4.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20分):
(1)教学流程整体;
(2)教学流程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
(3)教学流程中辅助工具的应用。
5.学生课前准备(10分):
(1)学习工具的准备;
(2)学习内容的准备;
(3)学习的心理准备。
6.学生参与度(20分):
(1)活动过程中注意力;
(2)活动过程中思维的张力。
以上是我与数学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初期实践研究成果的摘要记录。新课程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争取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 孙晓天、张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2] 宋秋前.《有效教学理念与实施策略》.
[3] 王德军.《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黄麓中心学校)
引言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在我校实施已近9年。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确有改进,但是,能够经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实践体验与交流合作的课堂却并不多见,尤其是无人观摩、无人听课的“常态课”,“自主、合作、探究”可谓烟消云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对照《标准》,我校少数数学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算是低效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落实《标准》的要求,把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工作和学习中解脱出来,打造一支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中,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校于2011年申请了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今年2月正式开题。我们七年级数学组的六位教师全部进入课题组进行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一培训
1.培训教师
学校为课题组每个成员分发了一份自学材料《“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深入实践阶段课堂解读》,定期开展课题工作研讨会;组织组员观看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余文森教授《先学后教和有效教学》讲座录像;聘请市局专家学者给予理论指导。经过培训学习,大家统一了思想,认清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
“高效课堂”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组织、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这次培训的重点是即将实践研究的“学案导学,五步三查”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步骤;学会如何集体备课;如何制作导学案;如何分组、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以及听、评课等。
2.培训学生
理论上让学生明白:
(1)习惯决定未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益。
(2)学好知识有三个层次:听明白,想明白,讲明白。讲明白是学好知识的最高层次。
(3)错误是镜子,是路标,帮别人改错等于帮自己防错。
(4)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健全人格的训练场,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沟通、倾听、尊重、包容、欣赏……
学习方法上教会他们如何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图去独学;如何提出独学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填写问题单;如何整理导学案、对课堂生成问题如何整理、学后问题单如何整理归档;小组交流中小组长如何去组织、协调;“对子”双方如何提出问题、如何给予解答帮助,说话时如何使用礼貌用语等等。
3.培训家长
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培训。让家长了解学校将要开展的重大课改科研活动的目的和具体做法,明白此项课题研究没有家长的配合是进行不下去的。因为学生的自学是在家里进行的,七年级的学生还是个孩子,天性好玩,自控力差,这就要家长监督,保证孩子每晚有30分钟左右的时间解决数学导学案上的问题,认真检查后签上家长姓名。家长与教师还互留了电话号码,随时保持联系。
实践研究二集体备课
1.集体备课时间、内容:数学课题组决定每周集体备课2次,每次45分钟左右。集体备课主要解决课程进度、导学案修订、下周导学案初备工作落实、集体教学反思等常规教学基本问题。
2.集体备课的基本过程
(1)个人初备
学期初制定计划,确定各部分教学内容主备人。主备人提前一周完成教学内容导学案初备工作。
(2)集体交流
交流的内容有三项:一是主备人主讲导学案。主要围绕以下四点进行:①导学案各环节的设计意图。②导学案的使用方法。③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④设计中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二是由备课组长组织大家就备课中的困惑进行讨论交流。三是上周执行导学案后的集体教学反思。
(3)完善阶段
集体交流之后,由主备人综合本课题组成员的意见,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对导学案进行修改,形成适合学生独学和课堂活动的较为成熟规范的导学案,由备课组长审阅后送到印刷室印刷。
(4)导学案变为教案
每位教师收到印刷好的导学案后,必须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对导学案再作适当的修改补充。课前十至二十分钟再根据学生独学提交的问题单及教师抽查学生完成导学案独学的实际情况,明确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内容,书写在导学案的对应位置,让导学案变为教案。
实践研究三编写导学案
1.导学案的性质
导学案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可以据此并依托教材可以比较轻松地做到自主学习的具体方案,是教师给学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
2.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3)问题性原则: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问题必须明确、具体,精心设计。
(4)层次性原则: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
(5)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具体要求是: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3.新授课导学案模式
(1)明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2)预习导引。
(3)问题导学。
(4)练习展示。
(5)归纳小结。
(6)当堂检测。
(7)作业布置。
导学案上设有独学问题生成单和学后反思。
实践研究四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1.组建小组的原则
每个小组一般4~6人。划分时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
2.小组的评价和考核
考评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就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地开。
3.评价的内容
评价的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小组成员关系:是否愿意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
(2)与他人信息交流情况:信息沟通的频率和数量、信息沟通是否准确,理解他人是否有困难、是否相信他人对自己观点的评价。
(3)学习中的投入: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是否充分、是否有强烈的愿望表达自己、倾听他人的讲解是否认真、是否坚持不懈完成任务。
(4)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
(5)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科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交流与解决问题基本技能的掌握。
实践研究五导学案
导学案的功能是“导学、定教”,是贯穿高效课堂的一条主线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紧紧围绕这条线索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确保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我校数学高效课堂采用“学案导学,五步三查”模式:
第一步:学案独学。找出学习困惑,填写“独学问题生成单”。教师课前“一查”自学进度、效果,以学定教。
第二步:交流合作。围绕困惑对学、群学(生生活动)。
第三步: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组织下,“展示”学习成果,谓之“小展示”;教师“二查”展示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第四步:教师根据“小展示”暴露出来的近共性问题组织全班“大展示”(师生活动),学生归纳提升(师生生成),教师评价反馈,对子“三查”互评。
第五步,随堂检测(10分钟左右)。学生整理学案(课后完成)。课后完成的15分钟以内的作业需当天完成,教师批改后及时返还给学生,做到日日清。
实践研究六听、评课
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中心环节,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我们数学组每周组织一次听、评课活动,设计出操作性强的《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
评价环节、内容为:
1.基本功(10分):
(1)语速及普通话;
(2)语言表达通俗;
(3)板书的结构;
(4)肢体语言的应用。
2.课堂教学驾驭能力(20分):
(1)教学节奏调控;
(2)生成的处理;
(3)教学时间的分配。
3.组织与引导(20分):
(1)师生活动设计;
(2)学生活动组织;
(3)问题的提出与处理。
4.教学流程的设计与实施(20分):
(1)教学流程整体;
(2)教学流程各环节的过渡与衔接;
(3)教学流程中辅助工具的应用。
5.学生课前准备(10分):
(1)学习工具的准备;
(2)学习内容的准备;
(3)学习的心理准备。
6.学生参与度(20分):
(1)活动过程中注意力;
(2)活动过程中思维的张力。
以上是我与数学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初期实践研究成果的摘要记录。新课程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争取圆满地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 孙晓天、张丹.《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程改革》.
[2] 宋秋前.《有效教学理念与实施策略》.
[3] 王德军.《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
(作者单位:安徽省巢湖市黄麓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