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全是爱”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r1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班主任,更要有一颗炽热的爱心。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回顾十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其中有专业知识,有管理能力,更有“爱”的投入。在我眼里,学生没有美丑之别,没有贫富之差,更没有绿领巾、五道杠、三色作业本之分,应该把学生看待成自己的孩子。我尝试以下的做法:
  一、要给学生博大的爱
  班主任要走进学生心里,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爱,我们要容忍学生犯错误,不要漠视学生的上进心。要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他们的缺点,不要动不动就大声呵斥、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身心和人格。我班费一飞同学,上课爱说话,书写乱,多次家庭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我就找家长了解,原来是孩子好动,在家写作业不专心,边写边玩,写到晚上十点也完成不了,当我知道他的情况后,没有揪着他的缺点,而是实行“多关注、多鼓励、多帮助、多表扬”的政策,半学期后,他家长告诉我,他这段时间变化很大,回家后能主动写作业,还立志要当书法家。我也明显感觉到他比以前守纪律了,上课能坐住了,学习劲头更足了,使他感到了博爱的力量。
  二、要给学生深沉的爱
  班主任和学生不仅要亲如朋友、爱如慈母,更要如严父。“爱之愈深、责之愈切”,在班级管理中要把自己的“爱”熔融到“严”中,“严”中要有“爱”,即所谓“爱的深沉”。要注意严在当严时,爱在细微处,我认为既要防止超越客观实际,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的所谓“爱”,助长他们一些不良思想的滋生。充满深沉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理解,赢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用宽容的胸怀,严格的制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让他们保持年龄段的天性,指导他们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一个眼神,一句鼓励,一次谈心,让学生感受到深沉的爱是朴素的、淡淡的,如一杯红酒,不浓烈,但有滋味。
  三、要给学生尊重的爱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要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学会换位思考,用爱心去感化学生,讽刺挖苦、横眉冷对,这些极端措施不仅有损班主任的形象,还会加重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心理。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一颗成为好人的心。开学不久,我通过观察了解到本班吴昊天是一位性格腼腆的单亲男孩,甚至与人交谈时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喜欢坐在角落里。我有心帮助他改变自己,上课就盲目的当众宣布:吴昊天同学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结果,晚上孩子家长打来电话说:“李老师,吴昊天是不是受批评了,他回来不吃饭,说不想上学了。”我惊讶了,一次偶然的关注让这个孩子感觉到负担。于是我改变了思路,静观其变,由于座位的调整,他有机会坐在第一排,我用期待的目光,用微笑的眼神、幽默的语言给予他力量,他也敢抬头看老师了,偶尔也嘴角荡漾着淡淡的笑,我找他谈话让他负责班上蛋奶的发放,他怯怯的答应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他能大声回答问题了,能尽心尽力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从不间断。让我意外的是,在班级大扫除中,他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洗窗帘的工作,第二天自豪地告诉老师:窗帘是他回家自己洗的。这个个例使我认识到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创造条件和机会,让能力弱、有明显缺点的学生表现优点和长处,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
  四、要给学生公平的爱
  班主任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有信心、爱心,特别是对后进生,要有一视同仁和“点石成金”的行动。我将之付诸于实践收到了一定效果。这世上永远都有最后一排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在老师面前,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任班主任期间采用“滚车轮”的座位调换方式,每周调换一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坐在前排及中间,都公平地得到老师关注的目光,都有表现优点的机会,特别是一些高个子内向的学生,坐在前排时听课更专注了,回答问题时更积极了,因为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渴望被老师认可。坐在后排的小个子,也更能激励他们从不同角度(学习、生活)换位,替别人着想。孩子们就像棵棵小树沐浴在阳光的怀抱,尽情伸展着枝叶。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为一名班主任,要用爱来对待孩子,打动孩子,帮助孩子,影响孩子。我想只要我们真诚地捧着一颗爱心,奉献一片真情,必能收获一颗颗硕果。
其他文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化工之巧,火箭之速,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密切关系的精彩描述。数学如此有用,但很多初中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甚至一些在小学阶段数学较好的学生,升入初中后数学成绩也不怎么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知识面拓宽了,数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变化,若学生的学习方
一、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该门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而有成效。新课程要求我们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而学习兴趣是三维目
【设计理念】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第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谦虚接受批评的事。主人公戴嵩勇于承认错误、谦虚诚挚的美德令人感动,而那个小小牧童面对备受尊崇的大画家,敢于批评,毫不畏惧,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实事求是的品质更是难能可贵!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质渗透在优美的文字之中,给人以深远的回味。  本课教学设计抓住低段阅读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提出  纵观古今,横论中外,名著的存在数量可谓汗牛充栋。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名著,应该是文学方面的,此点是毋庸争议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关注的是名著文学常识方面的内容,譬如作品的名称﹑作者和朝代等,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和指导一直是避而不谈或点到即止的。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加多述。名著阅读的正式提出是在2001年的《课程标准》实验稿中,2011年的正式修订版《课程标准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思想品德有巨大的作用。离开了现实生活,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青少年学生的生活习惯,是其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环境,是其思想品德文化形成的土壤。  【关键词】现实生活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基础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离开了生活,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就成了
【内容摘要】中学化学中有些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比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比喻,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比喻 化学教学 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中学化学中有些内容理论性很强,其中有些知识在中学阶段无法用实验加以验证,较为抽象,不易理解,这就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拦路虎。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译者之一的黎信的一篇文章《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情感》,被刊登在与高中语文必修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87页上。选用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又译作《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我们不知道哪个标题才是A·M·罗森塔尔的原题。(凭直觉,我们以为“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很可能就是作者的原题。)细究之下,我们以为标题采用“布热金卡:阳光明媚,鸟语花香”
提起作文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怕。即教师怕教、怕改,学生怕写。小学作文更是成了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所以,社会上出现名目繁多的“作文辅导班”、“小小文学家班”,书店里作文辅导资料堆积如山。从这些状况说明,目前还没有一种妙法能把小学生从写作的窘境中拯救出来。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教育教学的同时,对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作了潜心研究,针对目前小学作文中的难点,进行了开放式作文教学模式
近年来,研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对照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发现问题多多,亟需不断改进。  在校内外甚至省内外同行之间的听评课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的高中语文教育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  无论是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育教学,还是高二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抑或是高一起始年级的语文教育教学,全都围绕着高考知识点进行,大多数语文课几乎成了高考考点知识讲授课或考点知识训练课,却缺乏必要的文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尽心探究,通过探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有效掌握知识的学习环境,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现在初中物理教材探究实验有四十多个,但其中有的因效果不够明显或缺少器材很难成功,有的因不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存在一种陌生感,接受起来效果不理想。故教师教学生学会设计实验,对优化物理教学,促进物理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