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及师道尊严的影响,学生的课堂权益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致许多孩子失去童年的欢乐和自由,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可以说: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已成为教育界人士的共识,也是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追求。
一、让学生“乐”起来
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后,我上了一节复习课。目的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学数学的兴趣。一上课,我首先从学生喜欢的活动“数数”切入。“我们一起做开火车的游戏。从1数起,每人数4个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学生开始活动:“1、2、3、4;5、7、9、11;12、15、18、21;22、27、32、37;38、48、58、68;整个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让学生“猜”起来
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的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个被遮盖的并露出一个锐角的梯形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画了一个什么图?”学生顿时兴致勃勃。有的说画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锐角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梯形,有的说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一学生按捺不住地喊出来:“不一定。” 我顺势一接:“你的意思是?”学生说:“我认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想呢?”我问。学生说:“这里露出了一个锐角,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有锐角的,所以是不能确定。”此时其他学生都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以积极的求知状态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让学生“问”起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大胆地尝试了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当学生看完后纷纷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2、所有的半径和直径为什么都相等呢?3、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知道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都相等呢?4、直径和半径为什么是2倍关系?(以上2、3、4问题不是很全面,必须在同一个圆里)。5、画圆的方法有哪几种?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虽然,在课的开始表现出的课堂气氛并不活跃,但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面。
四、让学生“争”起来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直接画了一个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马上一学生举手说:“我家的苍蝇拍上有这样的图形。”另一学生也说:“我们学校的校门上也有这样的图形。”一系列回答后,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一学生说:“横着的两边平行,斜着的两边也平行。”……我又问:“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聪明的学生回答说它是平行四边形。此时一学生禁不住喊出来:“老师,我有问题。我们的电视机也是两组对边平行的,可它是一个长方形呀?”就这样,学生从自己提供的材料中。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断地探讨。最终,深刻的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有极大好处的。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从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我在数学教学中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尝试摸着石头去过河。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和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如三年级第五册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当学生已经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的物体长度后,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长度呢?我放开手,当堂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自己作业本的厚度,书本的长度宽度;有的量粉笔的长度;有的量桌子的高度;有的趴在地上量凳子的高度;有的想量黑板的长度,教室门的高度,却遇到尺太短的困难,于是几个同学一起来,短尺一把一把接过来量;还有的同学竟然想出解下红领巾,先用尺子量红领巾,再用红领巾量的办法 。这时我将黑板和讲台也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象老师一样到投影仪上演示量长度,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有了感性认识。看到学生们兴致勃勃,我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成功失败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做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呀!
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数学课非常有趣,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一、让学生“乐”起来
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后,我上了一节复习课。目的是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学数学的兴趣。一上课,我首先从学生喜欢的活动“数数”切入。“我们一起做开火车的游戏。从1数起,每人数4个数,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学生开始活动:“1、2、3、4;5、7、9、11;12、15、18、21;22、27、32、37;38、48、58、68;整个课堂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二、让学生“猜”起来
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的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个被遮盖的并露出一个锐角的梯形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画了一个什么图?”学生顿时兴致勃勃。有的说画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锐角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梯形,有的说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一学生按捺不住地喊出来:“不一定。” 我顺势一接:“你的意思是?”学生说:“我认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想呢?”我问。学生说:“这里露出了一个锐角,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有锐角的,所以是不能确定。”此时其他学生都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以积极的求知状态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让学生“问”起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才更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大胆地尝试了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当学生看完后纷纷提出以下问题:1、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2、所有的半径和直径为什么都相等呢?3、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知道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都相等呢?4、直径和半径为什么是2倍关系?(以上2、3、4问题不是很全面,必须在同一个圆里)。5、画圆的方法有哪几种?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虽然,在课的开始表现出的课堂气氛并不活跃,但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场面。
四、让学生“争”起来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直接画了一个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问学生:“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图形吗?”马上一学生举手说:“我家的苍蝇拍上有这样的图形。”另一学生也说:“我们学校的校门上也有这样的图形。”一系列回答后,我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一学生说:“横着的两边平行,斜着的两边也平行。”……我又问:“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聪明的学生回答说它是平行四边形。此时一学生禁不住喊出来:“老师,我有问题。我们的电视机也是两组对边平行的,可它是一个长方形呀?”就这样,学生从自己提供的材料中。从自己提出的问题中不断地探讨。最终,深刻的了解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由地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有极大好处的。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从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五、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好新、好胜的思维特点。我在数学教学中给孩子创造一些条件,让他自己去选择,自己尝试摸着石头去过河。故意给学生创设一些易“犯错”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动手、动脑、动口,自觉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发挥智慧和和潜能,得到不断的发展。如三年级第五册学习“毫米、分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的长度,当学生已经学会测量课本上所列的物体长度后,我问: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长度呢?我放开手,当堂让学生自己在教室四周找实物测量。有的量自己作业本的厚度,书本的长度宽度;有的量粉笔的长度;有的量桌子的高度;有的趴在地上量凳子的高度;有的想量黑板的长度,教室门的高度,却遇到尺太短的困难,于是几个同学一起来,短尺一把一把接过来量;还有的同学竟然想出解下红领巾,先用尺子量红领巾,再用红领巾量的办法 。这时我将黑板和讲台也大胆地交给学生,让他们象老师一样到投影仪上演示量长度,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多种感官互相协调配合,使学生对毫米、分米等长度单位有了感性认识。看到学生们兴致勃勃,我内心的激动不言而喻。事实证明,让学生在自己动手、自己活动的天地里自主地参与数学实践,不但激发了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培养,更让学生体验到了尝试动手的乐趣和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成功失败都是他们自己亲自做的,都是他们自己的收获呀!
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数学课非常有趣,数学知识非常有用,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