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不断地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的魅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需要遵循什么原则?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趣味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的更清楚: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共同说出了一个道理:兴趣在学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哪一门学科,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前提。因此,数学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问题情境的地位及作用
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放在课首,形成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放在课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也可以放在课尾,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学中寓趣于教,适度幽默,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2、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股票问题、环境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1:在“字母表示什么”?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2008看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行。为了迎接奥运会,小李同学设想在学校操场上搭一行2008个正方形,怎么搭呢?需要多少根火柴?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探究、交流、讨论,大部分学生能总结出:当正方形无公共边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4×2008=8032(根);当正方形有公共邊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1 3×2008=6025(根)。教师再将其一般化,则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当正方形无公共边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4n根;当正方形有公共边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1 3n)根。
因而,在教学教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家的思维来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3、创设反思性问题情境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识活动进行考查、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识过程中强化意识,进行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反思性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规律,产生新的认识。
案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有两边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上的高。学生往往会解答如下;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分别为3和4,第三边为5,第三边上的高为2.4。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的关键是确定已知两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从而出现反思的情景,通过反思得出上述解答是错误的,再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勾股定理分类解答:当3和4是直角边时。斜边为5,第三边上的高为2.4;当3是直角边,4是斜边时,第三边上的高为3/4。
4、创设递进性问题情境
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运用有一个过程,且学生在认识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递进的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5、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追求新知、了解未知是青年学生的天性,正因为如此,设计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心欲明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他们就会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4;在抛硬币的过程中,若前九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十次哪面朝上呢?通过此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掌握概率与频率的概念。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问题情境是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问题情境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索,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
(2)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尽可能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
(3)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的交流、协作。
(4)接近性原则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发展的理念,既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从而“跳一跳,能摘桃”。
(5)诱发性原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性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一开始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便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交流。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兴趣,而课堂兴趣的激了离不开老师,故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避免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要创造更有趣的教学方式,用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段志君、“巧设问题情境,实现认识结构的合理建构——读课例《众数、中位数》有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趣味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的更清楚: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们共同说出了一个道理:兴趣在学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无论哪一门学科,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前提。因此,数学教学要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问题情境的地位及作用
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放在课首,形成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放在课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高潮迭起,也可以放在课尾,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表明:当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为,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学中寓趣于教,适度幽默,创设趣味性的情境,可以诱发学生的内驱力。
2、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的发展应归结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股票问题、环境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
案例1:在“字母表示什么”?的教学中,设计如下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规律。
2008看奥运会在我国北京举行。为了迎接奥运会,小李同学设想在学校操场上搭一行2008个正方形,怎么搭呢?需要多少根火柴?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探究、交流、讨论,大部分学生能总结出:当正方形无公共边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4×2008=8032(根);当正方形有公共邊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1 3×2008=6025(根)。教师再将其一般化,则得到一般性的结论:当正方形无公共边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4n根;当正方形有公共边时,所需火柴的根数为(1 3n)根。
因而,在教学教过程中,选择一些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现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从内心情感上接受数学课,喜欢数学课,还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家的思维来审视世界、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
3、创设反思性问题情境
反思是指自觉地对数学认识活动进行考查、分析、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是学生调控学习的基础,是认识过程中强化意识,进行自我调节的主要形式,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反思性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规律,产生新的认识。
案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有两边分别为3和4,求第三边上的高。学生往往会解答如下;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分别为3和4,第三边为5,第三边上的高为2.4。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勾股定理求第三边的关键是确定已知两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从而出现反思的情景,通过反思得出上述解答是错误的,再启发、引导学生利用勾股定理分类解答:当3和4是直角边时。斜边为5,第三边上的高为2.4;当3是直角边,4是斜边时,第三边上的高为3/4。
4、创设递进性问题情境
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与运用有一个过程,且学生在认识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递进的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成功的喜悦。
5、创设悬念型问题情境
追求新知、了解未知是青年学生的天性,正因为如此,设计悬念情境,将他们引入“心欲明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境界,他们就会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案例4;在抛硬币的过程中,若前九次都是正面朝上,那么第十次哪面朝上呢?通过此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轻松掌握概率与频率的概念。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问题情境是真实或接近真实的,现实生活中能找到的。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问题情境涉及的问题进行探索,完成对主题意义的建构。
(2)层次性原则
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尽可能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
(3)合作性原则
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的交流、协作。
(4)接近性原则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发展的理念,既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使学生经过努力思考,从而“跳一跳,能摘桃”。
(5)诱发性原则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性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一开始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便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交流。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兴趣,而课堂兴趣的激了离不开老师,故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避免单纯的讲授式教学,要创造更有趣的教学方式,用课堂的魅力吸引学生。
参考文献
[1]段志君、“巧设问题情境,实现认识结构的合理建构——读课例《众数、中位数》有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