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教学中把握优美特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美的事物具有淡雅清香、 圆润和谐、轻盈柔和的特点。小学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但要给学生授以相应的知识,而且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施以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美的感情,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促使其更加热爱生活。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就蕴含着这些优美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淡雅之美、轻柔之美、天人合一之美。
  《荷花》一文的作者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荷花》是他笔下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以一种轻灵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精美的荷花图,给小学生们带来一种艺术美的享受,让小学生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时,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把握。
  一、把握淡雅清香的特性,引导学生感知优美
  《荷花》一文的第一段是写作者为何来到荷池。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清晨,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作者一“闻到荷花的一阵清香”就来到荷花池边。我们通过反复的美读,让学生慢慢地品味出荷花的淡雅之香。叶圣陶先生一向重视语文课中的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作为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运用美读法教学,非常适合。
  由此可见,荷花的清香是那么的吸引人。这里荷花的清香是一种淡雅的香,这样的香完全符合作者早晨淡淡的心情。于是,作者迫不及待地走到荷池边。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教育学生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要像白荷花那样的努力,用自己淡雅的香来展现自己、吸引别人。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荷花的淡雅美,这种美吸引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荷花的品质,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
  二、把握轻柔之美的特性,引导学生感知优美
  文章的第二段是描写荷花开放的各种姿势。在第二句是这样描写荷叶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句的不少字词意蕴丰富、内涵深刻,显得简洁、准确、形象,是别的字词所无法替代的,既浅显易懂,又惟妙惟肖。这里的“挨挨挤挤”叠字叠词的运用,增加散文活泼自然的韵味,并且“挨”和“挤”是一对近义词,但又不完全一样。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体会到它们的相同之处,又不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让人似乎看见一个个绿娃娃这儿亲密地“挨”在一起,那儿又顽皮地“挤”在一块的态势。句子把大荷叶比喻成“大圆盘”,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荷叶的一种赞美,并为下文描写荷叶的特征作了很好的铺垫。文中继续写道:“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作者不用“长”、“露”,而用一个“冒”字,让我们似乎看到一幅动态的荷花生长图,从而体会到荷花旺盛的生命力。这样的描绘,显得白荷花是多么的美,它们不会因为荷叶的大而感到自己的微小,它们很努力的长着。同时,这里的“冒”字突出动势的一种舒缓,由静的姿势转换成一种动的姿势,这只有在优美中才能显现出来。接着,作者描写荷花开放的姿势:“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荷花有的“初放”,有的“盛开”,有的“含苞欲放”。仔细观看,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姿势各不相同,各种各样,荷花的大、小都在作者的笔下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的白荷花是在大大的绿圆盘的衬托下所展现的一种柔和之美。这一段描绘了荷花的轻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花瓣的小给予我们的感觉就是想去抚摸它和爱护它;嫩黄色的小莲蓬也能引起我们的关注。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很想去亲身感受它。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更注意这些知识的传授。对这种柔和美,我们可以教学生们慢慢地品味这其中的内蕴。这段文字中还使用了“有的……有的……”句式,这种句式在小学中是常用的写作句式。作者用这种简单的句式描绘出一种平易的美、一种对生活和谐美的感受。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这种句式所蕴含的优美特征,并让学生反复品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品读,学生才能让从中感受美、欣赏美、接受美。
  三、把握“中和之美 ”,引导学生感知优美
  《荷花》一文中第四自然段渲染了一个恬静、和谐、优美的梦境:“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朗读时不妨放点轻松的音乐,带领学生将思绪放飞,把课堂想象成荷塘,把自己想象成阳光下、微风中的荷花,有蜻蜓、有蝴蝶、有小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言,说说自己好像看见什么。合理的想象可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更深处的美。文章的意境美一般都是通过想象来进行感受的。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境”便指“意境”。“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主观情思,“境”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客观的景、物、事。因此,意境是作者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或自然环境的结合,是行神合一的艺术境界。把握意境美,引导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凭借联想和想象,进入作者创作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和描写的事、物交织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作品最深处的美。文章中的“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一句,体现美学中常说的“天人合一”和“物我之境”,同时也是一种“无我之境”。看着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令人生出一种“如真在画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这是通过描写荷花的自然景物,表达出对整个人生、理想、情趣的理解。这看似一种自然的描绘,但却表达了一种生活的理想。由此可见,荷花的美是那么的吸引作者和读者,让读者们在阅读中也感觉到自己就是荷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重这个语段的训练,让学生通过默读、朗诵和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审美教学。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此类文章可以自己进行优美特征的把握和理解。
  荷花的美是内在的、含蓄的,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品味荷花的优美特征。只有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才能自己品味更多优美的文章,感受到更多的美的教育。荷花的淡雅之美、轻柔之美、和谐之美能唤醒学生们在人格上的至真、至纯的追求。这让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全面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层次。小学阶段将优美特征的品味融入课程,这让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升华,丰富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构建了学生的审美图式。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诗人王宜振的一首对秋天的赞歌。在教学时,我激情洋溢,整个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进行。在我的点拨之下,学生情绪高涨,让人感觉到秋天的热情与活泼。我以“秋风”的到来引领教学,在秋风的吹拂下,我和学生走进了成熟的秋天,感受了热闹的秋天,体验了喜悦的秋天……以下是本课教学片断。  片断一:  出示写“秋风”的诗句(第二节),生齐读。  师:你觉得这是怎
习作内容  在你的身边,有关心疼爱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和奶奶,有诲人不倦的校长、老师,有活泼可爱的小伙伴,还有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售货员阿姨、医生护士、公交司机……选择一个人写一篇作文,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题目自己定,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设计理念  描写人物是纪实类作文的一种形式,它以记叙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为对
【关键词】语文知识,语文问题,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逻辑  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来看,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共识的语文知识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结构方式与结构方法。前者是文章思路或文章结构的形式,主要有并列结构与递进结构;后者是行文构篇的方法,主要有线索、过渡、伏笔、照应、点题、波澜等。第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前者如象征、托物言志、衬托、铺垫、对比、渲染等,后者分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与
设计意图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及审美功能。中国文学的审美既有文字表象之美,更有情韵之美,意象之美。《嫦娥奔月》是一个神话,也是一个传说。传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载体。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它凝聚着太多的人文积淀,赋予了太多的感情色彩,以至于在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直接导致了民族文学的一个共性的形成——即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物言志。很多无情物因为上古时代的人们至纯至性的猜测,而它们成
学会学习,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关键。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步入中年级,识字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四年级,学生必须独立识字,学会积累语言。“摘抄词字”是独立识字的一个好办法。  “摘抄字词”,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从语文教材之内,自主选择字词摘抄下来,在摘录过程中,教师引导
一位特级教师在回顾自己成长经历时说:“名师所以成为名师,是他自己努力让自己成为名师。”这句话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主体性发展过程。“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教师发展主体性的支点在哪里呢?    一、践行职业理想——教师发挥主体性的出发点    这两样东西大家并不陌生:陀螺和风筝。如果请您从中挑选一个来形容教师这一职业,您会作何选择呢?有老师
原题回放: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作
书名: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  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4年  ISBN:9787100106184  定价:56元  隨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加之娱乐方式的多样化,青少年的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在此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列为日常教学任务,高中语文课程更是将其置于十八个任务群之首,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
习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学生的习作能力往往又是衡量其认识水平和语文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可通常我们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又要写作文了啊!不知道今天写什么呢?”教室里的叹气声此起彼伏。作文课前,气氛绝对沉闷。“眉头紧缩”、“咬着笔头冥思苦想”、“绞尽脑汁边写边数格子”,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一篇习作的诞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写并痛苦着。用他们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苦不堪言”。其实,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过程指导,《西游记》  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教材中单篇阅读而言的。早在1941 年,叶圣陶先生在《論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就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为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其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都一以贯之地对各学段课外阅读进行了量化要求,并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读整本书”的实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