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歌谣保存着我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积淀着我党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以及自身建设的先进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推广传播红色歌谣,可以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关键词】红色歌谣;红色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永恒的价值。红色歌谣保存着我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积淀着我党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以及自身建设的先进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无论在以后任何年代,人们只要唱起红色歌谣,内心就会充满一种革命激情,就会涌起一种对革命先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深的缅怀和崇高敬意。对于年轻一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净化自身的灵魂、促进民族复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着永恒的意义。
一、红色歌谣产生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产物
文学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艺术,某一时期在社会上风行或成为主流,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众多的原因。在苏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起来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开创了惊天动地的苏维埃建设,工农群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同样要求在文化上得到解放,要求苏维埃政府发展革命文化。然而,由于战争的环境和多数农民不识字、没有文化、苏区文化设施相当落后的现状,而且革命只能首先在农村发展的现实原因。因此,苏维埃政府因地制宜,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来解决这一问题。苏维埃文艺工作者大胆创造,对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赣南山歌进行了改革,结合革命斗争的任务,利用赣南山歌音乐躯壳,以“旧坛装新酒”的艺术改造,注入革命的内容,创造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山歌,以“工农坐天下”的豪情,从心底唱出一首首时代的新歌:“红军来了晴了天,兴国山歌万万千,唱着山歌打天下,工农翻身掌政权”。火热的斗争生活为赣南山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赣南山歌又鼓舞和推动了革命的胜利发展,传唱革命山歌的热情在苏区兴起。
二、红色歌谣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
苏区民众创造的千千万万首革命红色歌谣,一方面揭露新军阀蒋介石屠杀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讴歌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建立,赞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这种表现人民革命思想的革命歌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数量为最多,内容也最丰富,从思想深度上来看,也有很大发展,在苏区革命斗争中起到积极作用。
(一)红色歌谣号召工农起来反抗剥削与压迫
多少年来,劳动人民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一些略有土地或略有资金的佃农和手工业工人,终年在劳碌愁苦中过生活,那些“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完全失去生活依据”的人,只能出外当兵、做工或乞讨。当时,群众中流传着不少诸如《长工歌》《穷人调》《农民苦》的民歌小调,从不同侧面描述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如农民“一年四季没闲暇”,每天从“朝晨做到日落西”,结果是“放下禾镰无粒谷”“灶冷锅凉”无米煮,怎能不“越思越恨越痛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红军为了发动群众,着手改编了一些旧民歌,如根据《逼债歌》改编的《穷人苦债歌》,又称《新十杯酒》,就是在《逼债歌》的基础上,新加一段歌词而成。这类歌曲在揭露中饱含着愤怒的控诉,在控诉中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斗争。正如许多歌曲中唱到的那样:“天不怕来地不怕,打倒土豪和恶霸,还我血债还我地,土地房子回老家”。
(二)红色歌谣反映土地革命斗争,赞扬苏维埃政权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把武装斗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随着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胜利发展,革命根据地得到不断扩大,苏区军民用花鼓:“叫一声同志哥,你来听我说,湘赣边界几时唱起暴动歌,红旗飘飘兵马来,斧头镰刀斩恶魔,劳苦工农闹暴动铁拳砸枷锁”,谱写了《建立红色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它为劳动人民撑腰作主,为劳动人民说话办事,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构。它一诞生便受到苏区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衷心赞扬,创作了《人民政权苏维埃》《拥护苏维埃》等。
(三)红色歌谣歌唱苏区人民的新生活,反映人民翻身喜悦
“红军打来晴了天,穷苦人家笑连连”。革命使苏区人民获得了翻身解放,过上了“三荒五月有饭吃,九冬十月有衣添”的生活,因而苏区人民衷心拥护革命、赞扬革命,他们拿起音乐这个武器,为自己的新生活放声高歌,歌唱翻身后的喜悦。为了支援前线,苏区人民“早起三朝当一工”地努力生产,“每天节省一个铜板”地省吃俭用。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苏区开展了识字运动,唱起《没有文化真可怜》。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他们用民间小调编唱了《反对封建婚姻歌》。为彻底消灭封建残余势力,清查漏划的地主富农,开展查田运动,瑞金群众编唱了山歌《大家一起来查田》。
自从红军来了以后,从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族权、夫权下解放出来的广大苏区妇女,犹如出笼的小鸟,身上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她们从锅台边解放出来,投身于土地革命斗争的狂风暴雨之中,如《妇女暴动歌》,“妇女们,迈步快快行,团结一致来参加革命,为的是自救不求人”。苏区妇女唱着《我送丈夫上前线》把自己的亲人送上战场,为红军筹粮、筹款,送吃送喝送草鞋。解放了的苏区妇女在多数劳动男子均要到红军里去及参加前线工作的情况下,担当了后方工作与巩固保卫后方的责任,为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红色歌谣歌颂党和革命领袖
中国的一批有志之士,为了中华之崛起,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高唱《共产主义进行曲》,领导中国人民在解放的大道上迅跑。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苏区人民下定决心跟党走,风吹浪打不动摇,对胜利前景充满信心:“朵朵葵花向太阳,亲生儿女爱爹娘,雕鸟靠山鱼靠水,人民要靠稳共产党”。 毛泽东同志为创建、发展、壮大工农红军以及为开辟、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象漫漫长夜中的北斗,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指明了革命的路程,苏区人民以美好的语言,唱出了一支支赞颂毛泽东的歌:“三湾降了北斗星,漫山遍野通通明,来了恩人毛委员,领导工农闹革命。”朱德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在巩固、扩大根据地,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斗争中,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深受苏区群众的爱戴:“头戴竹斗笠,脚着麻草鞋,肩桃十石米,手种百样菜。打仗一阵风,横扫八百里,红军朱司令,苏区人民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区人民对党和革命领袖的无限热爱和崇敬的深厚感情。
(五)红色歌谣歌唱军民鱼水情
中国工农红军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第一支人民武装,在它的初创时期,就以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称赞。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救民于水火。在反“围剿”的斗争中,红军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在苏区人民看来,红军是《神兵》:“白天不见人晚上不见影,土炮一声响,白匪求饶命”。红军打仗为工农,所以理所当然地得到工农群众的爱戴拥护,军民之间建立了一种血肉相连的鱼水关系:“一棵大树万条根,红军百姓心相连,红军如鱼民如水,鱼水哪能片刻分”。
(六)红色歌谣鼓动青年参加红军
根据地人民把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看成是自身获得彻底解放与自由幸福的保障。积极动员和鼓励自己的亲人报名参军,已成为根据地人民生活中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韭菜开花一杆心,日日夜夜恨白军。快去前方杀敌人,多杀白军慰娘心”,表达了千千万万苏区革命母亲的情怀。苏区上下掀起母送子、妻送郎、妹送哥、父子兄弟争相当红军的热潮,传出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送郎去当兵》正是用《十送郎》的曲调改词而成的。
(七)红色歌谣揭露、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瓦解敌军士气
苏区人民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疯狂“围剿”和地主反革命武装的不断骚扰、破坏,既十分痛恨,又非常蔑视,他们一方面拿起大刀、梭标、鸟枪等武器配合红军进行战斗,另一方面又运用革命歌曲这一有力的武器,揭露、讽刺、打击敌人。如《打倒四大家族》《国民党四字经》《国民党该遭败》等等。苏区还流传了许多揭露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本质,劝告白军士兵向红军投诚的歌曲。如《白军是炮灰》《白军士兵十二月痛苦歌》《白军士兵反水歌》《教育敌军士兵歌》等等。这类歌曲,有的列举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种种罪行,进行愤怒的谴责;有的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十分尖锐、泼辣的语言,对那些专会欺压老百姓,一遇到红军就原形毕露的白匪军进行了揭露、讽刺和嘲笑;有的以诚恳的态度、动人心弦的话语规劝白军士兵起义、投诚。这些歌曲在前沿阵地对敌人宣传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配合了红军的军事斗争。
三、红色歌谣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央苏区时期,以歌谣的形式,开展革命思想教育、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歌唱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为了追求独立自主、和平富裕的生活,不惜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树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推广传播红色歌谣,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红色歌谣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一批宝贵的优秀的文化财富,除传统的优秀文化之外,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优良传统文化,即红色精神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歌谣体现出红色精神,同时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红色歌谣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传唱红色歌谣,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红色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
(二)红色歌谣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红色歌谣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我们说“寓教于乐”,就是充分利用红色歌谣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把枯燥的革命传统教育变成丰富生动的娱乐过程。一首首红色歌谣,反映了一个个革命故事,展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
通过红色歌谣的传唱,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歌谣的方式传输给广大群众,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到红色歌谣的传唱中,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乐,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入耳、入脑、入心,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效果,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三)红色歌谣传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红色歌谣的传唱,把传统的学文件、听报告、开讲座,转变为一种精神轻松愉快的思想道德教育,克服了形式的呆板、内容上乏味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通过组织传唱红色歌谣,广大党员干部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经历的艰难险阻,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重温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有益于党的干部震撼心灵、净化灵魂,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增强广大干部的党性观念,牢牢坚持党的宗旨,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四)红色歌谣的传唱对抵御腐朽思想入侵起着积极作用
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因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冲击所引起的思想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理想建构空虚的社会现实,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桃战。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保证“变革不变质”,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回击。虽然爱国主义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但却容易在现实中淡化。面对当今的这种现实,推出传唱红色革命歌谣,会给人们革命精神的震撼力,使人们感受到共产党人的真实与伟大,感叹人民江山的来之不易,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也会油然而生。让这种情绪蔓延到中华大地并持续下去,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必然会再次崛起,抵御腐朽侵袭又有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参考文献:
[1]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红色歌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3]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的考察[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危仁晸.江西革命歌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5]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鹭江出版社,1996.
[6]廖正本,余伯流.赣南革命三十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
[7]肖锡洵,刘礼菁.毛泽东在中央苏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8]刘开连.兴国山歌史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关键词】红色歌谣;红色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也具有永恒的价值。红色歌谣保存着我党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积淀着我党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以及自身建设的先进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无论在以后任何年代,人们只要唱起红色歌谣,内心就会充满一种革命激情,就会涌起一种对革命先烈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深的缅怀和崇高敬意。对于年轻一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净化自身的灵魂、促进民族复兴、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着永恒的意义。
一、红色歌谣产生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历史产物
文学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艺术,某一时期在社会上风行或成为主流,都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众多的原因。在苏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群众起来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开创了惊天动地的苏维埃建设,工农群众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翻身,同样要求在文化上得到解放,要求苏维埃政府发展革命文化。然而,由于战争的环境和多数农民不识字、没有文化、苏区文化设施相当落后的现状,而且革命只能首先在农村发展的现实原因。因此,苏维埃政府因地制宜,以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来解决这一问题。苏维埃文艺工作者大胆创造,对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赣南山歌进行了改革,结合革命斗争的任务,利用赣南山歌音乐躯壳,以“旧坛装新酒”的艺术改造,注入革命的内容,创造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山歌,以“工农坐天下”的豪情,从心底唱出一首首时代的新歌:“红军来了晴了天,兴国山歌万万千,唱着山歌打天下,工农翻身掌政权”。火热的斗争生活为赣南山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赣南山歌又鼓舞和推动了革命的胜利发展,传唱革命山歌的热情在苏区兴起。
二、红色歌谣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功能与作用
苏区民众创造的千千万万首革命红色歌谣,一方面揭露新军阀蒋介石屠杀人民的罪行,另一方面讴歌根据地红色政权的建立,赞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这种表现人民革命思想的革命歌曲,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数量为最多,内容也最丰富,从思想深度上来看,也有很大发展,在苏区革命斗争中起到积极作用。
(一)红色歌谣号召工农起来反抗剥削与压迫
多少年来,劳动人民深受土豪劣绅的压迫剥削,一些略有土地或略有资金的佃农和手工业工人,终年在劳碌愁苦中过生活,那些“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完全失去生活依据”的人,只能出外当兵、做工或乞讨。当时,群众中流传着不少诸如《长工歌》《穷人调》《农民苦》的民歌小调,从不同侧面描述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如农民“一年四季没闲暇”,每天从“朝晨做到日落西”,结果是“放下禾镰无粒谷”“灶冷锅凉”无米煮,怎能不“越思越恨越痛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后,红军为了发动群众,着手改编了一些旧民歌,如根据《逼债歌》改编的《穷人苦债歌》,又称《新十杯酒》,就是在《逼债歌》的基础上,新加一段歌词而成。这类歌曲在揭露中饱含着愤怒的控诉,在控诉中号召人们起来反抗、斗争。正如许多歌曲中唱到的那样:“天不怕来地不怕,打倒土豪和恶霸,还我血债还我地,土地房子回老家”。
(二)红色歌谣反映土地革命斗争,赞扬苏维埃政权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把武装斗争和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随着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胜利发展,革命根据地得到不断扩大,苏区军民用花鼓:“叫一声同志哥,你来听我说,湘赣边界几时唱起暴动歌,红旗飘飘兵马来,斧头镰刀斩恶魔,劳苦工农闹暴动铁拳砸枷锁”,谱写了《建立红色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它为劳动人民撑腰作主,为劳动人民说话办事,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机构。它一诞生便受到苏区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衷心赞扬,创作了《人民政权苏维埃》《拥护苏维埃》等。
(三)红色歌谣歌唱苏区人民的新生活,反映人民翻身喜悦
“红军打来晴了天,穷苦人家笑连连”。革命使苏区人民获得了翻身解放,过上了“三荒五月有饭吃,九冬十月有衣添”的生活,因而苏区人民衷心拥护革命、赞扬革命,他们拿起音乐这个武器,为自己的新生活放声高歌,歌唱翻身后的喜悦。为了支援前线,苏区人民“早起三朝当一工”地努力生产,“每天节省一个铜板”地省吃俭用。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在苏区开展了识字运动,唱起《没有文化真可怜》。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他们用民间小调编唱了《反对封建婚姻歌》。为彻底消灭封建残余势力,清查漏划的地主富农,开展查田运动,瑞金群众编唱了山歌《大家一起来查田》。
自从红军来了以后,从地主阶级的压迫和族权、夫权下解放出来的广大苏区妇女,犹如出笼的小鸟,身上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她们从锅台边解放出来,投身于土地革命斗争的狂风暴雨之中,如《妇女暴动歌》,“妇女们,迈步快快行,团结一致来参加革命,为的是自救不求人”。苏区妇女唱着《我送丈夫上前线》把自己的亲人送上战场,为红军筹粮、筹款,送吃送喝送草鞋。解放了的苏区妇女在多数劳动男子均要到红军里去及参加前线工作的情况下,担当了后方工作与巩固保卫后方的责任,为革命战争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红色歌谣歌颂党和革命领袖
中国的一批有志之士,为了中华之崛起,创建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高唱《共产主义进行曲》,领导中国人民在解放的大道上迅跑。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苏区人民下定决心跟党走,风吹浪打不动摇,对胜利前景充满信心:“朵朵葵花向太阳,亲生儿女爱爹娘,雕鸟靠山鱼靠水,人民要靠稳共产党”。 毛泽东同志为创建、发展、壮大工农红军以及为开辟、巩固、扩大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象漫漫长夜中的北斗,为苦难深重的中国指明了革命的路程,苏区人民以美好的语言,唱出了一支支赞颂毛泽东的歌:“三湾降了北斗星,漫山遍野通通明,来了恩人毛委员,领导工农闹革命。”朱德同志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在巩固、扩大根据地,开辟赣南、闽西根据地的斗争中,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深受苏区群众的爱戴:“头戴竹斗笠,脚着麻草鞋,肩桃十石米,手种百样菜。打仗一阵风,横扫八百里,红军朱司令,苏区人民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区人民对党和革命领袖的无限热爱和崇敬的深厚感情。
(五)红色歌谣歌唱军民鱼水情
中国工农红军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第一支人民武装,在它的初创时期,就以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称赞。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救民于水火。在反“围剿”的斗争中,红军不畏艰险,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在苏区人民看来,红军是《神兵》:“白天不见人晚上不见影,土炮一声响,白匪求饶命”。红军打仗为工农,所以理所当然地得到工农群众的爱戴拥护,军民之间建立了一种血肉相连的鱼水关系:“一棵大树万条根,红军百姓心相连,红军如鱼民如水,鱼水哪能片刻分”。
(六)红色歌谣鼓动青年参加红军
根据地人民把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看成是自身获得彻底解放与自由幸福的保障。积极动员和鼓励自己的亲人报名参军,已成为根据地人民生活中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韭菜开花一杆心,日日夜夜恨白军。快去前方杀敌人,多杀白军慰娘心”,表达了千千万万苏区革命母亲的情怀。苏区上下掀起母送子、妻送郎、妹送哥、父子兄弟争相当红军的热潮,传出了“一首山歌三个师”的佳话,《送郎去当兵》正是用《十送郎》的曲调改词而成的。
(七)红色歌谣揭露、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瓦解敌军士气
苏区人民对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疯狂“围剿”和地主反革命武装的不断骚扰、破坏,既十分痛恨,又非常蔑视,他们一方面拿起大刀、梭标、鸟枪等武器配合红军进行战斗,另一方面又运用革命歌曲这一有力的武器,揭露、讽刺、打击敌人。如《打倒四大家族》《国民党四字经》《国民党该遭败》等等。苏区还流传了许多揭露国民党军队的腐朽本质,劝告白军士兵向红军投诚的歌曲。如《白军是炮灰》《白军士兵十二月痛苦歌》《白军士兵反水歌》《教育敌军士兵歌》等等。这类歌曲,有的列举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反人民的种种罪行,进行愤怒的谴责;有的运用比喻的手法,以十分尖锐、泼辣的语言,对那些专会欺压老百姓,一遇到红军就原形毕露的白匪军进行了揭露、讽刺和嘲笑;有的以诚恳的态度、动人心弦的话语规劝白军士兵起义、投诚。这些歌曲在前沿阵地对敌人宣传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配合了红军的军事斗争。
三、红色歌谣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中央苏区时期,以歌谣的形式,开展革命思想教育、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激发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歌唱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为了追求独立自主、和平富裕的生活,不惜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树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斗志。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通过推广传播红色歌谣,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一)红色歌谣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也是民族发展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一批宝贵的优秀的文化财富,除传统的优秀文化之外,在中国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优良传统文化,即红色精神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歌谣体现出红色精神,同时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奋斗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红色歌谣是当今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是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传唱红色歌谣,可以起到缅怀前人、教育今人、激励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红色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需要。
(二)红色歌谣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群众增长知识、了解世界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样化。红色歌谣是人们陶冶性情、增长学识的教育手段。我们说“寓教于乐”,就是充分利用红色歌谣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把枯燥的革命传统教育变成丰富生动的娱乐过程。一首首红色歌谣,反映了一个个革命故事,展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
通过红色歌谣的传唱,将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以歌谣的方式传输给广大群众,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内容融入到红色歌谣的传唱中,把当前亟待加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通过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寓教于乐,使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生动形象、入耳、入脑、入心,不仅可以迅速扩大教育的范围,还能够大大增强教育效果,使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三)红色歌谣传唱是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
红色歌谣的传唱,把传统的学文件、听报告、开讲座,转变为一种精神轻松愉快的思想道德教育,克服了形式的呆板、内容上乏味的弊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通过组织传唱红色歌谣,广大党员干部回顾中国共产党光辉的革命历史、经历的艰难险阻,深刻理解党在伟大征途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重温学习、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有益于党的干部震撼心灵、净化灵魂,从而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增强广大干部的党性观念,牢牢坚持党的宗旨,脚踏实地,真正做到执政为民,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四)红色歌谣的传唱对抵御腐朽思想入侵起着积极作用
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因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等冲击所引起的思想认识模糊、道德行为失范、理想建构空虚的社会现实,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严峻的桃战。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保证“变革不变质”,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予以回击。虽然爱国主义感情是与生俱来的,但却容易在现实中淡化。面对当今的这种现实,推出传唱红色革命歌谣,会给人们革命精神的震撼力,使人们感受到共产党人的真实与伟大,感叹人民江山的来之不易,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绪也会油然而生。让这种情绪蔓延到中华大地并持续下去,我们的民族精神也必然会再次崛起,抵御腐朽侵袭又有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参考文献:
[1]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国作家协会江西分会.红色歌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3]钟俊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以歌谣和戏剧为重点的考察[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危仁晸.江西革命歌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5]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鹭江出版社,1996.
[6]廖正本,余伯流.赣南革命三十年[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
[7]肖锡洵,刘礼菁.毛泽东在中央苏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8]刘开连.兴国山歌史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