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战之后出现的所有艺术风格中,但抽象表现主义享受的地位确是无与伦比的,是绘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更是一种权力的移交。从此,世界的艺术中心从法国巴黎转移到了美国纽约。而抽象现象主义是在美国本土哲学派生出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主义,而自身又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无疑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抽象表现主义受到超现实主义画家的影响。随着个人主义观念的提升,对传统绘画进行反叛,甚至摆脱传统的架上绘画。他们在创作风格上多样、大胆、粗犷、尖锐,如画家德库宁和波洛克的滴洒绘画等。
【关键词】转移纽约;超现实主义;反传统;波洛克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抽想表现主义”最初是指代康定斯基等欧洲艺术家用表现方法创作的作品。而1946年,罗伯特·考特斯在为《纽约客》中写的一篇评论文中,称霍夫曼的作品为“抽象表现主义作品”,这一指代词沿用至今。而抽象表现主义也可以称之为“行動绘画”或“纽约画派”,这是20世纪中叶美国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流派,也是该国艺术首次以现代艺术的名义进行创新运动。抽象表现主义的产生也意味着美国现代艺术的到来,纽约开始取代巴黎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成为当代艺术的霸主。
一、时代的分水岭
只因为是时代的分水岭,权力的移交,映射出抽象表现主义享受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它更重要的是彻底地与传统绘画划清了界限。如著名的批评家格林伯格所说,整部艺术史就是一部抽象与再现之间辩证震荡的历史,他认为现代主义者的绘画坚持走向平面。三维是雕塑的一种特征,绘画越脱离于三维幻觉并坚持走向绘画自身的本质即平面性,走向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历史决定性进程,逐渐回到画面的本身。反对梵高一类表现主义者,认为他们强调表现生命意义,损坏了操作的媒介。矛头直接指向欧洲大陆的传统美术地位,彻底地与传统绘画进行反叛。如波洛克的滴撒绘画,他直接脱离了架上绘画,把画布平铺到地面上,身体行走在画布上,创作时候与画布融为一体,他摒弃了所有符号和和标识,只保留了姿态的本身,扮演者如神话般隐喻的角色。波洛克用自动主义的过程颠覆性的创新,将绘画本身转向为自我实现的探索。当波洛克告诉霍夫曼“我就是自然的时候”,他想表达的是绘画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来自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是源自内心的探索。这就是抽象表现主义于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
二、转移纽约为美国本土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39年,随着法国和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寻求生存环境,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开始逃离这个一个多世纪的艺术之都——巴黎,转向美国,如费尔南德·来热、皮特蒙德里安、马克·夏卡尔等。给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起到推动作用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也纷纷移居巴黎,如安德烈·布勒东、达利、安德烈·马松等。只有毕加索和73岁的康定斯基在战争期间留在了巴黎。再加上纽约现代艺术艺术博物馆开始建立,这种大的艺术环境可以使公众随便地进入博物馆,观看欧洲现代主义作品,如保罗·塞上、高更、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的伟大作品,而且也能参观立体主义、超现实和包豪斯。纽约也是较早的举办德国表现主义作品,如保罗·克利、马克斯·贝克曼以及对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有着重大影响的抽象主义如康定斯基的作品等。这些在美术史上站着一席之地的大师作品可以与纽约观众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说,为美国后来的新艺术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化画的艺术流派集聚纽约,这些欧洲来的艺术家为这片土壤带来了新的观念、技法、间接地推动了美国新艺术的崛起。
三、超现实主义为抽象表现主义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随着价值观念的提升,自由民主的思想开始渗透,艺术也不是一定为宗教政治服务,比如之后的后印象派塞尚和立体主义的毕加索的破茧重生,就是波洛克也是这样,他彻底颠覆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沉迷于超现实主义,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的方法进行自由联想,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来抒发艺术家自身的内省。
超现实的创作观念就是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运用潜意识的方法来艺术创作。布勒东把超现实定义为“纯粹的精神自动行为”,否认理性注重个人精神的下意识和无意识为主的创作依据。它既不受理性的任何制约,也不掺杂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是思想的真实记录,可以认为把自己内心的无意识的思想在画面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安德烈·马松的作品《群鱼之战》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无意识的自由联想在画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将大量胶水泼洒在画布上,然后撒上沙子,沙子自由地随着胶水的流动最终固定在画布上,就是这种偶然的随机方式生成的图像;再通过作者的修改来强化自己所需要的主题。最终的作品更像是一种唯美的叙述文,更像一种读出来的一首诗歌。画面中的每个元素之间似乎并不符合逻辑而且有相互作用。此时的作品潜在的意义转向到了一种梦境的联想,这就是超现实主义对“精神自动主义”的经典运用。
四、波洛克的创作来源及特点
(一)波洛克的绘画创作来源
本顿的影响。波洛克来到纽约,同大哥一起在艺术学生联盟学院,师从本顿学习绘画。直到1938年之后,波洛克大幅尺寸的滴撒绘画主题和风格一直受到本顿的影响。
墨西哥的壁画影响。在约翰·格拉汉姆《原始艺术和毕加索》在文中认为,潜意识能够为艺术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原始艺术为艺术敞开了大门。给波洛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波洛克给他写信随之而来的友谊极大地鼓舞了波洛克,波洛克大胆地在他的潜意识中寻找普遍存在的虚幻图像,同时也使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欧洲艺术的理解。
沙画的影响。波洛克对古老印第安人的艺术创作造型特点影响很深。在波洛克看来印第安人才更像真正的艺术家。在沙画控制方面以及意象的捕捉方面都能恰到好处,使作品更加完整,在题材的运用方面也有很深刻的理解。
立体主义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期波洛克仔细研究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图形和构成,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原始的、平面的、符号的、色情的、动物的,如作品《月亮》。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开始波洛克在探寻立体主义的分解重构,块面之间不在同一空间的抽象,过多地追求画面的平面化。波洛克为了避免这过于对立体派过多的迷恋,开始有意识把创作观念转移到超现实,吸收了超现实主义的“自动主义”借助自动主义将内心的潜意识记录在画面上,来抒发自身的内省,由此更符合精神理论创作的“滴画”也应运而生,如作品《三十一号》《蓝点》等。
(二)他独特的创作方式
他的创作方式甚至可以说脱离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对传统的架上绘画技巧是一种解放,他更喜欢用短棒、小刀以及滴淌的颜料或搅和的沙子厚重涂抹。艺术家自身在画面来回走动,用画笔进行滴撒,抛弃了传统绘画的技巧追求绘画过程的自由,认为绘画就是其自身的生命,而真正意义上是想表达自身的内省,也不要认为波洛克的滴撒是一种乱画。在别人看来毫无目的的滴撒,背后是有深厚画面形式及个人思想观念作为支撑。“满幅”作品的风格是波洛克后期的主要创作方式。满幅作品通常是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往往脱离传统绘画作品中必有的视觉中心。自1946年前后半年风格开始明显转变,从《钥匙》转变到《闪烁的物质》画面中开始进入“满幅”画的形式,到作品《教堂》和《第27号》可以说把“满幅”推向了极致。正因此波洛克被誉为继毕加索勃拉克分析立体绘画以后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也印证波洛克的时代到来。
总之,二战之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崛起,世界的艺术中心也转移到了巴黎,抽象表现主义无论是从美國二战时期政治上的冷战政策而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操控,还是想争夺世界艺术的话语权。单纯地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个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是美术史上艺术流派发展的必经之路。人们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说法褒贬不一,但是单看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美国的政治推崇文化自由的象征又是蹩脚的。而且又得到了半个多世纪拥有深厚艺术传统的欧洲艺术家的追捧相矛盾。所以,单纯地观看抽象表现的作品是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观摩,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画面单纯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更多是画面背后传递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虔诚,一种艺术家自身的“内省”。这里的“内省”也是我们普遍当代艺术家的自我缺失。所以,抽象表现主义不仅仅是画面中的形式块面抽象,而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参考文献:
[1]许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杰克逊·波洛克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2]张敢.神话的制造者—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与文化冷战[J].文艺研究,2009(6).
[3]费恩伯格.艺术史:1940年至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12):23-95.
作者简介:吴鑫(1990-),男,汉族,江苏徐州,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转移纽约;超现实主义;反传统;波洛克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抽想表现主义”最初是指代康定斯基等欧洲艺术家用表现方法创作的作品。而1946年,罗伯特·考特斯在为《纽约客》中写的一篇评论文中,称霍夫曼的作品为“抽象表现主义作品”,这一指代词沿用至今。而抽象表现主义也可以称之为“行動绘画”或“纽约画派”,这是20世纪中叶美国登上世界舞台的重要流派,也是该国艺术首次以现代艺术的名义进行创新运动。抽象表现主义的产生也意味着美国现代艺术的到来,纽约开始取代巴黎成为世界的艺术中心,成为当代艺术的霸主。
一、时代的分水岭
只因为是时代的分水岭,权力的移交,映射出抽象表现主义享受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它更重要的是彻底地与传统绘画划清了界限。如著名的批评家格林伯格所说,整部艺术史就是一部抽象与再现之间辩证震荡的历史,他认为现代主义者的绘画坚持走向平面。三维是雕塑的一种特征,绘画越脱离于三维幻觉并坚持走向绘画自身的本质即平面性,走向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历史决定性进程,逐渐回到画面的本身。反对梵高一类表现主义者,认为他们强调表现生命意义,损坏了操作的媒介。矛头直接指向欧洲大陆的传统美术地位,彻底地与传统绘画进行反叛。如波洛克的滴撒绘画,他直接脱离了架上绘画,把画布平铺到地面上,身体行走在画布上,创作时候与画布融为一体,他摒弃了所有符号和和标识,只保留了姿态的本身,扮演者如神话般隐喻的角色。波洛克用自动主义的过程颠覆性的创新,将绘画本身转向为自我实现的探索。当波洛克告诉霍夫曼“我就是自然的时候”,他想表达的是绘画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来自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是源自内心的探索。这就是抽象表现主义于传统绘画的本质区别。
二、转移纽约为美国本土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939年,随着法国和英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寻求生存环境,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开始逃离这个一个多世纪的艺术之都——巴黎,转向美国,如费尔南德·来热、皮特蒙德里安、马克·夏卡尔等。给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起到推动作用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也纷纷移居巴黎,如安德烈·布勒东、达利、安德烈·马松等。只有毕加索和73岁的康定斯基在战争期间留在了巴黎。再加上纽约现代艺术艺术博物馆开始建立,这种大的艺术环境可以使公众随便地进入博物馆,观看欧洲现代主义作品,如保罗·塞上、高更、梵高、毕加索、马蒂斯的伟大作品,而且也能参观立体主义、超现实和包豪斯。纽约也是较早的举办德国表现主义作品,如保罗·克利、马克斯·贝克曼以及对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有着重大影响的抽象主义如康定斯基的作品等。这些在美术史上站着一席之地的大师作品可以与纽约观众直接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说,为美国后来的新艺术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元化画的艺术流派集聚纽约,这些欧洲来的艺术家为这片土壤带来了新的观念、技法、间接地推动了美国新艺术的崛起。
三、超现实主义为抽象表现主义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随着价值观念的提升,自由民主的思想开始渗透,艺术也不是一定为宗教政治服务,比如之后的后印象派塞尚和立体主义的毕加索的破茧重生,就是波洛克也是这样,他彻底颠覆了传统架上绘画的观念,沉迷于超现实主义,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无意识的方法进行自由联想,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源泉,来抒发艺术家自身的内省。
超现实的创作观念就是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运用潜意识的方法来艺术创作。布勒东把超现实定义为“纯粹的精神自动行为”,否认理性注重个人精神的下意识和无意识为主的创作依据。它既不受理性的任何制约,也不掺杂任何美学或道德的偏见,是思想的真实记录,可以认为把自己内心的无意识的思想在画面中表达得淋漓尽致。例如,在安德烈·马松的作品《群鱼之战》中,我们可以分析到无意识的自由联想在画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将大量胶水泼洒在画布上,然后撒上沙子,沙子自由地随着胶水的流动最终固定在画布上,就是这种偶然的随机方式生成的图像;再通过作者的修改来强化自己所需要的主题。最终的作品更像是一种唯美的叙述文,更像一种读出来的一首诗歌。画面中的每个元素之间似乎并不符合逻辑而且有相互作用。此时的作品潜在的意义转向到了一种梦境的联想,这就是超现实主义对“精神自动主义”的经典运用。
四、波洛克的创作来源及特点
(一)波洛克的绘画创作来源
本顿的影响。波洛克来到纽约,同大哥一起在艺术学生联盟学院,师从本顿学习绘画。直到1938年之后,波洛克大幅尺寸的滴撒绘画主题和风格一直受到本顿的影响。
墨西哥的壁画影响。在约翰·格拉汉姆《原始艺术和毕加索》在文中认为,潜意识能够为艺术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原始艺术为艺术敞开了大门。给波洛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波洛克给他写信随之而来的友谊极大地鼓舞了波洛克,波洛克大胆地在他的潜意识中寻找普遍存在的虚幻图像,同时也使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欧洲艺术的理解。
沙画的影响。波洛克对古老印第安人的艺术创作造型特点影响很深。在波洛克看来印第安人才更像真正的艺术家。在沙画控制方面以及意象的捕捉方面都能恰到好处,使作品更加完整,在题材的运用方面也有很深刻的理解。
立体主义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初期波洛克仔细研究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图形和构成,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原始的、平面的、符号的、色情的、动物的,如作品《月亮》。 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开始波洛克在探寻立体主义的分解重构,块面之间不在同一空间的抽象,过多地追求画面的平面化。波洛克为了避免这过于对立体派过多的迷恋,开始有意识把创作观念转移到超现实,吸收了超现实主义的“自动主义”借助自动主义将内心的潜意识记录在画面上,来抒发自身的内省,由此更符合精神理论创作的“滴画”也应运而生,如作品《三十一号》《蓝点》等。
(二)他独特的创作方式
他的创作方式甚至可以说脱离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对传统的架上绘画技巧是一种解放,他更喜欢用短棒、小刀以及滴淌的颜料或搅和的沙子厚重涂抹。艺术家自身在画面来回走动,用画笔进行滴撒,抛弃了传统绘画的技巧追求绘画过程的自由,认为绘画就是其自身的生命,而真正意义上是想表达自身的内省,也不要认为波洛克的滴撒是一种乱画。在别人看来毫无目的的滴撒,背后是有深厚画面形式及个人思想观念作为支撑。“满幅”作品的风格是波洛克后期的主要创作方式。满幅作品通常是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往往脱离传统绘画作品中必有的视觉中心。自1946年前后半年风格开始明显转变,从《钥匙》转变到《闪烁的物质》画面中开始进入“满幅”画的形式,到作品《教堂》和《第27号》可以说把“满幅”推向了极致。正因此波洛克被誉为继毕加索勃拉克分析立体绘画以后的绘画空间方面的新发明,也印证波洛克的时代到来。
总之,二战之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崛起,世界的艺术中心也转移到了巴黎,抽象表现主义无论是从美國二战时期政治上的冷战政策而对抽象表现主义的操控,还是想争夺世界艺术的话语权。单纯地看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其在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个是无可替代的。甚至可以说是美术史上艺术流派发展的必经之路。人们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说法褒贬不一,但是单看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美国的政治推崇文化自由的象征又是蹩脚的。而且又得到了半个多世纪拥有深厚艺术传统的欧洲艺术家的追捧相矛盾。所以,单纯地观看抽象表现的作品是很值得我们的学习和观摩,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画面单纯所呈现出来的面貌,更多是画面背后传递给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虔诚,一种艺术家自身的“内省”。这里的“内省”也是我们普遍当代艺术家的自我缺失。所以,抽象表现主义不仅仅是画面中的形式块面抽象,而更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参考文献:
[1]许敏.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杰克逊·波洛克个案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0).
[2]张敢.神话的制造者—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与文化冷战[J].文艺研究,2009(6).
[3]费恩伯格.艺术史:1940年至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12):23-95.
作者简介:吴鑫(1990-),男,汉族,江苏徐州,学生,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