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是大学教学主课堂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工程。文章以河南科技学院为例,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探讨了系统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四三制”(三个认知、三个导向、三个队伍、三个支点)模式的实践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四三制”模式
[作者简介]何二毛(1970- ),男,河南确山人,河南科技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84-01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是大学教学主课堂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工程。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从指导策划、人员组织、技术支持、制度保证、经费保障、舆论宣传、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三制”社会实践模式,较好地发挥了“实践育人”功能。
一、靠科学化统领,明确三个认知
1.哲学认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它不同于纯粹的精神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目的地变革现实的能动活动;不同于孤立的个人行为,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样是一个改造和利用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团体合作。大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并发展和提升认识。
2.事业认知。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谋划和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努力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必将更好地强化高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协调互动,促进高校“开放办学、多维育人”。
3.人本认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青年学生受教育、经锻炼、长才干。只有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磨炼品格、全面成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主观能动性。从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未来就业创业发展需要的角度规划、组织和实施“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包括硕、博研究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和厂矿企业,深入基层农村和生产一线,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优秀人才,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神圣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靠规范化推进,把握三个导向
1.制度保障。高校是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不仅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而且要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构建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靠制度规范和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贯彻落实。学院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暂行规定》,将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发明、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相结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育大纲,规定相应学时和学分,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实践教学和军政训练,必须参加暑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至少2次,时间不少于2周,积1个学分)。每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至少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
2.考核激励。考核评比,是一种激励,一种标杆。学院及时总结和开展优秀团队、先进个人与优秀调研报告评选表彰和学分核定,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并作为综合考评、奖学金评定、先进评选、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等的依据。学院要求党政干部和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参照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按所带学生每人每天0.1个工作量核算,计入本人年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
3.舆论引领。利用广播、报刊、互联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积极营造良好氛围。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及时反馈活动信息,对于重点活动,做到专题追踪、深度报道。通过对典型经验和重点活动的宣传,对内营造氛围、对外展示形象,形成引导和推动活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三、靠项目化支撑,带好三个队伍
1.抓好重点团队,打造品牌项目,在“精”字上下工夫。学院每年按政策宣传、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创新、军营考察、生产劳动、志愿服务、挂职锻炼、义务支教、勤工助学、文艺演出、红色之旅、公益服务等若干项目,实行项目申报制,重点组建“科技兴农综合服务团、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调研团、政策宣讲团、扶贫支教团、挂职锻炼团、励志实践团、心连心艺术团、专家博士团”等十余个团队,提升实践服务的整体层次,扩大社会影响。
2.抓好普通团队,发掘特色项目,在“特”字上下工夫。每个院(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掘和发展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围绕学校总体项目类别,组织若干个富有特色的实践项目和服务团队,由学校按项资助,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
3.抓好返乡学生,带动参与项目,在“实”字上下工夫。除参加校、院(系)团队的学生外,要求每一位返乡学生开展“十选一”活动,即帮教一名中小学生、考察一个企事业单位、拜访一位先进模范、参加一次宣传教育、组织一次技术培训、参观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项科技创新、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推行一项节约措施、撰写一篇调研报告等。返乡学生可根据地域自行结合,以小组的形式活动,也可单独开展活动。
四、靠社会化运作,找准三个支点
1.找准学校办学的特色点,发挥强大的服务优势。立足基层、服务三农,是学院建校近六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办学宗旨,也是极富鲜明个性特色的办学优势。近年来,数万名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企事业单位和中等职业教育,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维修家电农具、指导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山药种植等,较好地发挥了学校特色服务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找准学生成长的切入点,培育浓厚的参与激情。在活动过程中,学院注重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切入,坚持与时代主题结合,与专业特点、专业优势结合,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结合,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结合,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结合,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创业准备结合,更好地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低年级学生侧重社会调查、政策宣传,了解国情民情;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服务。高年级学生侧重科技创新、课题研究以及就业创业渠道的拓展。以此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3.找准社会发展的需求点,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为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百校结百村计划”,搭建素质锻炼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学院团委与新乡县团委长期“结对共建”,并在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食用菌示范园、农业生态园、小翼镇京华村、小翼镇生猪生产合作社、翟坡镇中大阳村荣顺苗莆园、古固寨镇北街村,辉县市关山地质公园、向阳幸福院,北京太阳村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浚县新镇等地,建立十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原则,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长效运行机制,力求实现实践基地的“三个转化”,即由单纯的社会实践基地向与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转化,由“输血型”物质支持向“造血型”技术传播、支持和培训转化,由“三下乡”短期服务向“常下乡”长期服务转化,从而进一步拓展科技文化内涵,增强服务奉献功能,促进社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浩.开拓创新 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王文华.试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四三制”模式
[作者简介]何二毛(1970- ),男,河南确山人,河南科技学院团委书记,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河南 新乡 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184-01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和载体,是大学教学主课堂的有效补充和重要延伸,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品牌工程。近年来,河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形势发展和社会需求,从指导策划、人员组织、技术支持、制度保证、经费保障、舆论宣传、长效机制等方面入手,组织青年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三制”社会实践模式,较好地发挥了“实践育人”功能。
一、靠科学化统领,明确三个认知
1.哲学认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和利用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它不同于纯粹的精神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有目的地变革现实的能动活动;不同于孤立的个人行为,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同样是一个改造和利用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团体合作。大学生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才能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并发展和提升认识。
2.事业认知。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贯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谋划和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努力架起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桥梁,必将更好地强化高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协调互动,促进高校“开放办学、多维育人”。
3.人本认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使青年学生受教育、经锻炼、长才干。只有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增强能力,磨炼品格、全面成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参与主观能动性。从服务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与未来就业创业发展需要的角度规划、组织和实施“三下乡”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包括硕、博研究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和厂矿企业,深入基层农村和生产一线,着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竞争意识、创新精神和历史责任感,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优秀人才,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神圣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靠规范化推进,把握三个导向
1.制度保障。高校是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体力量,不仅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而且要制定专门的工作制度,构建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靠制度规范和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贯彻落实。学院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暂行规定》,将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发明、志愿服务、勤工俭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等相结合,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育大纲,规定相应学时和学分,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实践教学和军政训练,必须参加暑期“三下乡”和“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活动(至少2次,时间不少于2周,积1个学分)。每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至少完成一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
2.考核激励。考核评比,是一种激励,一种标杆。学院及时总结和开展优秀团队、先进个人与优秀调研报告评选表彰和学分核定,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记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并作为综合考评、奖学金评定、先进评选、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等的依据。学院要求党政干部和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把干部、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情况,参照实践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按所带学生每人每天0.1个工作量核算,计入本人年终工作量,并作为教师职务(称)晋升、年终考核的重要条件。
3.舆论引领。利用广播、报刊、互联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深入宣传报道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积极营造良好氛围。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及时反馈活动信息,对于重点活动,做到专题追踪、深度报道。通过对典型经验和重点活动的宣传,对内营造氛围、对外展示形象,形成引导和推动活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三、靠项目化支撑,带好三个队伍
1.抓好重点团队,打造品牌项目,在“精”字上下工夫。学院每年按政策宣传、社会调查、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科技创新、军营考察、生产劳动、志愿服务、挂职锻炼、义务支教、勤工助学、文艺演出、红色之旅、公益服务等若干项目,实行项目申报制,重点组建“科技兴农综合服务团、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调研团、政策宣讲团、扶贫支教团、挂职锻炼团、励志实践团、心连心艺术团、专家博士团”等十余个团队,提升实践服务的整体层次,扩大社会影响。
2.抓好普通团队,发掘特色项目,在“特”字上下工夫。每个院(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掘和发展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优势,围绕学校总体项目类别,组织若干个富有特色的实践项目和服务团队,由学校按项资助,开展相应的社会实践。
3.抓好返乡学生,带动参与项目,在“实”字上下工夫。除参加校、院(系)团队的学生外,要求每一位返乡学生开展“十选一”活动,即帮教一名中小学生、考察一个企事业单位、拜访一位先进模范、参加一次宣传教育、组织一次技术培训、参观一个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一项科技创新、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推行一项节约措施、撰写一篇调研报告等。返乡学生可根据地域自行结合,以小组的形式活动,也可单独开展活动。
四、靠社会化运作,找准三个支点
1.找准学校办学的特色点,发挥强大的服务优势。立足基层、服务三农,是学院建校近六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办学宗旨,也是极富鲜明个性特色的办学优势。近年来,数万名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调查企事业单位和中等职业教育,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维修家电农具、指导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食用菌栽培、山药种植等,较好地发挥了学校特色服务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找准学生成长的切入点,培育浓厚的参与激情。在活动过程中,学院注重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切入,坚持与时代主题结合,与专业特点、专业优势结合,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结合,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结合,与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结合,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创业准备结合,更好地激发了青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低年级学生侧重社会调查、政策宣传,了解国情民情;注重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科技服务。高年级学生侧重科技创新、课题研究以及就业创业渠道的拓展。以此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3.找准社会发展的需求点,建立稳固的实践基地。为深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和“百校结百村计划”,搭建素质锻炼和服务社会的平台,学院团委与新乡县团委长期“结对共建”,并在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食用菌示范园、农业生态园、小翼镇京华村、小翼镇生猪生产合作社、翟坡镇中大阳村荣顺苗莆园、古固寨镇北街村,辉县市关山地质公园、向阳幸福院,北京太阳村新乡特殊儿童救助中心,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浚县新镇等地,建立十余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坚持“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双向受益”原则,构建“三下乡”社会实践长效运行机制,力求实现实践基地的“三个转化”,即由单纯的社会实践基地向与学校的教学实习基地、科学研究基地、科技推广基地、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转化,由“输血型”物质支持向“造血型”技术传播、支持和培训转化,由“三下乡”短期服务向“常下乡”长期服务转化,从而进一步拓展科技文化内涵,增强服务奉献功能,促进社会、学校、学生“多方受益、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浩.开拓创新 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
[2]王文华.试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