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部长张保庆退休之后玩文学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春之际,传来张保庆的小说处女作《老三》问世的消息,让我对这位一向敢于直言、嫉恶如仇的官员又平添了几分敬重。2005年底,他从教育部副部长的岗位退下来之前,我曾问过他将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他回答:“教育我干了三十多年,教育的事情从此不再管了。我要真正干兩件自己愿意干的事情,一是练书法,一是写小说。”
  张保庆属于一诺千金的人。这些年来,我们很多人会在这样或那样的场合相遇,可是,不管是与教育相关的盛大庆典,还是精英齐聚的高峰论坛,你再也看不到张保庆那高大魁梧的身影,也听不到他高调谈教育的声音。这位自称“年轻时也爱看小说,也有文学梦”的老头儿,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
  他也体会到写小说并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儿。
  经过长达两三年时间的反反复复构思之后,终于在2012年8月的某一天,张保庆觉得可以动笔了,于是猫进书房,以一天一个章节的速度,一气呵成了这部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
  这部名为《老三》的小说以“文革”后期北方山区一个小村庄为背景。小说的主人公——革命烈士的后代张鹰岩祸从口出,因胆敢“攻击旗手”被开除党籍、公职,下放到父母曾经战斗过的卧虎崖大队担任小学代课教师。受到压力和威胁的妻子为自保不得不离开了他,他带上患难中收留的一只受伤小狗“老三”来到山村,于是一条介于人性和狼性之间的义犬,与一位被流放到山村的书生同生死、共患难的动人故事就此展开。
  作者把主要的笔墨集中在“老三”这只狗身上。他以充分的想象力和拟人化的手法为老三设计了许多奇特的场景和奇妙的故事情节。比如,身上带有狼的基因的“老三”,平时经常去主人的一位朋友家玩耍。一天,它突然满口是血地跑了回来。害怕伤害了朋友孩子的主人狠狠地踢了它一脚,便急忙跑去朋友家想了解个究竟,不想“老三”其实是跑回来邀功的,是它这个“大功臣”将潜藏在孩子身边长达2米的大花蛇咬死,将孩子于危险之中救出。后来,成年的“老三”外出寻觅自己的爱情伴侣,和一只母狼产生了感情,还生了两个小狼崽。一天,主人听到门外有动静,开门一看,原来是“老三”带着“家眷”回来了,它们在门口站成一排,向主人表示感激之情。
  最让人感动的不仅在于“老三”的“情”,更在于它的“义”。它在解救落水儿童中表现的英勇执着;它在人类阶级斗争中爱憎分明,巧妙地嫁祸于“人”的机敏;以及当主人不堪凌辱跳崖自尽的一瞬间,它也随之在黑夜中飞身一跃,壮烈而死……
  至于为什么要写狗?张保庆坦率地回答:“目的是为了写人!”
  借助“老三”这个形象,张保庆力图表达自己对历史、对“文革”、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并把独特的人生体验通过小说的形式留存下来,以期让更多的人懂得生活、懂得怎么做人。
  (责编:田茵)
其他文献
履新未足一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层,“再立军规”,谨言慎行,一股新风扑面而来。  媒体报道:习近平任总书记后首走“南巡”路,深圳前海附近道路畅通如常,现场没有欢迎横幅,唯见蛇口港的牌子上写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网络新闻:习近平向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雕像敬献花篮后,来到人群当中,讲的是群众喜欢的大实话:不改革开放谁都没有好下场。群众簇拥拍照。  更有手机短信:李克强开会不让念
期刊
国人太喜欢放鞭炮了。逢年过节,商店开业,盖房奠基、封顶,升官、高中(zhòng),嫁娶、产子,乔迁新居,比赛得胜,彩票中奖,祈福避灾;甚至丧葬、迁坟,刑满出狱都要放鞭炮。  名目繁多,举不胜举,放鞭炮成了文化。“爆竹一声辞旧岁”成为迎春楹联的热门上联;古代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也不乏颂鞭炮的佳句。更有城市举办“烟花爆竹节”,引来中外游客观光,热闹非凡,收益颇丰。好啊。  2013年新年到,可我要泼点冷水
期刊
在我们玫瑰街上的药房大门两边,各安放着一排座椅,每天一早一晚,许多老人坐在那里闲聊。  一天晚上散步,我坐在那里歇息。无意中捡到了老人们闲聊的耳食。觉得有趣,故将之记了下来,以飨各位。  他们聊的话题是:老人应给后代留下些什么?  甲:首先是待人处事的良方。  乙:他不一定听。  甲:但你必须留。  丙:第二呢?  甲:其次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乙:他一定会嗤之以鼻。  甲:有可能。但那又
期刊
据了解,北京2009年起就开始推行“零百千万”殡葬服务工程,即零消费骨灰撒海、百元骨灰盒、千元殡仪服务消费、万元骨灰安置,希望抑制殡葬暴利,破解殡葬业高价问题。同时提倡壁葬等环保方式,但墓地依旧紧俏。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把祖先、祖坟看得十分重要。喪葬、葬品和祖先的祭祀要讲究排场,祖坟要选个风水宝地。子孙们还要服丧,清心寡欲以哀悼祖先,每年要祭拜祖先,给祖先扫墓。丧葬文化体现了我国的孝
期刊
2013年1月16日,聽说发小仲齐病了,我约俞小敏、岳小玉两位老友去东直门医院探望。仲齐的弟弟鱼齐说,仲齐患的是癌症,医生估计仅半年生存期,他想见我们。病床上的仲齐情绪很好,谈笑风生,完全不像重症病人。2月5日上午,鱼齐忽然打来电话,告知5日晨6时30分仲齐病逝,享年63岁。  仲齐退休前在中宣部图书馆当馆长。“文革”后的中宣部迁至六部口,有图书馆在老中宣部没挪窝。老中宣部在五四大街“沙滩大院”,
期刊
这件事儿是老表在电话里告诉我的。  老表说,他们村的一个80岁的老人上吊自杀了!就在一天早上。真是令人震惊的消息!  说起这个老人,我虽然不是很了解,但记忆里是有点印象的:个子不高,微微有些驼背。腿脚不是太利索,见人总是笑呵呵的。  這个老人的两个儿子是我们那里鼎鼎大名的人物。大儿子,上世纪80年代中等师范毕业,凭着天资聪颖,再加上善于活动,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由小学老师到初中校长,再到乡镇党委书记
期刊
给小保姆傳授护理课  那是十年多前,71岁的孙世英正在家里看书。这时,大女儿走了进来,身后还跟着一位拎着行李的乡下女孩,这姑娘身材矮小,衣着朴素,看人的眼神怯生生的。孙世英看到她的第一眼,便生出了怜爱之心。  女孩叫周邦燕,是来自四川青川县的小保姆。初进孙家时,她连米饭都蒸不熟,做家务更是笨手笨脚,孙世英耐心地指点她从做饭学起。  两年后,邦燕做起家务来已经驾轻就熟了,孙世英觉得把时间浪费掉太可惜
期刊
退休后,我在老家的宅后开垦出了一块菜园,种上了南瓜。原本是图个休闲、健身,没想到,种上南瓜后,我竟然迷上了南瓜,且以普普通通的南瓜为食材、药材,做起了南瓜保健文章。  老伴经常牙疼,一疼起来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我把南瓜根和猪肉一起煮,然后切片给他吃,只吃了两顿,牙疼的病就治好了。邻居刘婶的公公患有牛皮癣,治了大半辈子也没治好,我掐来几片鲜嫩的南瓜叶子,直接在刘婶公公的皮肤上擦,擦了一周左右的时间
期刊
徐冈永远记得10年前那一天,他对情同兄弟的同窗吕剀说的那句话:“放心吧,我会替你照顾好咱爸咱妈。”孰料,一语成谶,吕剀这一去竟魂归大海,扔下悲痛欲绝的双亲。徐冈没有食言,他毅然以儿子的身份走进吕家,用炽热的情怀,重筑两位老人的精神世界……2013年元旦前夕,徐冈被评为“最美吉林人”。  同窗共读,结盟好兄弟  徐冈和吕剀的兄弟情始于1992年。这年9月,两人就读的吉林省梨树县一中高二重新分班,他们
期刊
四次登上地方卫视,连央视都发来邀请函;专业球队冠名都困难,居然有企业主动要求给一支妈妈拉拉队提供赞助。两年间,这些年过半百的“排球宝贝”把舞台从村里搬到央视——  浙江省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是有名的篮球村,村里每年都会举办篮球赛。女支书陈俐勤也想组建一支拉拉队,为球赛增添点色彩。  于是陈俐勤找到了正在种菜的金玉琴,50岁的金玉琴是村四社的农民。  “金大姐,村里在5月份举办百村篮球擂台赛,咱村想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