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校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涵盖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是高职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修阵地。在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学实效和预期的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试图从高职学生思政课程实际效果欠缺的原因出发,谈谈我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低的印象因素。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实效;影响因素
我校的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层次在16-18岁,学习能力较好,思维活跃,拒腐能力较差,价值观念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指导。在意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后,各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国家也从政策方面保证了创新与改革的基本土壤。但是纵然改革与创新在不断进行,但是在高职学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影响我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因素多方面。
首先,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医学的技术性导致很多学生的想法偏差,认为只要学习和掌握了医学相关技能,为就业奠定技术基础就万事大吉,我校高职学生在医学课程合格的基础上其他课程都被视为副科。在思政课上追求60分万岁是很多学生共同秉承的理念,只要不影响毕业证的发放就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因此思政课程要么被视为无关紧要,要么被视为画龙点睛。由于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表现偏差,内心的抵触情绪或多或少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玩手机,对待作业的认真程度不够,敷衍的态度对待有关思政课程的相关事宜。
学生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学校层面的原因,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程的欠重视会加剧学生的负面情绪。在以往思政课程的考核中,我校高职学生所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半开卷考试,半开卷的考核方式意味着学生可以在考试过程中携带一张A4大小的纸张,将老师的复习的考点和自身的重点预测经书写在这张纸上,在考场上对应地将试题的答案抄写到对应问题上。这种考核方式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引起重视,甚至在考核的最后关头,自己带进考场的复习资料还是从同学处复印而来的。考核变成了一种过场和形式,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更达不到教学计划中预期的教学要求。
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就读高职的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程度不够,没有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很多理论性过强的学科不适应,思政课就属于理论性过强的学科,从教材的编写上不难看出,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定的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制度和理论的认识,但是吸引人的程度不是很高,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很多政治性过强的知识点理论化和抽象化程度过强,作为思政课的教师都需要反复推敲和研读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的功底实在欠缺。
在学生积极性欠缺,教材吸引力欠缺的情况下,思政教师要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给高职学生讲思政课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给高职学生讲好思政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要将理论性抽象性极强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能懂的通俗讲解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人,需要的是团队的协同合作。当前我校处于学校发展和思政课程的需要,把科研放到了很高的位置,这对思政课程教师的精力分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医学方面,我校医学专业的教师可以带学生和团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竞赛,指导教师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但是在思政课程方面很少有学生竞赛,教师在这方面不容易出成果,影响学校领导层面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关注度刚和投入度低直接影响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我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与其他医学的评价体系相同,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学生评教而得出的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低的,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不想一门技能性的学科,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思政课对三观的影响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也正是因为缺乏立竿见影的效果,思政课程的老师在医学院校的地位就显得略微尴尬,学生认可度低,其他专业教师认为思政课程再简单不过,思政教师缺乏出彩的机会,在优秀教师的评定上不具备优势。
也正是由于学校层面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归属感,在较为消极的教学环境下慢慢对课程的热情度降低,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我校思政课程的教师流动性非常大,很多年轻教师由于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另谋出路。出于学校层面考虑,由于师资流失率高,为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开展,一些非思政专业出生的教师开始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由于没有响应的理论基础,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欠缺准确性,对学生的引导欠缺指导性,思政教学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有些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把理论课程转变为学生的课堂活动,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缺乏正确的、深刻的理论理解,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热闹背后就是学生的一无所学。所以对我校高职思政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思政课程的实际效果是学校多方面该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李洵(1986-),女,籍贯:四川遂宁,职称:初级职称,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
参考文献:
[1]赵明.关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政课程;教学实效;影响因素
我校的高职学生入学年龄层次在16-18岁,学习能力较好,思维活跃,拒腐能力较差,价值观念受外界的影响较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指导。在意识到思政课程的重要性后,各高校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与改革,国家也从政策方面保证了创新与改革的基本土壤。但是纵然改革与创新在不断进行,但是在高职学生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影响我校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因素多方面。
首先,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医学的技术性导致很多学生的想法偏差,认为只要学习和掌握了医学相关技能,为就业奠定技术基础就万事大吉,我校高职学生在医学课程合格的基础上其他课程都被视为副科。在思政课上追求60分万岁是很多学生共同秉承的理念,只要不影响毕业证的发放就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因此思政课程要么被视为无关紧要,要么被视为画龙点睛。由于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的表现偏差,内心的抵触情绪或多或少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睡觉,玩手机,对待作业的认真程度不够,敷衍的态度对待有关思政课程的相关事宜。
学生对思政课程的不重视不仅有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有学校层面的原因,学校层面对思政课程的欠重视会加剧学生的负面情绪。在以往思政课程的考核中,我校高职学生所采取的考核方式是半开卷考试,半开卷的考核方式意味着学生可以在考试过程中携带一张A4大小的纸张,将老师的复习的考点和自身的重点预测经书写在这张纸上,在考场上对应地将试题的答案抄写到对应问题上。这种考核方式绝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引起重视,甚至在考核的最后关头,自己带进考场的复习资料还是从同学处复印而来的。考核变成了一种过场和形式,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更达不到教学计划中预期的教学要求。
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就读高职的学生,文化基础扎实程度不够,没有经历高中阶段的学习,对很多理论性过强的学科不适应,思政课就属于理论性过强的学科,从教材的编写上不难看出,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定的具有较强政治性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制度和理论的认识,但是吸引人的程度不是很高,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有很多政治性过强的知识点理论化和抽象化程度过强,作为思政课的教师都需要反复推敲和研读才能领会其中的含义,高职学生在这方面的功底实在欠缺。
在学生积极性欠缺,教材吸引力欠缺的情况下,思政教师要上好每一堂思政课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给高职学生讲思政课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给高职学生讲好思政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要将理论性抽象性极强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能懂的通俗讲解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个人,需要的是团队的协同合作。当前我校处于学校发展和思政课程的需要,把科研放到了很高的位置,这对思政课程教师的精力分配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在医学方面,我校医学专业的教师可以带学生和团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竞赛,指导教师也比较容易出成果,但是在思政课程方面很少有学生竞赛,教师在这方面不容易出成果,影响学校领导层面对思政课程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关注度刚和投入度低直接影响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在我校,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与其他医学的评价体系相同,实际上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学生评教而得出的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非常低的,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影响不想一门技能性的学科,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思政课对三观的影响常常是“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也正是因为缺乏立竿见影的效果,思政课程的老师在医学院校的地位就显得略微尴尬,学生认可度低,其他专业教师认为思政课程再简单不过,思政教师缺乏出彩的机会,在优秀教师的评定上不具备优势。
也正是由于学校层面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绝大部分思政课教师缺乏归属感,在较为消极的教学环境下慢慢对课程的热情度降低,单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我校思政课程的教师流动性非常大,很多年轻教师由于找不到归属感和认同感都另谋出路。出于学校层面考虑,由于师资流失率高,为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开展,一些非思政专业出生的教师开始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由于没有响应的理论基础,对课程的重点难点把握欠缺准确性,对学生的引导欠缺指导性,思政教学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有些非思政专业的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把理论课程转变为学生的课堂活动,表面上课堂气氛活跃,但是缺乏正确的、深刻的理论理解,活动的开展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热闹背后就是学生的一无所学。所以对我校高职思政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提高思政课程的实际效果是学校多方面该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作者简介:李洵(1986-),女,籍贯:四川遂宁,职称:初级职称,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
参考文献:
[1]赵明.关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