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黄金发展期和矛盾交错期,整个中国的产业表现出了从东到西,从粗放到集约的梯度转移过程。在产业梯度转移中,劳动力的流动是产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部分,这关系到产业梯度转移会取得何种成果,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因为地域发展差异而出现的农民工的转移更是影响中国产业梯度转移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就产业梯度转移中的劳动力流动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 劳动力流动 民工荒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3-01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及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劳动力(本文主要指农民工)流动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重大论题之一。这其中,最近关于中国随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增加而出现的产业梯度转移出现以后,在各地出现的“民工荒”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展地区也陆续出了“民工荒”,致使农民工一时成了“抢手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劳动力流动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性,那么我们便不能在劳动力流动的水管出口处合理地安排劳动力就业,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一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进出口便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中国的高速外贸增长以粗放式发展为主,由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原材料的廉价使用和非法出口。但彼时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工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入工厂,中国农民工以廉价的劳动力给世界许多商品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
但是,随着人民币的逐渐升值,国家根据国际承诺提出节能减排的硬性要求等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年来物价节节攀高,劳动力成本也因而上扬。原料、劳动力和升值的三重压力下,沿海的产业发展已经不再具有传统优势。产业梯度转移便成为必然。
逐利的资本会选择两个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向。一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东南亚国家;二是向中国内地转移。而内地各地方政府乐见产业转移的出现,纷纷打出各种政策优惠牌。但与此同时,产业梯度转移中却出现了“民工荒”。珠三角,长三角从03年以来,每年春节后总是有“民工荒”。而内地承接了梯度转移的各县市亦出现了“民工荒”,企业落户了,却在当地招不到工人。这两种“民工荒”都有愈演愈烈的情势,为什么过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在好像都消失了呢?这恐怕要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层面去寻找原因。
二
纵观以上两种“民工荒”,均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工资太低,挤出了农民工(当然,这里的工资是一个相对工资,即在相对当地的工资水平而言的)。但两者又有结构上的不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农民工主要受外向型经济变化影响,但加工企业并不注重自主创新,主要利用价格低廉的农民工作为粗放投入的关键环节去赚取加工费,实质上,这些企业获得的是加工品进口国和加工品出口国之间的劳动力价格差。在农村劳动力高度剩余的时代,自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涌向发达的省份去工作,他们能赚取到比在家务农更高的收入,但自身群体的竞争又互相压低了群体工资。
我们可以简单地估算农民工对工资的要求,大致而言,农民工在本地打工的工资要求≥(外出打工的工资-衣食住行看病等基本花费),农民工如果认为外出打工的钱扣除来回车费和当地的花费能比本地打工要多,那么他们出去打工的概率便会增大,即便他们外出可能暂时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要心理在外预期工资达到要求,他们就会外出。至于就近工作能照顾家里这一提法也许能在统计中找到数据支持,但从目前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民致富的渴望是第一位的。那些转移到内地的一些企业通过本地消费水平来计算工资的方法显然无法获是农民工的认同,这样,内地即即便引进了企业,也难免会有“民工荒”。
三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部力量作用的结果,想要全面掌握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以下这几个方面应当为政府所注意:
首先,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需能吸纳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最后容身之地和生身立命之所,城镇化不能为所有人都解决工作,而且,中国的财力也无法迅速地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因此,发展能回收农民劳动力的现代农业是必要之举。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加工制造业将面临更多挑战,更多农民工将失业返乡,这部分农民工如果没有吸纳其回归的现代农业,那么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实践和经验表明,如果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化的发展便不可能持久。
其次,地方政府当前应着重引进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水到渠成。产业梯度转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地政府争抢的当然是能培育成良好税源的企业,但是从中长期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最终会在与其他后发展国家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旦梯度承接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再具有税源的作用,定将成为当地政府的负担。
产业梯度转移对于中国各地都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劳动力的流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因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考虑自身所处梯度,在适当的产业环节处分流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劳动力及扮演好现代政府角色。
参考文献:
[1]王亚芬.城市化是中国财富涌流的载体.科学时报,2003-01-15.
[2]金喜在.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吉林日报,2000年.
[3]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关键词产业梯度转移 劳动力流动 民工荒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2-013-01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及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之际,劳动力(本文主要指农民工)流动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重大论题之一。这其中,最近关于中国随着沿海地区生产成本增加而出现的产业梯度转移出现以后,在各地出现的“民工荒”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展地区也陆续出了“民工荒”,致使农民工一时成了“抢手货”。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劳动力流动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性,那么我们便不能在劳动力流动的水管出口处合理地安排劳动力就业,就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一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外贸进出口便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市场的存在。中国的高速外贸增长以粗放式发展为主,由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原材料的廉价使用和非法出口。但彼时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工仍然源源不断地涌入工厂,中国农民工以廉价的劳动力给世界许多商品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烙印。
但是,随着人民币的逐渐升值,国家根据国际承诺提出节能减排的硬性要求等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了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年来物价节节攀高,劳动力成本也因而上扬。原料、劳动力和升值的三重压力下,沿海的产业发展已经不再具有传统优势。产业梯度转移便成为必然。
逐利的资本会选择两个产业梯度转移的方向。一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东南亚国家;二是向中国内地转移。而内地各地方政府乐见产业转移的出现,纷纷打出各种政策优惠牌。但与此同时,产业梯度转移中却出现了“民工荒”。珠三角,长三角从03年以来,每年春节后总是有“民工荒”。而内地承接了梯度转移的各县市亦出现了“民工荒”,企业落户了,却在当地招不到工人。这两种“民工荒”都有愈演愈烈的情势,为什么过去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现在好像都消失了呢?这恐怕要从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层面去寻找原因。
二
纵观以上两种“民工荒”,均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工资太低,挤出了农民工(当然,这里的工资是一个相对工资,即在相对当地的工资水平而言的)。但两者又有结构上的不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农民工主要受外向型经济变化影响,但加工企业并不注重自主创新,主要利用价格低廉的农民工作为粗放投入的关键环节去赚取加工费,实质上,这些企业获得的是加工品进口国和加工品出口国之间的劳动力价格差。在农村劳动力高度剩余的时代,自然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工涌向发达的省份去工作,他们能赚取到比在家务农更高的收入,但自身群体的竞争又互相压低了群体工资。
我们可以简单地估算农民工对工资的要求,大致而言,农民工在本地打工的工资要求≥(外出打工的工资-衣食住行看病等基本花费),农民工如果认为外出打工的钱扣除来回车费和当地的花费能比本地打工要多,那么他们出去打工的概率便会增大,即便他们外出可能暂时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要心理在外预期工资达到要求,他们就会外出。至于就近工作能照顾家里这一提法也许能在统计中找到数据支持,但从目前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的调查情况来看,农民致富的渴望是第一位的。那些转移到内地的一些企业通过本地消费水平来计算工资的方法显然无法获是农民工的认同,这样,内地即即便引进了企业,也难免会有“民工荒”。
三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经济社会全部力量作用的结果,想要全面掌握显然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以下这几个方面应当为政府所注意:
首先,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需能吸纳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最后容身之地和生身立命之所,城镇化不能为所有人都解决工作,而且,中国的财力也无法迅速地为所有人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因此,发展能回收农民劳动力的现代农业是必要之举。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加工制造业将面临更多挑战,更多农民工将失业返乡,这部分农民工如果没有吸纳其回归的现代农业,那么情况将会变得更加困难。实践和经验表明,如果没有“三农”问题的解决,城市化的发展便不可能持久。
其次,地方政府当前应着重引进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水到渠成。产业梯度转移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各地政府争抢的当然是能培育成良好税源的企业,但是从中长期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的企业最终会在与其他后发展国家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旦梯度承接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再具有税源的作用,定将成为当地政府的负担。
产业梯度转移对于中国各地都是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劳动力的流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因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考虑自身所处梯度,在适当的产业环节处分流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劳动力及扮演好现代政府角色。
参考文献:
[1]王亚芬.城市化是中国财富涌流的载体.科学时报,2003-01-15.
[2]金喜在.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吉林日报,2000年.
[3]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财经科学,200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