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趋于稳定,经济转型态势明显,去年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几次提到“新常态”,即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第一次对新常态经济的特点、增长动力,发展方向等等进行了初步的论述,基本形成“新常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本文将从“机遇”与“挑战”两个视角来认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
一、何谓“新常态经济”
从字面上来看,对于经济发展,“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具有稳定性、经常性特点的状态。这当中,还隐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即“一段时期内”。而加上“新”字,即说明是相对于上一阶段,或者是过去的一段时期而言的。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历史上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来自于不同的角度、层面,而这些因素现在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不同于上一时期、上一阶段的新特点。第一,2013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4%创下历史新低,即说明今年我国经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相较于其他国家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第二,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传统资源,牺牲环境向科学、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变;第三,国内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第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伴之而生的是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第五,积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以“保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改革”为原则,以期逐渐减少经济增长对宏观政策的依赖;第六,在要素供给来源,由于人口红利到达极限等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面临困境,而长期无节制的要素使用使得来自土地,能源,环境的约束力加大,即应该探寻新的要素供给方向,比如资本、创新力等。必须要认识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强力刺激措施的特殊优势将逐渐消失。第七,改革与完善国家安全治理的新变化。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当中,内外部的不平衡是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内部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居民收入等差距的不断加大,外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进出口差异形成的国际收支顺差,以及资源对外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等。
二、直面挑战,抓住机遇
大千世界,大多数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硬币有正反两面,作业质量有好或不好,食品质量有安全与否,经济发展亦是如此。经济的新常态在给我国带来挑战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新常态经济的发展如万千事物一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而面对未来将要出现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迎接、克服发展中将要遇到的难题。
直面挑战,破浪可待。所谓“新常态”,对应的就应该是高增长,高耗能,高污染,以高额人力和物力为代价的“旧常态”。昔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高投资,高储蓄同时,依赖于人口红利、房地产业,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而在货币方面,走的是高信贷,高投放的通胀之路。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在带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尤引人瞩目的是: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失衡;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性产业的发展;货币供给的美元化和高通胀率的现状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面对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即就是如何现在面对的挑战。
第一,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新常态经济”,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主动适应新常态。不仅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同时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目前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举例来看,以“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为目标,肩负着探寻经济增长,寻求区域合作等使命,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协调内陆地区发展的“一路一带”战略将在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出突出贡献。另外,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所积累起来的资本,也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商机及合作机会提供重要的保障。
第二,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增速有所减缓,以中高速为主稳定发展的状态,包括生产总值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的进步,民生的改善,环境保护等丰富的内涵。因此,在新常态下,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要求,即说明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性。
第三,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首先,应该正确理解会议提出的“要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保持区间调控弹性”,即说明不管预期目标确定为多少,都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有一个可以左右变动的弹性区间。其次,按照会议“稳中求进”总基调,将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结合,保持7~8%的中速增长。这有利于保障就业和民生,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再次,面对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这意味着要创新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这意味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结构性减税,保持适当的赤字,加大政府在科教文卫、社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企业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第四,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强技术创新,最大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正在成为未来增长最大的红利,将充分释放出市场活力,把众多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成为一项要务。近年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大势所趋,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而面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企业家可以有选择的抛弃原有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等等,在新兴产业,技术优先产业有所突破及发展。
第五,正确对待、合理解决社会矛盾,将民生问题的改革作为政策的重要目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同时改进民生,社会福利在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改善民生,推进福利制度改革需是缓慢渐进的。
在唯物辩证法中,我们知道发展是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发展亦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在中国经济遇到的挑战以及机遇。在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背景下,我们要立足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当前新常态下的困境以及解决的办法。在看到新常态经济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看到相伴而生无数发展机遇及潜能。在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保持强大信心的同时,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为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增长、民生的改善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启清.正确理解和适应新常态.中国国情国力.2014.10.07.
[2]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14.11.05.
[3]杜海萍.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额大逻辑.前线.2015.01.05.
[4]童力冲.以积极心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寶鸡社会科学.2015.01.15.
一、何谓“新常态经济”
从字面上来看,对于经济发展,“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具有稳定性、经常性特点的状态。这当中,还隐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即“一段时期内”。而加上“新”字,即说明是相对于上一阶段,或者是过去的一段时期而言的。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历史上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来自于不同的角度、层面,而这些因素现在共同作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不同于上一时期、上一阶段的新特点。第一,2013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4%创下历史新低,即说明今年我国经济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相较于其他国家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第二,经济发展方式从依靠传统资源,牺牲环境向科学、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方式转变;第三,国内经济增长结构发生变化;第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虽然世界经济正在复苏,但伴之而生的是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第五,积极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以“保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改革”为原则,以期逐渐减少经济增长对宏观政策的依赖;第六,在要素供给来源,由于人口红利到达极限等的影响,劳动力供给面临困境,而长期无节制的要素使用使得来自土地,能源,环境的约束力加大,即应该探寻新的要素供给方向,比如资本、创新力等。必须要认识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强力刺激措施的特殊优势将逐渐消失。第七,改革与完善国家安全治理的新变化。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当中,内外部的不平衡是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内部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居民收入等差距的不断加大,外部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进出口差异形成的国际收支顺差,以及资源对外依赖程度的迅速提高等。
二、直面挑战,抓住机遇
大千世界,大多数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硬币有正反两面,作业质量有好或不好,食品质量有安全与否,经济发展亦是如此。经济的新常态在给我国带来挑战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遇。新常态经济的发展如万千事物一样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而面对未来将要出现的挑战,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迎接、克服发展中将要遇到的难题。
直面挑战,破浪可待。所谓“新常态”,对应的就应该是高增长,高耗能,高污染,以高额人力和物力为代价的“旧常态”。昔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高投资,高储蓄同时,依赖于人口红利、房地产业,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扭曲,而在货币方面,走的是高信贷,高投放的通胀之路。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在带来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尤引人瞩目的是: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失衡;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性产业的发展;货币供给的美元化和高通胀率的现状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面对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即就是如何现在面对的挑战。
第一,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新常态经济”,认识新常态的机遇与挑战,主动适应新常态。不仅从思想上做好过“紧日子”的准备,同时也要看到新常态下的机遇,建立起足够的信心。目前我国的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确保经济的平稳发展。举例来看,以“形成和平与发展新常态”为目标,肩负着探寻经济增长,寻求区域合作等使命,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协调内陆地区发展的“一路一带”战略将在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做出突出贡献。另外,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所积累起来的资本,也为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商机及合作机会提供重要的保障。
第二,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增速有所减缓,以中高速为主稳定发展的状态,包括生产总值增速的放缓,经济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升级,社会的进步,民生的改善,环境保护等丰富的内涵。因此,在新常态下,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已经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要求,即说明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改善经济发展质量的必要性。
第三,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首先,应该正确理解会议提出的“要合理确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保持区间调控弹性”,即说明不管预期目标确定为多少,都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有一个可以左右变动的弹性区间。其次,按照会议“稳中求进”总基调,将经济发展的目标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结合,保持7~8%的中速增长。这有利于保障就业和民生,有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再次,面对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这意味着要创新宏观经济的调控方式。这意味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结构性减税,保持适当的赤字,加大政府在科教文卫、社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支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为企业营造良性的发展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第四,加快改革的步伐,加强技术创新,最大可能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改革正在成为未来增长最大的红利,将充分释放出市场活力,把众多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将成为一项要务。近年来,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树立创新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大势所趋,是由社会需求所决定。而面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企业家可以有选择的抛弃原有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等等,在新兴产业,技术优先产业有所突破及发展。
第五,正确对待、合理解决社会矛盾,将民生问题的改革作为政策的重要目标。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是应对新常态,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增长和体制改革的同时改进民生,社会福利在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改善民生,推进福利制度改革需是缓慢渐进的。
在唯物辩证法中,我们知道发展是具有普遍性的,经济发展亦是如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现在中国经济遇到的挑战以及机遇。在深入了解当前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背景下,我们要立足于国家发展的整体布局,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当前新常态下的困境以及解决的办法。在看到新常态经济给我们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看到相伴而生无数发展机遇及潜能。在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保持强大信心的同时,也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为国家的强大、经济的增长、民生的改善以及人民的幸福生活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启清.正确理解和适应新常态.中国国情国力.2014.10.07.
[2]郑京平.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及应对建议.中国发展观察.2014.11.05.
[3]杜海萍.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额大逻辑.前线.2015.01.05.
[4]童力冲.以积极心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寶鸡社会科学.2015.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