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孩子的脸,就像二四八月的天,说变就变。但是在幼儿园里,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从不变脸”的孩子:他们情绪低落,行为孤独。上课时从来不喜欢回答问题;游戏时通常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活动时好象对什么都没有兴趣;遇到问题或挫折时从不会主动向老师或同伴求救。
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往往会觉得很苦恼,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其实,这种常常“情绪低落”的孩子,是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退缩性行为是指不论在陌生还是熟悉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不愿与人交往,独自一人消磨时光,而且不向旁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观点的孤独行为。具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以下特征:1.交往的胆怯、逃避,缺乏自信心,对人或者环境产生无端的恐惧感,表现为不合群。2.不善于或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观点,表现为胆小、害怕。3.情感冷漠,对人对事缺乏应有的热情,缺乏好奇心和探索行为,显得呆板、压抑、孤独和焦虑。4.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意识,不敢独自尝试,总想依靠大人。5.耐挫折力差,做事如果短期不能奏效,就会迅速放弃,产生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之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退缩性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儿童自身的气质。
有的孩子自婴儿时期起活动水平就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就比较容易产生退缩性行为,不喜欢和外界交往。
2.婴儿期的亲子依恋。
儿童在婴儿时期会对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此时母亲对他所发出的信号表现得不敏感,未能形成安全型的依恋,他就会认为周围环境是无法预测、不安全、没有反馈的,这会导致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退缩,缺少对周围环境的探索行为,产生退缩性行为。
3.父母的教养方式。
(1)教养观念。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社交技能不重要,或是认为孩子的社交技能是内在气质因素决定的,或是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一定的社交技能,因而不重视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不主张孩子经常与同伴玩耍、交往,这样的孩子则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缺少自信、焦虑、害怕、退缩等。
(2)过度保护。有的父母倾向于限制儿童的活动、鼓励孩子的依赖性。如希望孩子在游戏时不要离开父母,不鼓励孩子在陌生情境下的危险行为和探索行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同伴接触的机会,更限制了儿童交往技能的发展,会让儿童在与同伴接触时表现得不知所措,他们只能表现出远离他人。
(3)教养策略。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有的父母将这种困难视为“无助”,于是试图直接帮助孩子,告诉孩子做什么,怎样去做;或者直接干涉、控制儿童的活动。比如,打断儿童的争执活动、邀请可能与自己孩子玩的孩子到自己家去玩等,这都不利于儿童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会导致儿童退缩行为的出现。
4.同伴因素。由于性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周围的同伴会对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偏见,会在言行上流露出对他的冷淡和失望,在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等,这会使孩子在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不安全感,并且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表现得更为远离同伴。
了解了退缩性行为出现的原因,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如果班上出现了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这样做:
1.调整心态,耐心对待。
当发现孩子有退缩性行为时,要体谅他的心情,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孩子更加恐惧,更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观点;要耐心地对待孩子,多与孩子接触、交流,对孩子表现出关心和宽慰,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要多观察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主动进行引导帮助,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化解其恐惧和焦虑。
2.引导家长,正确教养。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理念,重视对孩子交往技能的培养。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以免其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尊重孩子的探索欲望,鼓励他认识和发现外界的新鲜事物,鼓励其敢于尝试和创造。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给予他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家长应主动地帮他分析原因,共同找到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3.扬长避短,消除偏见。
当孩子出现退缩性行为时,教师要将目光从退缩性行为上移开,认真观察、积极发现孩子身上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并进行正面的客观评价。让孩子自己及同伴都能对其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消除同伴对孩子的偏见。同时教师要给孩子多一点关注,多亲近孩子,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鼓励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接受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并亲近他们,和他们一起玩耍,创造一个温暖的心理环境。
4.创造条件,培养能力。
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从小范围活动开始,首先可以利用孩子的特殊兴趣来鼓励他参与活动,这样可以消除孩子的紧张不安。如果孩子对画画有特殊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一起画画,孩子在这样的小团体里,就能有兴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现自己。这样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愿望就会逐渐加强起来。然后再引导他参加小组和集体游戏,同时要注意发挥他在游戏中的作用,并对他的亲社会行为给予及时地反馈,培养其对游戏的兴趣,产生对同伴的信赖和情感的共鸣。
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对成人及同伴的模仿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途径之一。因此,针对有退缩性行为的儿童,教师可以编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或是买一些相关的动画片和图书等,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孩子体会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爱的行为。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故事中小动物们如何寻找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解决交往中冲突的方法。当孩子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可请几个孩子一起根据这个故事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让孩子通过行为练习将这些与人交往的方法内化,增加他的交往经验。
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们往往会觉得很苦恼,感觉有点不知所措。其实,这种常常“情绪低落”的孩子,是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退缩性行为是指不论在陌生还是熟悉的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不愿与人交往,独自一人消磨时光,而且不向旁人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观点的孤独行为。具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以下特征:1.交往的胆怯、逃避,缺乏自信心,对人或者环境产生无端的恐惧感,表现为不合群。2.不善于或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观点,表现为胆小、害怕。3.情感冷漠,对人对事缺乏应有的热情,缺乏好奇心和探索行为,显得呆板、压抑、孤独和焦虑。4.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意识,不敢独自尝试,总想依靠大人。5.耐挫折力差,做事如果短期不能奏效,就会迅速放弃,产生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之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退缩性行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儿童自身的气质。
有的孩子自婴儿时期起活动水平就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这种气质类型的孩子就比较容易产生退缩性行为,不喜欢和外界交往。
2.婴儿期的亲子依恋。
儿童在婴儿时期会对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如果此时母亲对他所发出的信号表现得不敏感,未能形成安全型的依恋,他就会认为周围环境是无法预测、不安全、没有反馈的,这会导致他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退缩,缺少对周围环境的探索行为,产生退缩性行为。
3.父母的教养方式。
(1)教养观念。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社交技能不重要,或是认为孩子的社交技能是内在气质因素决定的,或是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一定的社交技能,因而不重视对孩子社交技能的培养,不主张孩子经常与同伴玩耍、交往,这样的孩子则会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缺少自信、焦虑、害怕、退缩等。
(2)过度保护。有的父母倾向于限制儿童的活动、鼓励孩子的依赖性。如希望孩子在游戏时不要离开父母,不鼓励孩子在陌生情境下的危险行为和探索行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与同伴接触的机会,更限制了儿童交往技能的发展,会让儿童在与同伴接触时表现得不知所措,他们只能表现出远离他人。
(3)教养策略。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有的父母将这种困难视为“无助”,于是试图直接帮助孩子,告诉孩子做什么,怎样去做;或者直接干涉、控制儿童的活动。比如,打断儿童的争执活动、邀请可能与自己孩子玩的孩子到自己家去玩等,这都不利于儿童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社会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会导致儿童退缩行为的出现。
4.同伴因素。由于性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周围的同伴会对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存在一定的偏见,会在言行上流露出对他的冷淡和失望,在行为上表现出不愿意和他一起玩等,这会使孩子在心灵深处潜藏着一种不安全感,并且对自己越来越缺乏信心,表现得更为远离同伴。
了解了退缩性行为出现的原因,我们便可以对症下药。如果班上出现了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这样做:
1.调整心态,耐心对待。
当发现孩子有退缩性行为时,要体谅他的心情,不可由于心急而粗暴对待,这样会使孩子更加恐惧,更不敢表达自己的需要和观点;要耐心地对待孩子,多与孩子接触、交流,对孩子表现出关心和宽慰,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要多观察孩子,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主动进行引导帮助,缓解孩子的心理紧张,化解其恐惧和焦虑。
2.引导家长,正确教养。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理念,重视对孩子交往技能的培养。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以免其养成过分依赖的习惯。尊重孩子的探索欲望,鼓励他认识和发现外界的新鲜事物,鼓励其敢于尝试和创造。相信孩子的力量和能力,给予他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时,家长应主动地帮他分析原因,共同找到比较好的解决途径。
3.扬长避短,消除偏见。
当孩子出现退缩性行为时,教师要将目光从退缩性行为上移开,认真观察、积极发现孩子身上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并进行正面的客观评价。让孩子自己及同伴都能对其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消除同伴对孩子的偏见。同时教师要给孩子多一点关注,多亲近孩子,通过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鼓励班上的其他小朋友接受有退缩性行为的孩子,并亲近他们,和他们一起玩耍,创造一个温暖的心理环境。
4.创造条件,培养能力。
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和交往能力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从小范围活动开始,首先可以利用孩子的特殊兴趣来鼓励他参与活动,这样可以消除孩子的紧张不安。如果孩子对画画有特殊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帮他邀请一些小朋友一起画画,孩子在这样的小团体里,就能有兴致,而且十分自如地表现自己。这样久而久之,与人交往的愿望就会逐渐加强起来。然后再引导他参加小组和集体游戏,同时要注意发挥他在游戏中的作用,并对他的亲社会行为给予及时地反馈,培养其对游戏的兴趣,产生对同伴的信赖和情感的共鸣。
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对成人及同伴的模仿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途径之一。因此,针对有退缩性行为的儿童,教师可以编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或是买一些相关的动画片和图书等,通过其中的故事情节,引导孩子体会故事中的人或动物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爱的行为。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学习故事中小动物们如何寻找朋友、如何与朋友相处,如何解决交往中冲突的方法。当孩子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可请几个孩子一起根据这个故事来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每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让孩子通过行为练习将这些与人交往的方法内化,增加他的交往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