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将课程实验用农具由“静”向“动”的转变改革思路,让课程实验类型由观摩型、演示型转变为综合性实验;笔者通过探索与实践,精心组织实验内容,强化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创新精神得到扩展,论文成果对推进工科课程实验改革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 课程实验 改革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校长重点课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10-02
农机专业是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开设的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农业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懂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的专业人才,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专业由培养专科向本科、硕士递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的住,干的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中农业机械学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
多年来,随着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专业也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购置了大量先进农机具,建设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土槽实验室,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机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7]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农业机械学重点课程建设、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技服务,分析目前我校农机专业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思考和探索以实验机具由“静”向“动”的改革思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1.“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具的种类型号繁多,社会需求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次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并未随着实验条件改善而提高,虽有招生人数扩大等客观因素制约,但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造成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静态机具认知代替工作原理
在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主讲教师在讲解到某种农业机械时,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机具,教师对照实物机具讲解其结构,功用和工作原理,完成了一节实验课。因大部分学生对农业机械只有模糊映像,并未实际接触或使用过,此种实验方法学生对机具有了感性认知,但因机具为静态,如何达到工作实现作业要求的,学生一知半解。例如新疆农业中常用的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学生通过参观实验教学,知道该机具能实现铺膜和精量播种作业,但机具如何做到一次完成铺膜、打孔、精量播种,学生对机具的工作原理不清,致使学生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困难,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
1.2静态讲解作业过程代替实际作业
农业机械作用对象繁杂而多变,目标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目前的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机具作业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实现的,主讲教师会对照机具讲解机具作业过程,以静态讲解作业过程代替机具实际作业过程。学生也只能够通过教师的描述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因个体差异,实验质量和效果差别很大。例如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机,学生可以看到实验室内单体水平采摘器的水平摘锭、脱棉圆盘等工作部件,但棉朵如何从棉株上被镝下,又如何经过脱棉圆盘脱棉进入棉箱的,这完全靠学生理解,课程实验质量和效果是主讲教师无法把控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无法保证。
1.3静态讲解问题代替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应人为因素,作用对象不同,均需调整,农业机械的机型多达2万余种,不同区域内土质,不同作物差异很大,往往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对机具适时进行调整,解决机具使用中的各类问题。目前,课程实验是主讲教师,假设机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静态的讲解如何解决,所有的問题均为教师假设,学生没有看到使用过程中真正的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对出现问题的根源,如何调整解决,也仅是一听而过,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例如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地膜不展,边膜覆土不严,膜孔横向、纵向错位等诸多问题,教师的假设是有限的,学生理解教师叙述解决的问题多少是有限的,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问题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问题的表象和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了赘述,分析其原因根源在于所有实验以“静态”开设,多为参观型的实验,学生没有将自身置身于课程实验中,综合运用所有知识,让机具“动起来”、“活起来”,更直观的理解各部件的功用、工作原理、作业过程,亲手去调整各零部件,解决实际问题。
3.“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通过对课程实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把实验机具“静态”向“动态”转变为改革思想,大胆探索与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质的飞跃,具体措施如下:
3.1充分整合资源开展实验
农机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类农机具较齐全,建设有数字化现代土槽实验室,各类机具和实验室相对独立,机具主要以参观教学为主。为此,我们整修机具,整合实验室资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转铧式犁、旋耕机、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等机具,进行维修,使各机具能正常工作,利用土槽实验台车牵引各农机进行实验,把原来参观性“静态”机具变的“动起来、活起来”,实验类型也有原来的演示或参观性变成了综合性实验。 3.2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
各种农具要从静态放置状态变成土槽实验台车能够牵引作业的农机,实验前期需要大量搬运、加装生产资料等准备工作,因实验人员数量有限,我们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在实验开设前一周,利用课余时间让各小组的学生与实验员、教师一同进行课程实验准备。通过此方法,学生了解了课程实验设计过程、实验准备内容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课程实验的准备,动手能力也明显提高。
3.3繁杂问题学生自我解决
各种农机由“静”向“动”转变后,课程实验的创新就得到充分体现,机具在动态作业过程中,因零部件安装位置、角度、运动参数与和牵引台车行走速度等的不同,作业质量都会有所不同,出现的问题各种各样,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学生认真研究,分析问题,亲自动手调整解决问题。通过此方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程中综合体现。
4.“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改革的成效
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将农机具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让农机具在“活起来”的过程中“讲述”工作原理,在学生直接参与下,让实验室类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通过思考、探索与实践,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明显提高,课程实验质量与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成宇,廖宇兰,王高平.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授與学习方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07):76-77+80.
[2]刘彩玲,张敏,赵杨.“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5(04):72-76.
[3]李兵.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8-379.
[4]顾玉琦,雷良育.面向企业需求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5):337-339.
[5]刘彩玲,张敏,赵杨.“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5(4):72-76.
[6]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面向农业科技革命 培养特色创新人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14-515.
[7]耿端阳,张道林.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17-19.
作者简介:
马少辉(1976-),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装备设计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农业机械学 课程实验 改革
【基金项目】塔里木大学校长重点课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010-02
农机专业是塔里木大学建校初期开设的专业,主要面向现代农业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强,懂农业机械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的专业人才,专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专业由培养专科向本科、硕士递进,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疆,特别是南疆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的住,干的好”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专业中农业机械学是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
多年来,随着学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机专业也紧跟现代农业发展,购置了大量先进农机具,建设了现代化农业机械土槽实验室,课程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机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1-7]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目标。为此,笔者结合农业机械学重点课程建设、长期从事农业机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和科技服务,分析目前我校农机专业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思考和探索以实验机具由“静”向“动”的改革思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1.“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机具的种类型号繁多,社会需求的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校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次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经过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并未随着实验条件改善而提高,虽有招生人数扩大等客观因素制约,但课程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造成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静态机具认知代替工作原理
在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主讲教师在讲解到某种农业机械时,通过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机具,教师对照实物机具讲解其结构,功用和工作原理,完成了一节实验课。因大部分学生对农业机械只有模糊映像,并未实际接触或使用过,此种实验方法学生对机具有了感性认知,但因机具为静态,如何达到工作实现作业要求的,学生一知半解。例如新疆农业中常用的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学生通过参观实验教学,知道该机具能实现铺膜和精量播种作业,但机具如何做到一次完成铺膜、打孔、精量播种,学生对机具的工作原理不清,致使学生后续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困难,更谈不上有创新能力。
1.2静态讲解作业过程代替实际作业
农业机械作用对象繁杂而多变,目标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目前的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机具作业要达到什么目的,如何实现的,主讲教师会对照机具讲解机具作业过程,以静态讲解作业过程代替机具实际作业过程。学生也只能够通过教师的描述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理解,因个体差异,实验质量和效果差别很大。例如新疆棉花机械化采收机,学生可以看到实验室内单体水平采摘器的水平摘锭、脱棉圆盘等工作部件,但棉朵如何从棉株上被镝下,又如何经过脱棉圆盘脱棉进入棉箱的,这完全靠学生理解,课程实验质量和效果是主讲教师无法把控的,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无法保证。
1.3静态讲解问题代替解决实际问题
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应人为因素,作用对象不同,均需调整,农业机械的机型多达2万余种,不同区域内土质,不同作物差异很大,往往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对机具适时进行调整,解决机具使用中的各类问题。目前,课程实验是主讲教师,假设机具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静态的讲解如何解决,所有的問题均为教师假设,学生没有看到使用过程中真正的问题,解决问题也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对出现问题的根源,如何调整解决,也仅是一听而过,动手和思考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例如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地膜不展,边膜覆土不严,膜孔横向、纵向错位等诸多问题,教师的假设是有限的,学生理解教师叙述解决的问题多少是有限的,课程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能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2.“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问题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存在问题的表象和教学质量和效果进行了赘述,分析其原因根源在于所有实验以“静态”开设,多为参观型的实验,学生没有将自身置身于课程实验中,综合运用所有知识,让机具“动起来”、“活起来”,更直观的理解各部件的功用、工作原理、作业过程,亲手去调整各零部件,解决实际问题。
3.“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通过对课程实验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把实验机具“静态”向“动态”转变为改革思想,大胆探索与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都有质的飞跃,具体措施如下:
3.1充分整合资源开展实验
农机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各类农机具较齐全,建设有数字化现代土槽实验室,各类机具和实验室相对独立,机具主要以参观教学为主。为此,我们整修机具,整合实验室资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翻转铧式犁、旋耕机、棉花精量铺膜播种机等机具,进行维修,使各机具能正常工作,利用土槽实验台车牵引各农机进行实验,把原来参观性“静态”机具变的“动起来、活起来”,实验类型也有原来的演示或参观性变成了综合性实验。 3.2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
各种农具要从静态放置状态变成土槽实验台车能够牵引作业的农机,实验前期需要大量搬运、加装生产资料等准备工作,因实验人员数量有限,我们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在实验开设前一周,利用课余时间让各小组的学生与实验员、教师一同进行课程实验准备。通过此方法,学生了解了课程实验设计过程、实验准备内容等,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参与课程实验的准备,动手能力也明显提高。
3.3繁杂问题学生自我解决
各种农机由“静”向“动”转变后,课程实验的创新就得到充分体现,机具在动态作业过程中,因零部件安装位置、角度、运动参数与和牵引台车行走速度等的不同,作业质量都会有所不同,出现的问题各种各样,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学生认真研究,分析问题,亲自动手调整解决问题。通过此方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动手能力在实验课程中综合体现。
4.“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改革的成效
农业机械学课程实验将农机具由“静态”转变为“动态”,让农机具在“活起来”的过程中“讲述”工作原理,在学生直接参与下,让实验室类型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通过思考、探索与实践,学生运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明显提高,课程实验质量与效果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袁成宇,廖宇兰,王高平.农业机械学课程的教授與学习方法[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07):76-77+80.
[2]刘彩玲,张敏,赵杨.“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5(04):72-76.
[3]李兵.农业机械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5(23):378-379.
[4]顾玉琦,雷良育.面向企业需求的《农业机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05):337-339.
[5]刘彩玲,张敏,赵杨.“农业机械学”实验课程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5(4):72-76.
[6]沈阳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 面向农业科技革命 培养特色创新人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514-515.
[7]耿端阳,张道林.农业机械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11):17-19.
作者简介:
马少辉(1976-),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装备设计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