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的人文关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e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秋菊打官司》的成功无疑是对当代社会乡土农村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底层人物命运的一种关怀。它以“乡土中国的人文关怀”的艺术视角作为电影创作的基石,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次成功的尝试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思考社会、反思现实的艺术创作之窗。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去理解社会,去体验生活。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秋菊打官司》将以它独特的创作视角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关键词] 《秋菊打官司》 乡土中国 人文关怀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1.029
  
  一、乡土中国的生存环境为《秋菊打官司》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曾谈到中国的广大农村是中国文化的聚居地,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依托。在《秋菊打官司》中,听高亢的秦腔,体会平直粗犷的语言,可以感受到《秋菊打官司》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个西北农村的故事。对于这种现状的把握,笔者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首先,在封建传统意识尤存的宗法社会里,正是这部影片所发生的特定历史条件。该片中,从一开始,秋菊与乡上大夫的对话中:你们是从山村里来的?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将特定的场景定格在一个西北地区偏远的山村,完全靠家里的壮劳力去养家,在这样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中,封建传统意识得到合理的延续。秋菊之所以认为“那个地方”能“要命”,正是因为“那个地方”与万家的香火继续有关。对生育观念的严重关切正是对这种传统宗法社会的真实映照。另外影片还含有深沉的男权意识。这种意识也在影片中表现得极其诙谐,风趣。比如村长对老婆多胎生女娃不满。他看到秋菊生了个男孩竟忘掉了秋菊告状之事,高兴得像是自己得了宝贝儿子似的。
  其次,影片中所体现的天高地远、官本位意识浓厚的社会。在传统的宗法社会中,尊重权威的等级制度以及官本位意识成为宗法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电影中刻画得十分明显:身为一村之长, 王善堂随意打人, 打过人还认为“踢就踢了,踢了他就不胡说了。”秋菊也认为王善堂“是村长,打几下也没啥”, 只是“再大的事也不能往人要命的地方踢”,村长王善堂的:“我大小也是干部”更是表明了当时的农村这样的官本位的意识十分浓厚。
  再次,乡土温情的社会。笔者认为该片所描写的社会现实包括乡土中国温情的一面。当村长得知秋菊生的是男孩,而忘乎所以的高兴,秋菊本人也似乎因为这样的一件喜事而不再追究时,乡土中国的温情一面得以展现[1]。在传统的封建社会中,并非冷板一块,其中也有温情与亲情,矛盾自然通过传统社会所固有的亲情与温情达到解决,这无疑也在影片中得以展现。
  二、以乡土中国的朴素人文关怀深入刻画剧中人物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真正好的作品永远是准确地把握和塑造剧中角色的内心,将自己对人物的观察与现实的思考融入角色之中。
  《秋菊打官司》中的主人公秋菊的身上体现着对村长尊严的服从与维护自身利益的矛盾。在影片中可见,秋菊虽然与村长发生纠纷,但村长的权威性在秋菊心中并未消减,只要村长给她道个歉,她也就心满意足了。可问题的症结偏偏就在,此纠纷涉及村长本人,而村长就因自己身为一村之长碍于面子不肯道歉。所以,在秋菊身上体现对村长尊严的服从与维护自身利益的矛盾困惑。这种利益就是秋菊在片中一直所说的“讨个说法”,而这种“讨个说法”显然是单独追求技术效果所无法达到的,导演对这种“说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认识与把握上,并且通过乡土中国的人文关怀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这种矛盾的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背景与当时环境相联系的,脸面、人情、尊严无一不是中国传统农村社会中最为在乎的东西,而对这些方面的思考也正是该片对乡土农村人文关怀的结果。
  《秋菊打官司》中二号主人公王善堂。作为《秋菊打官司》中代表社会权威的村长体现着:维护宗法社会的尊严与认识到自身的行为错误的一对矛盾。即使村长犯错也必须遵守乡规民约以维护村长的权威,而这种即使自己有错还要维持自己尊严的矛盾恰巧通过张艺谋笔下的王善堂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以认识到王善堂就是村上的统治者。王善堂打了别人的“要命”处, 县里的李公安叫他认个错,他以理相拒:“我大小是个干部, 以后在村里怎么说话。”之所以这么说,笔者认为,作为维护全村秩序的王善堂所谓的面子就是自己所在乎的在宗法社会中他所处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即使他做错事情,由于他是村长用不着别人来说,不然的话就是对他地位的亵渎。这种根深蒂固的“面子”,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宗法观念:“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封建思想之中,更是对亲亲尊尊的官僚特权思想进一步形象的描述。
  三、以乡土中国的人文关怀来诠释人情和法治的错位、传统和现代的交接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的精品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感悟。《秋菊打官司》是中国当时社会一个最为现实的题材,影片没有停留展现“中国特色”的表层上,而是通过秋菊始终都“要个说法”和事与愿违的结局将影片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深度,也从而更加诠释了当代社会的人情法治的错位,传统文化于现代文明的交接。
  笔者从秋菊要个说法和秋菊的困惑两方面来具体说明。秋菊要个说法,首先,秋菊作为一农村女性,身怀六甲也要“要个说法”这个说法一定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文化底蕴在里面。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尊严可以是次要的,生殖的意义大于一切,也重于一切。所以,当故事发展到秋菊在村长帮助下顺产一子,其实矛盾也就瞬间解除了。秋菊的说法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道歉,但是没想到却不自觉走向了一条现代法治的道路来实现了这一说法。由此也导致了乡土人情社会和现代法治社会在交接移植上的差异,引起了当代社会的反思。
  秋菊的困惑,生动的展现了乡土中国的融融之情于法治中国客观于真实的背离。正当秋菊和乡民们在满月酒欢乐的气氛中等待村长的到来的时候,尖利的警笛划破了山村的清空,警车载走了村长,被法院以故意伤害罪拘留十五天,秋菊震惊、茫然和不知所措的表情形成了一个定格镜头。从微观来看,这其实是哲学上一个“不虞现象”,也就是人所寻求的往往得不到,而并不体现心愿的不期而至的这种尴尬无奈的生存景况。从宏观来看,它反映了中国当代法律制度存在着与中国乡土社会背景间的裂痕。正是由于中国当代正式法律的运作逻辑基本上是从西方移植过来,所以它在某些方面与中国的社会背景脱节了。
  《秋菊打官司》的成功无疑是对当代社会乡土农村的思考与感悟,是对底层人物命运的一种关怀。它以“乡土中国的人文关怀”的艺术视角作为电影创作的基石,在中国电影史上这次成功的尝试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思考社会、反思现实的艺术创作之窗。让我们怀着一颗虔诚之心去理解社会,去体验生活。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秋菊打官司》将以它独特的创作视角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注释
  [1]张晓磊 李国新:《秋菊:一个传统的女性》,载于《影视评论》2003年第43期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济南:山东出版社,2006.
   [2] 张晓磊,李国新.秋菊:一个传统的女性[J].影视评论,2003(43).
  [4] 吴盛枝.<秋菊打官司>的生存文化底蕴[J].南京社会科学,1993(94)
  
  作者简介
  孔卯,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电视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切入点,以众多人物故事为叙述载体,通过平民化的叙述方式,以情动人,带给我们美食饕餮的同时,又给观众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的艰辛与智慧。由《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可见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意识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纪实风格。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平民化  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
【摘要】毋庸置疑,从艺术角度看,《人在囧途》是2010年最成功的喜剧电影;从商业角度看,《人在圃途》是2010年最赚钱的小成本电影。造就它巨大成功的因素除了它诙谐幽默的方式和“爆笑”之后带给人们的反思之外,精彩的台词也为该剧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是成就该剧台词精彩的原因。  【关键词】《人在囧途》修辞 修辞手法 人物形象  【DOI】10.3969/j.issn.1002-6
[摘要] 民间艺术对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影响是深远的,正是因为中国的早期动画人对于民间艺术的借鉴和民族风格的探索,才使得这些动画作品具有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的品格,是中国早期动画在国际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后来及至近来动画品质下降的原因,莫过于西方文化侵蚀了国人的民族化的思考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值得警惕和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民间艺术 动画 影响  doi:
在《美诺篇》中,苏格拉底对于美诺“德性是否可教”这一追问的答复似有黔驴技穷之感,在对话的最后,两者谈论的“何谓美德”问题依然陷入困惑。这种看似失败的谋划似乎应归咎于苏格拉底应允美诺以几何学假设寻求“德性是否可教”的答案,毕竟从表面上看,在对话转入几何学假设之时苏格拉底便在美诺的强烈要求下放弃了对德性之“相”的追求,而对“相”的寻求只能依赖于“学习即回忆”这一论点的支撑。此种论断是否准确?苏格拉底在
好电影是拍出来的,更是剪出来的。作为电影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剪辑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好莱坞的电影工业里,剪辑师通常被称作“后期导演”,通过与导演的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一部影片。叙述故事,渲染情感,传递韵味,优秀的剪辑师可以通过对声与画、光与影的素材的取舍与组接,建构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形成审美意象。  对于中国电影而言,画面语言的运用及后期剪辑的呈现虽表面上舶来自国外,实际上并非全盘照搬
[摘要] 《心术》触及了医患关系这个社会热点话题搏得了现实主义作品的美誉。然而,《心术》不是现实主义作品,运用现实题材的《心术》缺失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题材缺乏代表性、视点选择存在弊端、形象塑造“高、大、全”、偏离普通百姓的日常医疗生活等方面,使作品的真实性受到质疑。迎合商业策略和主流意识形态,是《心术》缺乏现实主义精神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 现实主义 《心术》 典型化 日常性 真
【作者简介】  电影《拾荒少年》剧照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下热点话题之一,新生代农民工中既有第一代农民工的孩子,也有新加入的青年农民。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迁最终体现在对家庭的影响上。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与农民到城市成为农民工相伴的是农村成为“空心村”。从初期家庭分离式外出到部分家庭举家外出,农民工的生活境遇有提高,但即使全家在城市,经济收入、体制等原因,城市里的农民工家庭生活普遍艰难,
[摘要] 迪士尼公司是全球动画产业的龙头老大。从1937年至今,所创作的56部动画作品,大多数成为经典之作,究其原因在于创意元素的巧妙运用。迪士尼动画创意设计的四大原则:娱乐性、教化性、情感性、积极性。其创意特点:题材多样性、全球化;本土化加工;亦师亦友的主角伙伴;推陈出新地巧妙应用音乐;反常规的创意理念等。  [关键词] 迪士尼动画 创意设计原则 创意特点 动画灵魂  迪士尼公司是动画史上一个传
[摘要]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导演姜文是以男性的的叙事视角,以女性的“身体”为符号象征来展现男性的政治、血性和欲望的。叙事电影,通过将女性的身体客体化,夸张为某种异己性的物象,成为审美观看或欲望观看的主体,从而成功的放逐并遮蔽了女性身体所传达的象征威胁与阉割焦虑,实践父权文化的生产,服务于对男权文化的内在矛盾的想象性解决。  [关键词] 政治意识形态 男性主体性 女性欲望对象  do
【作者简介】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剧照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W·凯瑞(James W.Carey)认为:任何传播都是仪式,“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作为文化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著,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 年版,7 页)而在众多的传播形态中,电影艺术传播具有更强的仪式性,从开机到上映各色仪式伴随。最近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所